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工程院2011年当选院士在学习朱光亚同志先进事迹和科学精神座谈会上的发言

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2-03-08

【 字号   】

 

 

 

甘晓华院士:学习朱光亚等老一辈科学家“两弹一星”精神,努力把中国的航空发动机搞上去

 

 

我1957年出生,少年时代是伴随着国家“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成长的,太空中传来的《东方红》乐曲一直激励着我从事科技事业的梦想,即使是在上山下乡期间也没有中断,直至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考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正式走上了国防科研的道路。

    多年来“两弹一星”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在科研道路上前进。这两天再次学习了朱光亚等老一辈科学家的事迹,体会很多。朱光亚老院长是一位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是“两弹一星”元勋的杰出代表,也是我们新一代科技工作者、新当选院士的学习楷模。在朱老身上集中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两弹一星”精神。

    首先,要学习他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老院长是在风华正茂时由当时的国民党政府送出去学习核技术的,靠自己的努力学有所成,在美国拥有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可他有一颗赤诚的报国之心,新中国一成立他就冲破重重障碍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国,投身于国家的原子弹攻坚事业。用他的话说,就是“毕生只做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中华民族不欺辱别人,也绝不受别人欺辱”是他们的坚定信念,爱国主义是他们创造、开拓的动力,也是他们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

    其次,要学习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他们在茫茫大漠中拼搏了几十年,奉献了青春和热血,在苏联撕毁协议,撤走专家的绝境之下,不怕狂风飞沙,不惧严寒酷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仪器自己制造;缺少资料刻苦钻研,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做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造出“两弹一星”的惊人业绩。

    此外,还要学习他们“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体现了高水平的技术跨越,从原子弹到氢弹我国仅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比其他国家所用的时间要短得多。这是老一辈科学家群策群力、攻艰克难的结果,他们在极其困难时期通过举国支持、通力协作,创造了惊人的奇迹。

    除了党中央概括的“两弹一星”精神之外,朱院长还有许多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他干工作严谨细致。重要的核试验他几乎都会亲临现场指导,不解决问题不罢休,对待需要撰写或修改的文件,他字斟句酌,连一个外文字母、一个标点符号都保证准确无误。

    他淡泊名利。1996年他获得高达100万港元的何梁何利奖金,转身就捐给了中国工程科技奖励基金会,还从不宣扬;1997年又将积攒的4万余元稿费捐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解放军出版社曾策划出一套国防科学家传记丛书,报请审批时他毫不犹豫地划掉了自己的名字。

    他搞科研从来不畏艰险。朱光亚先生不仅在国家最困难的时期参与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试验和研制,还相继组织实施了核电站筹建,“863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中国工程院的筹建等一系列的艰苦工作。作为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重要领军人物,他从未在困难面前低过头,始终不渝致力于国防科技事业。

    当今,我国航空事业亟待发展,特别是航空发动机,是我国飞机的“心脏病”,也一直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短板”。党和国家已经充分重视到这个问题,实施了大型飞机工程重大科技专项,还即将实施航空发动机重大科研专项,这是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机遇,需要我们,尤其是我,从事航空发动机研究的专业人员,学习和发扬好朱光亚等老一代科学家的“两弹一星”精神,把自己奉献给国防科研事业,搞好中国的大飞机和航空发动机。

国家在最困难的时期,勒紧裤腰带搞了“两弹一星”工程,现在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长,科研条件比起朱老当年可谓天壤之别;作为新当选的院士,党、国家和人民给了我们很高的荣誉和相当的待遇,物质条件也比朱老当年有了显著提高,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去把国防科研工作搞好,把航空发动机搞上去。

朱老曾说过,我国国防事业和先进科学技术是用钱买不来的,更是抄不来、等不来的,而一定是要靠我们矢志不渝、刻苦攻坚做出来。当年的“两弹一星”苏联人不帮忙后,我们靠举国之力,大量优秀的中华儿女集中在戈壁深处,完成了中国人的“争气工程”。现在的航空发动机技术外国也严密封锁,我们一定要牢记朱老的教诲,组成集“产学研用”各方力量的国家队,齐心协力,攻艰克难,发挥“自力更生”的争气精神,百折不挠地靠我们自己的努力把中国先进航空发动机搞出来。

