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祥琬 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4月6日
图为沈铁锦州铁兴集团葫芦岛正达物流基地职工在抢卸由阜新发出的在此转港运往湖南郴州发电企业的煤炭。 高锦旭摄 (新华社发)
编者按 能源科学发展是国民经济和全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过去的30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成就巨大,但也积累了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次矛盾。中国经济已走到了一个必须“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因此,中国工程院在2008年1月启动了“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重大项目,140多位院士和专家参加了此项工作。2011年2月28日,中国工程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将该项目研究成果向社会公布。本报今天摘发这一项目的主要成果,以飨读者。
供需模式
能源科学发展的内涵首先是转变能源供需模式,使其由“以粗放的供给满足增长过快的需求”,向“以科学的供给满足合理的需求”转变。
根据煤炭组专家的判断,符合科学开采的煤炭产能在20年后预计可达到34亿-38亿吨,而我国现在每年生产的30亿吨原煤只有不到一半符合科学产煤标准。假设2020年我国就可实现科学产能34亿吨(24亿吨标煤),再加上水电、油气、非水可再生能源以及核电等可预计产能,则2020年的科学供能约为40亿-42亿吨标煤。
我国高能耗产业已进入饱和期,可以满足相当大规模的基本建设需求。现有产能可满足每年完成25亿—30亿平方米建筑竣工面积、10万公里公路、7000公里高速公路、6000公里铁路、1500公里高速铁路和改建新建20个机场,已经超出合理建设规模的需求。高能耗产业不应也不可能持续高速增长。
如果我国在2020年单产能耗比2005年降44%,2030年单产能耗比2005年降68%,那时,仍比日、欧的能耗强度高一倍。因此,我国不能长期依靠初级生产力要素的投入,而要转变到注重质量、效益,创新驱动、内需驱动、健康消费的科学发展轨道上来。
战略定位
从现在比较粗放、低效、高排放、欠安全的能源体系,逐步转型为节约、高效、洁净、多元、安全的现代能源体系。
2050年前的四十年,是我国能源体系的转型期。能源体系要从现在比较粗放、低效、高排放、欠安全的能源体系,逐步转型为节约、高效、洁净、多元、安全的现代化能源体系。2050年后,我国将拥有一个中国特色的能源新体系,将进入绿色、低碳能源发展阶段。
2030年前的二十年,是上述能源转型期中的攻坚期。其间,要花大力气形成节能提效机制、实现新型能源的突破、化石能源的洁净生产和利用、实现污染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石油安全供应和替代、电力系统优化发展、农村能源形态的显著进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2020年前的十年,特别是“十二五”,是上述攻坚任务能否完成的关键期,是全面转向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期。
总量控制
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掌握在40亿吨标准煤(这里已考虑了容忍一定的非科学产能)是一个合适的控制目标。按2010年能源消费总量32.5亿吨标煤,“十二五”平均GDP年增长8%,实现五年能源强度下降16%计算,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即是40亿吨标煤。16%的节能降耗目标相对保守,实际执行仍然有比较大的提高空间。如果GDP增长速度达到9%,则需适当加大节能力度(能源强度下降19%),仍可把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标煤。实际上,如果工作做得好,“十二五”能源强度再下降20%也是可能的。
绿色低碳
二氧化硫等污染气体排放,将在目前的基础上逐步下降,并将在2030年前显著解决污染排放问题。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将逐步降低,绿色、低碳能源战略将确保我国已作出的主动承诺的兑现,并可能使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总量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然后逐步下降,在2050年回落到70亿吨/年以下的水平。
科技支撑
科学、绿色、低碳能源战略不仅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将推动科技创新和抢占新的战略制高点。
科技对能源的支撑涉及三个层次:一是基础性研究,包括新材料、新工艺、新概念等的创新,例如,新型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热发电新概念与技术、纤维素乙醇中酶的研究、微藻液体燃料研究、裂变聚变混合堆新概念等;二是新技术的创新,解决发展的技术瓶颈,例如,煤炭的高效安全洁净开采技术、间歇性能源并网和分布式用电技术、煤气化多联产技术、核燃料后处理和核废料处置、碳捕捉利用和储存技术、电动车技术、海洋能利用技术、新脱硫技术、储能技术等;三是重大工程项目和战略性产业的支持,例如,节能技术与工程、快中子实验堆工程、能源资源的勘探、百(千)万屋顶太阳能工程、风、光、储、输、用示范工程、煤的洗选技术推广、水电工程、智能电网等。
政策建议
综合运用体制机制改革、管理调控措施、经济政策、法律、行政措施、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手段,形成长效机制。
优化管理体制
国家设立能源统一主管部门,全面负责制定能源战略。能源政策、法规标准和经济调节手段要按战略和规划的要求调整。以有力的宏观调控手段,调整结构,大力节能,转变发展方式;对能源新产业,主动进行优化引导;对争议较大的能源重大决策,通过科学程序主动决策,使我国能源有序健康发展。
对各级政府和企业,完善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把节能、绿色、低碳的要求作为硬指标,列入考核体系。引进化石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以防止盲目扩大投资。
完善经济政策
以有力的经济政策为杠杆,倒逼地方和企业节能减排的内在动力。完善能源立法,出台资源税、能耗税、排放税、碳税、物业税、调整能源价格、强化资源管理等政策,完善各类准入标准、技术标准,提高节能标准,严控高耗能产品出口,鼓励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从制度上引导低耗能建筑、节能减排汽车,促进建筑业和汽车业的健康发展,适当控制我国汽车拥有率,严控高能耗产业的增长,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落实关键政策
包括进一步发展煤炭集约科学产能,尽快用筛分洗选煤替代动力原煤;恢复水电项目审批;利用已有成熟核电技术加快内陆核电建设;全面提升天然气加速发展所需要的体制和管理环境;加强可再生能源科技研发投入,解决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系统瓶颈,调整政策支持方向;对电力发展进行包括电源和电网结构布局的系统优化规划等。
组织科技攻关
增加能源科技投入,对洁净煤技术、高效能源利用技术、先进发电技术、新型用能技术、新型核电技术等,制定具体的发展路线图并进行国家主导的科技攻关。建立新能源发展专项基金,把支持的重点放到科技研发和工程示范上去。
提倡绿色理念
把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经济活动的制约条件。从各级政府机构带头,到全民素质的提高,倡导适合中国国情的“健康的物质消费、丰富的精神追求”的消费方式、生活方式,加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精神和文化建设,使“两型社会”建设落到实处。
发展展望
预期到2030年前后我国能源发展将出现历史性转折。
实施科学、高效、绿色、低碳能源战略,预期到2030年前后我国能源发展将出现历史性的转折点,其标志是节能、提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始引领世界节能潮流;煤炭科学高效安全生产和洁净化达到先进水平;煤炭消费量得到控制;核电实现大规模发展并突破实验快堆技术;天然气和水电的开发有大幅度进展;能源结构得到明显调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峰值;太阳能发电、风电和生物质能等突破技术经济瓶颈,走上大规模快速发展道路;能源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实施科学、高效、绿色、低碳能源战略,预期到2050年,我国将基本完成能源体系的变革,实现能源供需模式的科学平衡。能源结构中,洁净能源将占一半以上,并呈继续增加势头,为下半个世纪的发展打下坚实而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