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陈太一院士逝世

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表时间:2009-06-15

【 字号   】


唁  电
 
陈太一院士治丧办公室、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
    惊悉陈太一院士不幸逝世,我们深感悲痛。陈太一院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通信技术专家,为我国军事通信和指挥自动化作出了突出贡献。陈太一院士的逝世是我国科技界和军事通信事业的重大损失。
    我谨代表中国工程院,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陈太一院士的家属表示沉痛哀悼和亲切慰问。
    陈太一院士永垂不朽!

 
全国政协副主主席 中国工程院院长  徐匡迪
二○○四年五月九日
 
 
 
陈太一同志生平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著名通信信息工程技术专家、教育家、篮球比分:,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顾问陈太一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4年5月6日23时2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陈太一同志1921年12月29日出生于江苏苏州,籍贯江苏宜兴,1940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物理系,1941年秋转入桂林广西大学数理系,1946年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先后担任广州中山大学电机系副教授、军管第六区电信管理局技术员、中南邮电管理局无线电工务科科长。1952年7月入伍,任张家口军事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无线教授会主任。195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任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无线工程系副主任、教授,1963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部科学技术部总工程师,1964年兼任国防科委第55研究所副所长,1975年任总参通信装备体制研究所副所长,1979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通信部科学技术部总工程师。 1981年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副院长、顾问。1997年当选为篮球比分:,2001年被授予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陈太一同志是中国电子学会会士,第一、二届理事,第五届常务理事;中国通信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第三届名誉理事,IEEE终身会员。
    陈太一同志长期从事我军通信、指挥自动化的科学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为我军通信和指挥自动化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陈太一同志在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工作期间, 1959年提出的坑道通信与埋地天线理论,揭示了坑道通信传输的机理,1960年在西安现场会议上作了埋地天线信道设计报告,成果比美国早三年发表,被广泛应用于国防通信工程建设。1959年提出的调频相干接收法,被广泛应用于后来的FDMA卫星通信。负责总体设计的多腔振荡器及放大器关键部件,填补了当时国内空白。他创办了信息论、天线电波传播、量子电子学等三个新专业,为军队、军工系统培养了大批知名专家和高级人才。
    陈太一同志在担任通信兵部科学技术部总工程师期间,结合我军通信需求,1965年提出了丛林通信电波传播模式为“侧面波”的设想(即上—越—下),并通过吊罗山试验,证实了这一机理,该成果当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其研究成果在军用、民用丛林通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陈太一同志在军事通信系统工程中针对当时亟待解决的装备及改变落后状态做出了突出贡献。1963年起先后主持半导体战术电台系统、我国第一代长距离中同轴多路载波海缆通信系统、短波单边带电台系统的研制与开发,解决了当时部队的急需。针对1962年在对印反击战中通信兵背负电子管电台过重,电台急需轻型化、半导体化的问题,1963年他主持了师、团、营、连半导体战术电台的体制论证、集中设计、联合试验等工作,创造性地提出采用场效应管改善前期设计,解决了大信号阻塞影响组网工作的难题,改造投产后大量装备部队,为我军电台轻型化、半导体化奠定了基础。1963年提出并主持了半导体窄带数字保密机总体论证、成网研制、成网装备,并论证了小容量数字保密网的总体方案,使我国的数字保密系统在较短时间内接近国际水平。
    陈太一同志在开拓军事通信发展方向和提出装备技术方针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奠基性贡献。在军事通信科研方面,早在1963年他提出了抓单机、抓装备系统的研制思路,1965年又提出了抓各个系统、最后抓大系统集成的研制思路,促进了军事通信系统的现代化和科研开发工作的系统化、科学化。1978年提出了“三网一系统”的构想,被总参通信兵部采纳,作为军事通信的发展方针,指导了“七五”、“八五”通信装备的科研与型号研制。
    陈太一同志还有预见性地领导并参与了一系列先导性的研究工作。1965年与王大珩、陈芳允院士等一道论证了东方红卫星的总体方案(任地面组组长)。他敏锐地意识到军事卫星通信的重要性,组织参与了军事卫星通信方案论证,并积极向上级建议,促使军事卫星通信研究尽快立项,并随即着手培养卫星通信人才。“706卫星通信工程”批准后,主持(与宗汝立)总体论证,为“331工程”打下了基础。在指挥自动化方面,“781工程”创建时期负责总体方案,阐述了有关技术方针政策,领导并参与了系统集成、生存能力、系统评估等关键问题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首次提出一种如何系统地从作战使用要求论证可靠性指标的方法,有力促进了军用通信装备质量的提高。他又预见到军事通信网络管理的重要性,在1980年解决通信网自动检测问题的基础上,着手研究军事通信网络管理的技术体制。
    在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工作期间,陈太一同志是国内最早主张发展数字程控交换技术的专家。领导并参与了数字程控专用小交换机(PABX)的研制开发。1983年设计完成的200门PABX,是我国第一台数字式程控交换机。领导并参与了国内第一台综合业务IS—PABX雏形机的研制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他积极倡导教学改革,并亲自参加新课程内容的讨论、审定,先后创办程控交换与指挥自动化两个新专业。
    退出领导岗位后,陈太一同志仍保持旺盛的革命精神和不懈斗志,把全部精力和心血都倾注在我军通信和指挥自动化建设及人才培养和科普工作上。先后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大学、空军工程大学、通信指挥学院、广州体育学院、西安通信学院的兼职教授,山西大学物理电子工程学院名誉院长,国家新名词审定委员会信息科学名词组组长、中国电子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和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他积极组织学术交流和科学技术的普及工作,倡导通信技术的继续教育,大力推广普及新技术、新理论,1997年被授予“全国有突出贡献的老教授”称号。1988年起,担任军事通信学术会议(1998年改为军事电子信息学术会议)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他提出了新时期军事信息系统的目标体系结构及过渡策略,预见到信息战研究的重要性,积极组织研究信息战、数字化部队与数字化战场的基本理论与关键技术,主持编写了《信息战、数字化部队与数字化战场》等专著和论文,举办了一系列信息战学术讲座。积极倡导国家电信体制改革,为中国联通公司的成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陈太一同志的主要著作有《纠错码入门》(译)、《综合业务数字网概论》、《用户程控交换机分析与设计》、《国家信息基础结构》、《信息论教材》等,共发表论文200余篇,有代表性的专著、教材十余种。
陈太一同志始终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努力学习并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忠实履行一名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历经坎坷,“文革”中虽受到打击迫害,但始终立场坚定,勇于追求并坚持真理;他忠于职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以精深的学术造诣和渊博的专业知识,教书育人,勇攀科技高峰,为我军通信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淡泊名利,清正廉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他虚怀若谷,平易近人,关心群众,是深受大家尊敬的德高望重的导师和益友;他兴趣广泛,情趣高雅,富有人格魅力;他乐观豁达,始终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同 病魔斗争的两年多时间里,积极配合治疗,依然在病床上坚持工作,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他胸怀坦荡,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在弥留之际还叮嘱家人,不要给组织添麻烦,丧事从简,将遗体用于医学解剖造福人类,充分体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思想境界和高风亮节。
    陈太一同志的不幸逝世,是我国、我军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重大损失,我们失去了一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一位慈祥和蔼的长者,我们将永远怀念他!他的崇高品德和奉献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为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而不懈奋斗!
    陈太一同志永垂不朽!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