    先生虽去,风范永存。朱光亚先生一生孜孜于国防科技事业的光辉业绩和崇高品格,给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以他名字命名的“朱光亚星”在苍穹中闪耀着恒久的光芒,会永远激励着我们这些科学道路上的后人。

 

 

 

 

 

                                                                李天初院士:学习朱光亚先生事迹的精神体会

 

学习了朱光亚院长的事迹,非常感人。朱光亚院长是大师级的科学家,又是统帅级的大科学领军人物。比起朱光亚院长我只是一个普通科研人员,但是作为一名新院士,我愿意以朱光亚院长作为自己今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楷模。下面,我想用朱光亚院长的几句话作为我们学习朱院长心得的小标题。

    一、“祖国的建设急迫的需要我们”

    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的GPS卫星导航/授时系统颠覆了全世界时间频率传递的格局。到2006年中国90%民用高端时间频率和80%的军用高端时间频率都直接使用美国的GPS。对GPS的依赖潜伏着安全隐患,因此国家决定自主建设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授时系统。不能想象自主建设北斗,却没有自己独立的时间频率系统。我和我的团队研制的铯喷泉秒长基准、守时基准和光纤传递频率装置改进和加强了中国时间频率系统,同时为北斗系统的地面时间提供溯源支持。我想,能像朱光亚院长说的,用我们的工作为国家急需服务,这也是我的工作得到院士们认可的重要原因。今后我只有更加努力工作,更好的满足国家经济、科研、民生和安全的需求,才能不辜负朱光亚院长对院士的期望,也才能回答院士们对我们工作的这份认可。

    二、“所有的一切荣誉都是集体的,我仅仅是其中的一员,是一个代表”。“扶植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不遗余力,倾心支持”

    我心里很清醒,被选为院士不是我个人的事,我的前边有一批院内院外前辈科学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的身后有一个团队做出了优秀的成果,并且正在继续开展出色的工作。我只不过被命运选择成为他们的代表。因此,被选为院士也是我新的责任的开始,我要重新开始学习,向以朱光亚院长为代表的前辈院士学习,向周围同事学习,更新自己的观念,改换自己的角色。除了继续做好具体的一线科研工作,还要篮球比分的关心科技的发展,像朱光亚院长那样“对扶植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不遗余力,倾心支持”,支持和培养比我们年轻的科研人员,帮助他们尽快独立承担起主持科研课题的责任。现在中国的经济形势这么好,国家对科研工作的期待非常高,我们的很多中青年科研人员有优秀的教育背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我有义务引导他们做出比我们这一代更大篮球比分的成果,我有责任帮助他们超过我们这一代科研人员。

    三、“院士一定要重质量,一定要让院士队伍保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科学道德水平”

    我们已经并且正在亲历中国的经济奇迹,国家对科研工作非常重视,就以我们中国计量院为例,近年来我们有比较充裕的科研经费,我们在昌平新建的实验基地有国际一流的硬件条件,同时我们身处中国经济转型,社会的浮躁不可避免的渗透到科学研究领域中来,就在我刚刚当选院士的短短几个月中,我已经体验到了社会对院士的期待,同时也两次面对两难的表态,经历了要坚持“唯真求实”的艰难。作为一名新院士,我要时时以朱光亚院长让“院士队伍保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科学道德水平”的要求衡量自己。一方面解决国家急需,努力有所发明,有所创新,做出国际一流的成果;一方面在今后一生而不是一时保持做人的底线,始终坚守一个科研人员的社会良心和科学诚信。

    我们的国家进步很快,但我们的整体科研水平和国外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国家的快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条件,我愿和我们今年新当选的院士共勉,以朱光亚院长为榜样,沉下心,稳住气,共同努力营造和保持踏实、活跃、合作和创新的科研氛围,在“润物细无声”的平凡科研中日积月累,稳步前进,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一名合格的院士。

 

 

 

 

徐惠彬院士:献身祖国,淡泊名利

 

    朱光亚同志是我国国防科技战线杰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远的丰碑。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光亚同志勤勤恳恳,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忠于国家和人民,这种品质和精神值得我们和后人永远学习”,永远鼓舞着我们前进。1995年10月,我作为刚刚回国不久的青年教师,受到江泽民总书记接见的海内外青年学者,当时一点都不了解朱光亚同志,今天有幸和各位前辈及新当选的院士一起座谈,共同学习朱光亚同志的光辉业绩和崇高品格。

