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号 小 中 大 】
京津冀发展应更注重人文
科学时报记者 温新红
京津冀地区发展差异明显,但地方之间的发展又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客观上必须寻求一种有效的区域治理机制。近日,著名建筑学家、两院院士吴良镛发布了《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二期报告》(以下简称《二期报告》),这是继2002年一期报告引起社会和学术界广泛关注后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 未来“首都地区”的“一轴三带” 京津冀地区经济在新世纪里有了快速发展,但整体竞争力不高也很明显。与国外同类地区相比发展差距悬殊;与国内的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相比,经济发展和一体化程度也是落后的。另外,京津冀地区发展协调程度不高,“发达的中心城市、落后的腹地”格局加剧,城乡差距也在拉大。 因此,吴良镛说,京津冀如何发展要考虑到未来50年甚至更长时间,空间范围也要扩大。 具体来说,《二期报告》提出以“首都地区”构筑“一轴三带”空间发展骨架。具体为:以京、津两大城市为核心的京津走廊为枢轴,以环渤海湾的“大滨海地区”为新兴发展带,以山前城镇密集地区为传统发展带,以环京津燕山和太行山区为生态文化发展带,共同构筑京津冀地区“一轴三带”的空间发展格局,提高首都地区的区域竞争力、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文化影响力,推动京津冀地区的均衡发展。另外,以中小城市为核心,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扶持中小企业,形成“若干产业集群”,带动新农村建设,改变“发达的中心城市、落后的腹地”的状况。 针对山区生态文化带发展,吴良镛提出构筑长城文化带,要发掘张家口、承德地区的文化、生态资源,带动冀北和谐发展。 建设快速交通系统 此次报告建议,京津冀发展需要完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引导区域空间发展。包括筹建整个地区的全天候运行的枢纽机场,推动渤海湾港口群的形成,构建综合交通通道,加快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等。 对于京津冀地区交通的发展,此次报告提出建设“新七环”的设想——将北京规划的七环向外扩大到京冀交界处,自西南向东北依次连接涿州、固安、廊坊、香河、大厂、三河,直至平谷。将这些城镇作为新城镇发展点,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缓解中心大团的发展压力,加强与外围城市的交通联系,共同走向“区域城市”。同时,吴良镛认为,首都第二机场应当选址于京津走廊,具体为天津武清太子务地区。机场建成后,以其为核心,附近的廊坊市区、天津武清、北京永乐三地应统一规划,形成一个以第二机场为核心的现代航空城。 合理开发资源,建设良好人居环境 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这在京津冀近年来的发展中表现得十分突出。此次报告指出,京津冀地区自然生态空间破碎化明显,发展与保护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而且流域整体性已大都遭到破坏,流域内生态关系链局部被切断。更值得关注的是,京津冀地区属于严重资源性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17立方米,只相当于全国平均的1/7,与此同时京津冀地区水污染严重,使得在人口迅速增长、城镇化水平加快的形势下,水资源对京津冀未来生产、生活、生态的制约进一步加强。 在上述自然资源被破坏、浪费的同时,《二期报告》指出,京津冀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目前尚未形成体系,未曾加以认真整理并拓展为中华文化的博大体系,甚至因为大建设而遭受破坏。 《二期报告》呼吁,建设良好人居环境,继承和发扬文化传统,创建良好生态环境,包括构建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为核心的区域文化体系,以首都地区整体文化复兴为目标开展行动计划,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加强区域与城市设计,创造京津冀独特的城乡建设艺术等。 “新畿辅”实现共同繁荣 在第一期研究报告中,吴良镛提出了“规划大北京地区,建设世界城市”,《二期报告》中则首次将京津冀地区统称为“首都地区”,并用“新畿辅”概念进行了解释。 历史上,畿辅通常指国都及其周边密切联系的地区。报告显示,北京目前的市域范围已达16410平方公里,天津也扩展到11000平方公里,两个人口超过1000万的特大城市相距仅100公里。 此次报告指出,“新畿辅观”的实质就是京津冀三位一体以及周边地区更大范围的“共同繁荣”,创造协调发展的区域,研究地区发展中的矛盾,建立适当的区域协调机制与体系,也意味着更大范围的“多种经济”和“多种文化”的结合。 吴良镛表示,特别是北京,其行政辖区范围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所需的资源,因此应跳出城市看城市,在更大范围内为城市发展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