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人体微生态与健康的科学热点与前沿技术”和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第四届CCID杭州论坛在杭州召开

来源:三局医药卫生学部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7-04-18

【 字号   】

    3月31日下午,由中国工程院主办的“人体微生态与健康的科学热点与前沿技术”国际高端论坛在杭州召开。中国工程院李兰娟、徐建国、郑树森、程京院士,法国巴斯德研究所所长Christian Bréchot教授,《Gut》杂志主编、澳大利亚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Emad El-Omar教授,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Robert Schooley教授和Victor Nizet教授,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Gregory Buck教授、澳门科技大学校长刘良教授、中国科技大学田志刚教授、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曾明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郭晓奎教授等国内外顶级专家三十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在“人体微生态与健康”专题中,李兰娟院士、Emad El-Omar教授和Gregory Buck教授作了题为“人体微生态与健康研究的现状与未来”“肠道微生态和脑”“女性生殖道微生态在妊娠健康中的作用”的报告。人体微生态与人体的正常生理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包括免疫功能调节、营养代谢等,并在多种疾病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糖尿病、肥胖、高血脂症、肠道炎症、肝病、神经炎症等,是人类适应环境生存、健康、遗传、疾病和衰老的主导者之一。李兰娟院士重点指出了人体微生态与感染性疾病的重要关系,并提出了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治中以检测微生态失衡为工具、以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为目标、以调节肠道菌群为必要治疗方式的“3T”原则的倡议。Emad El-Omar教授指出人体微生态失衡引起的慢性炎症是人体多种疾病的重要病因,并重点介绍了肠道微生态与脑的密切联系,提出未来人体微生态研究需要更加多元化、综合和全面地制定肠道微生物失衡的标准。Gregory Buck教授在报告中重点介绍了女性生殖道复杂的微生态及其在妊娠健康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未来需要应用多组学联合高通量细菌基因组分析来解释原因和发病机制。

 

    在“微生态技术与应用”专题中,徐建国院士重点介绍了利用宏分类学方法,发现青藏高原秃鹫是Clostridium perfringens等病原菌的宿主。人体微生态是药物代谢、微生物耐药的重要载体,临床免疫治疗、抗生素及益生菌制剂的使用等均会严重干扰人体微生态,从而进一步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田志刚教授指出加强研究肠道微生态对肠道免疫系统乃至全身免疫系统的作用机制,将极大推进肠道微生态与各类疾病发生发展的免疫学机制研究。Victor Nizet教授就关于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提出了“重新定位”现有药物来发挥增强先天免疫治疗细菌感染的作用的方案。曾明教授介绍了中国有关微生态活菌制品的现状和质量控制,为将来要出现的一系列微生态制剂的审批提供了重要参考。郭晓奎教授在报告中提出了几个人体微生态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围绕“人体微生态和健康”和“微生态技术与应用”这两个主题,与会专家展开了热烈的探讨,特别是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重点讨论。明确了在未来的人体微生态与健康的研究中,需要结合病毒学、基因组学、遗传组学、代谢组学、蛋白组学、营养学等多学科,更加全面系统地研究人体微生态与宿主的健康的相互作用机制,并指出了制定肠道微生态失衡的衡量标准在临床诊治中的重要性。专家同时指出,未来微生态技术与应用的发展将会涉及到医学技术发展的方方面面,包括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宏基因组以及免疫学的共同发展,全面建立以微生物态为靶标的精准医学诊断体系和干预治疗方法及相关管理规范在临床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论坛为人体微生态研究领域的专家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平台,简短而又高水平的报告以其对全球人体微生态与健康领域的深刻总结和前瞻性的洞察力,极大地开拓了参会代表的视野和思路。与会专家多方位、多角度具有战略性与前瞻性的主题研讨,为未来10-20年世界人体微生态与健康的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次高端论坛必将对加速微生态科技成果的转化,推进微生态研究的发展与升级,引领微生态产业向更专业、更广泛和一体化的高度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人体微生态领域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同时论坛在举办中注意贯彻“四聚五合”的要求,紧密与院刊《Engineering》2017年首期微生态专题出版成果、人才培养、科普工作等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了学术出版工作的效益和产出,发挥了学术前沿引领作用。

 

    3月31日,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第四届CCID杭州论坛也在杭州同期举行。本次论坛由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和浙江省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等单位协办,篮球比分:、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李兰娟教授担任论坛主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院士,浙江大学宋永华常务副校长,中国工程院三局李仁涵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董尔丹副主任,浙江省科技厅孟小军副厅长,中心管理委员会委员、香港大学中国事务处黄依倩总监等领导出席了论坛开幕式。中国工程院李兰娟、程京、徐建国、袁国勇、郑树森、沈倍奋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隋森芳院士参加了本次论坛,法国巴斯德所所长Christian Bréchott教授,《GUT》主编Emad El-Omar教授,德国吕贝克大学病毒学主任Reinhard Dennin教授,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感染病科主任Robert Schooley教授和Victor Nizet教授,澳门科技大学校长刘良教授等数十位国内外知名专家、130余位PI以及逾五百位感染性疾病领域的科研工作人员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期间,海内外专家围绕感染性疾病的各个领域作了40余场高水平的学术报告。

 

李兰娟院士在国际高端论坛上致辞

 

国际高端论坛与会人员合影

 

论坛主席李兰娟院士在开幕式上致辞

 

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宋永华致辞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院士致辞

 

中国工程院三局局长李仁涵致辞

 

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孟小军致辞

 

法国巴斯德所所长Christian Bréchot教授致辞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医药卫生学部办公室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