在此我主要谈谈我对学习朱光亚同志事迹的两点认识:

学习朱光亚同志,首先要学习他忠贞不移、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

这位“两弹一星”元勋将他的一生都无私地献给了祖国的科技事业,放弃了国外的学业和可能的发展,回到当时一切都还是白手起家的新中国。回国之后每次面临工作变动都会不加思考地绝对服从党和国家的安排,将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高校任教,春风化雨、桃李天下,培养了大批物理学人才,好几位院士(陈佳洱、宋家树、王世绩)都是朱光亚同志的学生;在科研院所,艰苦创业、勇于突破,为我国核事业特别是“两弹”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国防科工委等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战略领导层面,高屋建瓴、谋划长远,对我国国防尖端技术和武器装备建设事业的发展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研究制定提出了大量真知灼见。

    朱光亚同志说过,“只要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祖国,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理想才能实现”。作为一名工作在国防科技战线的新当选的工程院院士,我要向朱光亚同志学习,以国家所需为自己所需,以国家所急为自己所急,尚德务实,求真拓新,为祖国、为民族的发展做出篮球比分的实实在在的贡献。

学习朱光亚同志,还要学习他的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朱光亚同志一生看淡名利,是老一辈科学家知行合一、德才双馨的杰出代表。他参与核武器研究,严格保密,家里人都不知道;“朱光亚”三个字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几乎绝迹于媒体报端,直到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才算正式从幕后走到前台,成为世界瞩目的公众人物。据他身边工作人员说,朱光亚同志“几乎不接受媒体采访”,篮球比分的是“隐姓埋名,默默工作”。他从不居功自傲,每当人们提到他在中国核科学领域的成就时,他总是谦虚的说:“这些重大成就,是许多同志共同做的,我个人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

    我深深认识到,作为一名新当选的工程院院士,更是要戒除急功近利的思想,回归科学研究的本质,努力营造追求真理、献身科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用自身对科研工作的热爱、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以及诚实做人的道德情操,对其他的科技工作者,特别是身边的科技工作者起到影响和感召的作用。所谓不求闻达于天下,但求有利于国家!《左转》中有这么一句话,“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立德是指树立道德,即提高道德修养,给人们树立道德方面的榜样;立功的意思是为人民做了好事,立了大功;立言就是将自己的理念著书立说影响启发他人。朱光亚同志正是用自己的一生对“立德、立功、立言”这六个字进行了倾心践行,完美诠释。朱光亚同志忠贞不移、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和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必将在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中薪火相传。

朱光亚同志是我一生的学习楷模!

 

 

 

 

徐銤院士:追忆老师朱光亚先生

 

 

    朱光亚先生离开我们一年了,他留给我们一位中华民族热爱祖国、以国家富强为已任、勇于创新、谦虚谨慎、淡泊名利的科技工作者的光辉形象,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楷模。

    一、朱光亚先生是我的老师

    我有幸当朱光亚先生的学生时间不长,那是1958-1959年期间,当时我在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反应堆工程专业,四年级读反应堆物理实验课,就是朱光亚先生从北京原子能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前身)来校执教的。朱先生刚指导完重水研究堆物理启动的实验工作,授课内容包括反应堆如何启动、中子通量密度、中子能谱、动态参数等测量原理和实验方法,讲课语言精炼、严谨、深入浅出,先生刚劲有力的粉笔字也给我们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课结束都给我们留下参考文献,重点是1955年和1958年日内瓦和平利用原子能国际会议文集中的文章。读一门课程,学会查文献,勉强藉字典读英、俄文章,我还是在朱先生要求后开始的。

    我在清华读完六年书,1961年分配到北京原子能所反应堆物理核实验室工作,该室原是包含核物理研究的大室的一部分,该大室的主任是何泽慧先生,副主任是朱光亚先生。我被分配到所时,大室已分成两室,朱先生已奉二机部安排到另外的单位去了。未能得到朱先生在反应堆物理实验方面的继续指导,自觉有些惋惜。室里的老同志告诉我,朱先生工作严谨、细致,对我们要求严格,但非常谦和。他审阅文章往往改到错别字和标点符号,审阅工程图纸改到螺钉螺母的标注。他不是用批评,而是用他自己认真的工作和谦和的态度,我们从感动、尊敬中得到教益是终身难忘的。

