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 记者:沈春蕾 杨琪 时间:2014-01-01
“对此次错误的揭露,使我从长期的变态心理中猛醒,迫使我不得不重新认识和评估自我,认真清理一下长期积淀在灵魂深处的污垢。”
1993年2月,一位名为李富斌的年轻讲师向《中国科学报》编辑部发来了一封《我愿将功补过》的信件。21年过去了,这封悔悟信所透出的沉重与警示,依然力透纸背!
中国科学院院士顾秉林曾通过《中国科学报》告诫青年科研人员:“选择科学是没有平坦大路可走的,做科研要愿意走曲曲弯弯的小路,愿意真正付出自己的努力。”
20年前的那个冬天,《中国科学报》的记者参加了一次特殊“宣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撤销李富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无限期取消其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格。
这是我国实行科学基金制度以来所发生的第一起因科学道德问题而进行严肃处罚的事件;也是建国以来,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研究方面少有的一次“科学道德法庭”的庄严宣判。
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时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张存浩在《中国科学报》上发表署名文章,旗帜鲜明地维护科学道德:“科学精神的精髓就是真实、实事求是。科学成果必须货真价实,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篮球比分:、时任中国科协副主席钱易表示,科技工作者群体总体是好的,有关部门也在逐步加强对科研人员诚信的约束,但现在存在制度欠缺,在制度层面缺少对科研人员违反学术道德的惩罚。
必须要有惩罚,而且惩罚要严,这样才能“刹住歪风邪气”;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年轻人知道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
美国学者Eric Poehlman因在1999年联邦科研经费申请中造假,于2006年6月28日被判在联邦监狱中服刑1年零1天。
在此之前,Eric Poehlman是伯灵顿市佛蒙特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他早前还曾在巴尔的摩市马里兰大学工作。该事件的发生,也使美国科学家第一次因为与命案无关的学术不端行为而在监狱中服刑。
多年前,哈佛大学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该校著名宪法教授却伯在某刊物中发表一篇文章后,被人举报存在抄袭现象。却伯在第一时间公开致歉,表示未能注明资料来源,个人愿意承担全部责任。
哈佛大学随即组成调查委员会负责处理。七个月后,调查委员会认定却伯之错只涉及个别措辞,而非核心观点,故不予以处罚。直到今日,却伯依然活跃在学术界。
在美国这样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几乎“零容忍”的国家,对于一些情节不算恶劣,或者并非有意为之的学术不端行为,依然有其宽容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