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8日)
各位院士:
工程院成立15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怀下,院士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得到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认同,以及国际同行的认可,这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院党组认为,要发挥好院士的作用,其前提必须保持院士队伍的健康发展。为此建议主席团在2010年开展《院士队伍建设咨询研究》,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今天是项目启动会,我想,通过这项研究,可以进一步规范、指导今后在院士增选政策、科学道德建设以及为院士服务等方面的工作。
借此项目启动会之际,我先讲几点意见,仅供参考。
一、建院来院士队伍的建设
1.历次院士增选是经得起社会和历史考验的。我院始终把院士遴选工作作为工程院一项基本任务来抓。建院之初,为更好地体现院士增选的科学、公平、公开和公正性,就制定了严格的院士标准、增选办法和程序。每届增选,又均依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规定,制定出若干具体办法。例如,为增加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先后采取了候选人材料在本单位公示,入围候选人基本信息在媒体上公布;为使院士能更直接和全面地掌握候选人的情况,增加了进入第二轮的候选人到会介绍情况,回答问题的评审环节;为进一步提高当选院士的共识度,又将投票表决规定由超过1/2当选改为达到2/3当选。这些政策和措施的调整,对保证院士队伍整体上的高水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时间与实践都已证明,这是经得起社会和历史检验的。
2.院士队伍不断健康成长。经过建院以来的九次增选,我院共选举了831位院士,其中有76位已故去,现有院士755位,平均年龄73.05岁,其中资深院士155位。总体来看,目前院士队伍的状况,基本可适应党和国家的要求,在推动国家工程科技发展、促进优秀人才成长、重大决策咨询、重大工程建设、篮球比分开展和与部门及地方合作,以及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或不可替代的作用,得到了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的肯定。
3.大部分院士在各自的领域做出成就。最近,我请学部工作局同志帮我查找和统计,近5年来我院院士获得国家奖项,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国家三大奖二等及以上的情况,结果是:国家最高奖有14位,其中工程院院士7位;三大奖二等以上107位;以近5年为例,张立同、黄伯云分别获2004年国家发明一等奖,刘玠、汤钊猷分别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钟掘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孙永福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樊代明获一等奖,管华诗获2009年国家发明一等奖。最近,卢世璧院士在年逾八十的高龄,以杰出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获得军委主席胡锦涛颁发的特等功奖章。
南方冰雪和四川地震灾害、非典和甲型流感爆发时,有钟南山、卢世璧等几十位院士亲临现场救灾或奋战在一线。我们的院士不仅在其本职科研岗位工作中成就显著,而且当国家面临突发灾情时,也能够挺身而出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得到社会舆论和广大群众的高度评价。
二、关于科学道德问题
在院士道德自律方面,2002年我曾口头提出“五个不希望”,目前看,社会上是认同这种说法的。但由于不是硬性规定,我们是否要将这个问题进一步深入探讨呢。如:
1.如何规范院士兼职。通过这次研究,能否了解一下,双聘或多聘的院士有多少?我们对兼职是否应该有一个约束,比如最多不超过几个,这里所说的兼职,我想应是学术性的,而不是行政性的校长、院长、所长等等。
2.控制指导研究生的数量。一般说,院士的研究方向是相对稳定和有限的,如果指导的研究生过多,导师的精力有限,设备和条件也很难得到保证,就会影响研究生的质量。因此,到底带多少研究生合适?是否要有个控制。当然,不同的学科专业及单位条件,数量应可不同,但总不能过多。
3.关于规范论文署名问题。院士在论文上署名,一定要认真对待。论文刊出前,一定要亲自把关,如内容审查、数据验证、标注引文、参考文献出处等等。另外,研究生个人写的文章,院士最好是不署名,如署名也应放在后面,更不能因为易于在高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而作为第一作者。
三、关于院士队伍建设
1.关于院士队伍的年龄结构。现在我院院士队伍的主体是50~60年代的毕业生,随着院士平均年龄逐年增长,资深院士比例不断提高,非资深院士比例下降。从掌握的测算数据看,如果新增选院士数量不增加,再过几届,将会出现资深院士人数超过非资深院士的情况。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采取适当措施,加以应对。实际上,一代胜过一代,这是自然规律,所以在符合院士标准条件下,我们应该将相对年轻的工程科技人员选入院士行列,这样有利于增强活力、优化结构,并且有可能缓解因资深院士人数比例偏高带来的影响。
2.正确对待院士为“官”的问题。在本次两院院士增选后,最近网上出现有关“官员当选院士”比例过高的议论。现在国家把一些德才兼备、有成就的“四化型”专家,提拔到领导岗位上,主要是学术、技术行政领导,他们是学科或工程建设的科技带头人,如:载人航天、三峡工程和青藏铁路等工程建设的领军人物,他们在学科方向和工程建设中,发挥提出思路、设想、方案等的领军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能否当选院士,应该和他(她)是否当领导无关,关键是要看候选人在学术上的成就和本人的贡献,说到底,就是不管当不当干部,都拿一把尺子来衡量,看他们是否达到了院士标准。去年,化工学部有一位候选人(担任某大学副校长)在回答作副校长后,还有没有足够时间搞科研问题时,他的回答:行政与学术大约各占50%左右,白天行政工作较多,晚上和休息日大都搞研究。从选举结果来看,大家认可了他的这种说法。
另外,目前担任校院所行政一把手的院士(如:李培根、钟志华、郑南宁、方宾兴、谢和平、谢克昌、樊代明、欧进萍、欧阳平凯、徐德龙、干勇、钟南山、袁隆平等),仍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好评。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院士队伍中不胜枚举,这些大家都是清楚的。因此,对社会上的提法要实事求是,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化,更不能被某些媒体的炒作所误导。
3.慎重处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产权受到保护。我国各地区同行业竞争非常激烈,技术保密观念也越来越强。因此,我们在地方合作、院士行等工作中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院士们要尽可能为企业服务,同时要注意保护企业知识产权和技术秘密。每个企业在生产技术、工艺和诀窍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有些一点就破,如果你到一个企业,介绍别的同类型企业的好做法,很可能会涉及技术或商业秘密,甚至引起知识产权纠纷,因此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4.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商品广告宣传的有关规定,并注意保持学术的公正性。现在许多院士的专利转化成产品,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这是非常好的事。但是,在市场上同类的技术和产品还很多,我们的院士在谈及同类技术和产品时,要注意保持学术的公正性,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商品广告宣传的有关规定,要避免院士被卷入商业纠纷中。
总之,以上意见只是“抛砖引玉”,可能挂一漏万,仅供大家在研究时参考,并衷心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对我院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院士队伍建设,起到指导作用。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