    1983年中国核学会组织在北京举办核工业展览会,朱先生是展览会的总技术负责人,我是核能核电展区的技术负责人,朱先生曾对我说,目前国内核能民用还未实现,你们展区要注意介绍一些物理概念,让观众容易懂。朱先生非常重视物理,我在后来自己的快堆技术工作中常常回忆起朱先生的教导,先搞清楚物理概念才能准确的分析工程问题。也是在核工展上有位白发老先生看到有关快堆的介绍,问我很多问题,不像一般观众。当时朱先生离我们不远,之后我问朱先生:“这位老先生问题问的很深,不知道他是谁。”朱先生说:“啊呀,他,你不认识?他是我的老师周培源呀!”。朱先生的一句话和情态,表现出他对老师如此尊重,让我久久不忘。

    1986年4月我参加国家863高技术计划的科研项目讨论,提出快堆研发的重要性。我偶然遇到朱先生,我向他做了简单汇报,他当时是863计划的领导成员,不好明确表态,只问了我国内快堆科研做了些什么准备。后来经专家讨论,在863能源领域,先进反应堆专题中列入了快堆,而且是重点项目。在观看回忆朱先生的录像中,我看到了他的书架上有一本蓝皮厚厚的书,“Fast Reactor Technology……”(快堆工艺……)。

    二、向朱先生学习

    朱先生是我们科技界的一位伟人。我们应该向他学什么?

    第一,我们要学习他热爱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

    朱先生从挑选核物理专业学习,就是要为国家研制核武器做准备。新中国成立他毅然回国,他书写的致留学同学的一封信,呼吁同学回国服务,报效祖国,感人肺腑。朱先生勇挑重担,不怕困难,敢于负责,为人低调,淡泊名利的优秀品德,无不体现朱先生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

    第二,学习他深厚的科学和工程技术的素养。

    朱先生在科学和工程技术上有深厚的素养,是他为报效祖国而立志追求的,选择作为“两弹”技术基础的核物理来学习,就是为祖国拥有核武器而不再受列强欺凌,有此大志,方有感人之所为。

    当今国际形势,国力何能不强?国家需要创新发展,正是我们科技界科技人员的责任。

    第三,学习朱先生谦虚谨慎、淡泊名利的优秀品德。

    朱先生善于团结同志共同工作,尊重老同志,与年轻同志也能很好合作,提携年轻同志,共同为国家的国防事业出力。朱先生讲民主,尊重别人,总是讲别人的贡献,从来不提自己,谦虚谨慎,淡泊名利。朱先生如此好的品德也与朱先生有为国家做大贡献的大志有关,国家事业为重,个人一切皆淡。

    我们肩负为国家科技事业做贡献的责任,我们更应学习朱先生如此高尚品德。

    钱三强先生推荐朱先生担任两弹研制技术组织和负责人的重担,朱先生当时才35岁。重担也需要年富力强才能完成国家重望。然而,我学习朱先生,尽管早已过年富力强年龄,但仍应有报国之心。正如工程院对我们的要求,尽量不离开“一线”,永远为祖国科技发展做贡献之愿。

    今天工程院领导传达了胡锦涛主席对工程院、对院士的期望。这些都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我一定学好朱光亚先生的热爱祖国、尊重科学、谦虚谨慎、淡泊名利的精神,做好自己的工作,并转达我们快堆的同志们,与他们共同努力,为国家发展快堆,实现核能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赵宪庚院士:沿着朱光亚先生的足迹前进

 

朱光亚先生是我国核武器科技事业的卓越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从1959年调入我院开始,他的一生就与我国核武器事业熔铸在一起,正如他所说:“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他把毕生的智慧和精力都奉献给了铸造国家安全基石的神圣事业,为中国特色核武器科技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在我们院,大家习惯尊称他为朱主任。

    作为这个事业的后来者,我个人曾十分有幸得到朱主任的直接领导、指教和帮助。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在中物院读书期间,已久慕朱主任大名,他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高屋建瓴的领导风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无私无我的价值追求,在学界有口皆碑。正式进入中物院后我有篮球比分近距离接触朱主任的机会,曾经多次当面向他汇报工作,听取他的指示,聆听他的教诲,得到他的指导和帮助,令我受益匪浅、终身难忘。

    朱主任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科学家,名副其实的“科技众帅之帅”。我院初创时期,朱主任总揽全局,从制定规划到选调人才,从组建机构到建立设施,带领大家自力更生、白手起家,逐步建立起核武器研制基地。在原子弹攻关时期,他高屋建瓴,综合各方意见,先后主持起草了两个纲领性文件,为原子弹的快速突破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他思虑长远,在完成首颗原子弹理论设计后,便着手对突破氢弹原理做出统筹安排部署,经过大力协同和艰苦努力,我们仅用两年零八个月就实现了从原子弹到氢弹的突破。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朱主任敏锐而准确的判断国际核形势,亲自参与组织领导了加快核试验相关规划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使我国赶在《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之前完成了预定核试验,打破了核大国再次遏制我国核武器发展的图谋。禁核试后他又深刻指出,“禁核试不是核武器研究的句号,只是一个分号,是我们与超级大国在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较量的开始”。精心谋划和指导我院推进核武器研究“两个转移”,加强科研基础能力建设,为长远保持我国核威慑有效性打下了坚实技术基础。可以说,在我国核武器事业的每个重大转折点上,朱主任以其前瞻的战略思维和敏锐的政治眼光,始终站在决策的高层和前沿,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为保证我国核武器科技事业沿着正确方向持续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

    朱主任一直高度重视核武器发展的“顶层设计”,要求院里做好“发展战略研究”。他亲自参加我院历次的发展战略研讨会,并多次发表重要讲话。20世纪90年代,朱主任在百忙之中,多次听取我们的工作汇报,进一步指导发展战略的深化研究,并亲自带领我院与核试验基地的专家向中央专委和江泽民总书记汇报,使我国核科技事业始终沿着党中央指引的方向持续健康发展。

    朱主任不仅以其卓越的战略素养成为我们干事创业的光辉榜样,而且以严细慎实、坚韧执着、大力协同的科学精神和科研作风,为我们树立了治学为人的楷模。无论是被任命为中物院院长,还是当选工程院院士,我感受到的都是组织的信任和沉甸甸的责任,朱主任始终是激励我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是我终生学习的楷模。从他身上,我不仅要学习如何做事,更重要的是要学做一名合格的科技工作者。

    一是追求真理、淡泊名利的爱国奉献精神。无论是身居高位,还是奋战在科研一线,朱主任始终不改科学工作者的本色,以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一大批科学家和成千上万的科研人员,开拓进取、勇于攀登,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重大科研攻关实践。我想,对于一个科研人员,首先要面向国家需求,要急国家之所急,只有把他的研究方向瞄准国家的急切需求,才能够找到落脚点,才能够找到动力。国家给予我们极大的荣誉和信任,我们更该肩负起党和人民的重托,“要舍得金钱耐住清贫,舍得功名耐住寂寞,舍得玩乐而坐稳冷板凳”。

    二是严细慎实、开拓创新的求实精神。朱主任思维缜密,作风严谨,办事一丝不苟。在原子弹攻关时期,他组织并参与科技攻关,既抓技术指导和业务协调,又抓队伍建设和管理,既要亲笔撰写规划和报告,又要深入现场,组织试验和参与研制,从大处到小处,他始终把严谨细致、科学求实作为基本要求,事事亲历亲为、仔细斟酌、精益求精。他亲自制定了科研工作相关制度,提出严肃、严格和严密性的“三严”要求。从理论计算、实验、设计、试制、检验等到技术总结、报告,每个步骤都要做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他参与组织和领导、主持了我国所有核试验,其中30多次是现场指挥。对试验他提出了“五定”(定人员、定岗位、定职责、定关系、定动作)要求,做到“不放过一个问题,不带着问题试验”。他的科研作风使我深受教育。

    三是科学民主、大力协作的合作精神。核武器研制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行业、多个单位的大系统工程,朱主任一再强调“要注意发挥专家和科技人员的智慧与作用,群策群力,在集中指导下发扬民主,在民主基础上技术集中,保证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正是在他和一些老专家的积极倡导和率先垂范下,我院形成了科研“三步曲”的好传统,即:第一步慎重确定目标,开展先期探索研究;第二步科学分析论证,选择较佳的研究方案和技术途径;第三步是组织集体攻关,解决技术难题。在组织专家研讨和论证中,他总是仔细倾听各方意见,善于总结归纳提出独到的学术思想和技术见解。在核武器的研制中,他一再提及这项系统工程联系着各个部门,需要全国有关各方配合,要始终遵循毛泽东主席“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的教导。他经常提到,研制第一颗原子弹全国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攻关会战,“中物院总结历史、总结经验要注意大力协同这一条”。

    在朱主任和老一辈科学家的言传身教下,我学习到了严细慎实、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学习到了科学民主决策和全国大协作的科研作风。正是靠着这些科学精神和科研作风,我院高效完成每一次大型试验,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快速实现了核武器的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在他的精神感召下,一批批科技人才成长起来,一个个杰出人物涌现出来。这些科学精神和科研作风,成为我们中物院人代代传承和发扬光大的精神瑰宝,成为我们推动核武器事业发展的精神之魂、力量之源。

    哲人虽逝,其道尤存,当沿着朱主任的人生轨迹追寻时不由得想起了他生前说过的一句话:“只要时刻感到自己身处祖国科研的前沿,时刻为科技兴国的大业做着踏踏实实的工作,这就足够了”。我想,对朱主任最好的纪念莫过于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把他未竟的事业继续下去。我们将沿着朱主任的足迹以“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为已任,坚决履行好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使命,在新的征程上努力把中国特色核武器科技事业不断推向新的高峰。

 

 

 

 

刘加平院士:向前辈学习,推动建筑节能事业快速发展

 

    朱光亚院士为我国核工程技术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是我们所有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楷模。我荣幸的当选2011年度篮球比分:,作为建筑节能学科方向的一名科技工作者,向朱光亚院士等前辈学习,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坚持不懈、为国奉献

    朱光亚院士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我国核工程事业,不论工作条件如何艰苦、生活条件如何艰难、始终能以国家的需求为已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我本人从事的是建筑节能设计行业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工作,当以国家的需求为已任,全国建筑能耗总量已超过5亿吨标准煤,占全国商用能耗的四分之一,而且依然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我国每年城镇新建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每年新增建筑运行能耗约3千万吨标准煤。同时,传统乡村建筑逐渐演变为砖混结构房屋,建筑用能的潜在需求量大于城镇新建建筑的能耗需求量,所以实施建筑节能战略已是我们的基本国策。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在宏观和微观的双重压力下,需要一大批专业人员持续研究低能耗建筑设计的基础科学问题和设计理论与方法,这对于促使我国城乡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自强不息,淡泊名利

    朱光亚院士在核工程科学领域为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始终淡泊名利。我所从事的建筑节能设计是公益事业,满脑子名利思想是难有作为的。建筑能耗与其他工业行业的能耗有着极大的不同。一是单位建筑面积的能耗量较小,但总量很大。二是建筑能耗量随地域气候和建筑类型而不同。实现控制建筑能耗的目标,需要研究人员能够为全社会提供适宜于不同地区的低能耗建筑模式及技术体系。这期间,大量的研究成果是应该无偿提供给全社会推广使用的,成果是设计原理、方法、设备专利,不能计较个人得失。作为在本领域工作了近三十年的科技工作者,已经做了很多的努力,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远远不够,还需要继续忘我的工作,做出篮球比分的成绩。

    三、教学相长,培养队伍

    我作为一名教师,培养品学兼优的科技人才是天职。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已经培养建筑节能专业的博士毕业生30余名,硕士毕业生80余名,其中多数已经成为我国建筑节能行业的骨干。亲自带领的《西部建筑环境与能耗控制》团队荣幸的获准为国家创新型研究团体。在未来的10年内,力争再培养篮球比分的建筑节能设计专业人才,为把我国建筑节能设计提高到国际领先水平做出贡献。

 

 

 

段宁院士:学习朱光亚同志,把主要精力放到解决实实在在的工程技术问题上来

 

 

前几天我认真的从网上查找资料,认认真真的写了一篇比较长的学习朱光亚同志事迹的发言稿,但是昨天看了朱光亚同志事迹的电视短片,听了周院长的报告,我有了一些新的体会,新的感想,昨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那篇发言稿扔了,重新写了一篇。因此,我今天的发言稿是即兴的,也可能是不成熟的。我的发言题目是“学习朱光亚同志,把主要精力放到解决实实在在的工程技术问题上来”。

    朱光亚同志传奇的一生留给我们的财富太丰富了,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太多了,比如他崇高的爱国情操,他当年在美国告别热恋中的女友,主笔写联名信鼓励留美学子回国,自己带头回国。又比如,他始终把国家需求放在第一位的科研态度,连美国等国家挑衅企图扼杀我国核武器于摇篮的时候,他站在国家高度给中央写信,揭穿美国等所谓核裁军是一个阴谋。又比如他“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科研精神,淡泊名利的优秀品质等等,无一不闪耀着他强烈的人格魅力,无一不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我个人觉得,当前,我们尤其要认真学习朱光亚同志一辈子兢兢业业,把主要精力放到解决切切实实的工程技术问题上的精神。

    我重点谈谈两件小事给我的启发和体会。

    一是朱光亚同志公开发表的论文只有4篇,这里面原因很多,可能有保密的考虑,有提携后人的考虑,但是我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朱光亚同志把科研工作的重点,一辈子的心血,放在了解决我国核武器研制中的工程技术问题上去了。朱光亚同志解决了国家当时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工程技术实际问题,而且是用最快的速度解决了当时这一最大的工程技术实际问题。

    二是昨天看的朱光亚同志事迹电视片的一个细节,飞机空投氢弹,第一次没有投下去,用应急系统,超级应急系统,最后按照朱光亚同志的指示用锁死系统带弹降落。

    这个细节令人感动,可以从很多方面解读、学习和体会。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从工程技术的角度我在想从应急系统,再到超级应急系统,最后到锁死系统,这些可能都没有什么高深的学术问题,也没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或理论体系,可能也不是核工业体系的关键、共性技术,但是却是发展我国核武器必须解决的实际工程技术问题,假如没有解决这几个问题,我国的核武器历史恐怕就要重写。

    “两弹一星”创造了我国近代史上光辉的一页,涉及到无数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但“两弹一星”之所以这么迅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与朱光亚同志始终把重点放在解决实实在在的工程技术问题上,是密不可分的。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范畴,这一点美国人的认识是很清楚的,似乎科技是汉语特有的词。今天美国在科学水平上和技术水平上,在很多方面依然处处领先我国,就工程技术而言,他们至少有三点值得我们借鉴,一是在项目设计中,工程技术的项目就是工程技术项目,研究的核心是工程技术,成功的标准是工程技术的突破;二是突出企业作用和适用性,这样研究的范畴不光是核心技术,也包括实现核心技术的材质、附属设备以及其它实现目标所需的一切问题,就像我刚才提到的应急系统、超级应急系统、锁死系统等;三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等手段,在一项科学研究成果出来之后,最大限度和最迅速地配置完后,开发把科研成果转化成为生产力,转化为实用产品相应的工程技术,是他们的另一个明显的成功之处。一句话,在工程技术方面,他们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实”。

    昨天周院长讲话传达国务院会议精神时,强调了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性,我听了很振奋。爱因斯坦、牛顿、门捷列夫等一大批大家耳熟能详的天才的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大量科学研究成果,基本上奠定了到现在为止相当长一段时期工程技术发展所需的主要基本理论。科学上的重大突破,尤其是重大基础理论的突破,给人类经济发展、国防建设,民生福利等带来的潜力有时候可能是无穷无尽的。在多大程度上兑现这些潜力,使其转化为真实具体的产品或效益,主要取决于工程技术的研发,包括工程技术研发的方向,工程技术研发的完整性、适用性以及工程技术研发和推广的速度等,工程科学或工程理论主要为解决工程技术中的难题,完善和提升工程技术提供理论基础,工程技术创新了,原始创新了,集成再创新,自主知识产权等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解决了。

    学习朱光亚同志,我们就要像他老人家,系统完整地把核武器研制出来一样,要俯下身子,踏踏实实,耐得住寂寞,对我们的目标工程技术给出系统完整的解决方案,一般意义地讲,开发出技术不行,使技术装备化、设备化、工艺流程化、产业化、规模化也还不够,还要开发出材料、仪器仪表、配件、附属设备、附属设施等等,踏踏实实地实质性地推动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向前发展。

    技术创新体系对我们中国工程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早构建一流的中国技术创新体系是中国工程院的使命,也是每一位工程院院士的使命,我相信只要我们像老院长朱光亚同志一样,在工程技术、工程理论、工程方法、工程管理等诸多方面,全面推进,重点突出,准确定位,崇尚实际,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中国工程院在提升和完善我国的技术创新体系中一定会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陈剑平院士:在学习朱光亚同志先进事迹和科学精神座谈会上的发言

 

 

    今天,我们相聚在一起,学习朱光亚先生精神。对于朱光亚先生,我借用《史记·孔子世家》的一句话代表心声,就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朱光亚先生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朱光亚先生精神,我用顶层设计、顶天立地、顶新国际和顶尖品德四个“顶”字来与大家分享。

    一要学习朱光亚先生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工程学上整体理念的具体化,即要按照理念一致、功能协调、结构统一、资源共享、部件标准化等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出发,对项目的各个层次、要素进行统筹考虑。而朱光亚先生的顶层设计主要体现在从全局、高端开始,即将“不能谋全局者不能谋一域,不能谋万世者不足某一时”的理论具体化。纵观其一生,朱光亚先生始终把国家战略、领导意志和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如1965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根据毛主席指示,要加快氢弹的研究精神,他组织起草了《关于加快核武器发展问题的报告》、《关于突破氢弹技术关键问题上的工作安排》和《关于核武器科研生产两年规划的请示》,既有战略上的谋划,又有战术上的部署,也有年度计划的安排。正是他的顶层设计,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先于法国1年时间成为世界上拥有氢弹的第四个国家,发展速度是核大国中最快的。之后,无论是地下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技术、推动核电事业发展、组织领导“863”计划、开展核军备控制研究,还是开创中国工程院事业,朱光亚先生都着眼于战略、大局和长远。朱光亚先生的顶层设计的雄才大略,也正是我们长期从事微观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所要学习和感悟的。科学研究需要“钻牛角尖”,但如果一叶障目,难成大器,对国家对集体对个人都无益处,也会辜负党和政府对院士的期望。落实到农业科技事业,同样需要顶层设计,即要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着眼于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国计民生问题,加强科技攻关和系统创新,创新技术关、市场关和效益关。

    二要学习朱光亚先生的顶天立地。顶天立地原意是头顶云天,脚踏实地。而考察朱光亚先生的一生科学成就,我觉得先生难能可贵的是既有理论上的高度,又紧密结合军事和经济建设主战场,将知识、理论与实践自觉地形成链条,使理论具有扎实的实践基础;通过实践,又提高理论水平。典型例子如朱光亚先生虽然在核理论的素养上具有无与伦比的顶天水平,但他没有钻进象牙塔,而是根据时代要求,与时俱进地将核理论转化为我国的国防实力和先进生产力。一方面,他致力于核武器、核试验、核潜艇动力、核材料等技术的研究和指导,为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实现我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跨越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另一方面,他还积极推动国防高科技向民用转移,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在他努力下,1985年3月,秦山核电站正式开工,设备研制同步进行。1991年核电站首次并网发电成功,实现了我国核电技术的重大突破。从朱光亚先生顶天立地的典型例子,作为工程院院士,我们一定要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在知识上有所创新,更要将科学技术尽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经济社会服务。作为农业学部新当选的院士,我要学习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带领科研团队做到理论水平有高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成效,而且做到前伸后延,将应用研究为主的科研单位前伸到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后延到产业化,为支撑和引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要学习朱光亚先生的顶新国际。“顶新国际”借用顶新国际集团的名称,该公司的价值理念就是创新和国际化。纵观朱光亚先生的一生辉煌,创新和国际化是他做出巨大贡献的内在动力,这点对于我们工程院院士来讲弥足珍贵。创新性方面,朱光亚先生一生虽然经历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岗位,但他总是能认清形势、勇于造势、把握趋势,将创新性与战略性、前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个人的思想、行为始终体现着时代特色。拿今天时髦的话来讲,就是不断地转型升级,在自己的思想上、观念上、方法上不断“扬弃”。同样,朱光亚先生将创新性和世界眼光紧密结合,这在他参与组织领导的“863”计划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指出:高技术的跟踪和发展研究工作,在注意密切追踪国际先进水平,新技术成果和最新的发展方向的同时,必须有创新精神;必须重视高技术发展战略的深化和动态研究,不断地调整研究方向和任务。正是他始终瞄准和跟踪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创新,才能立意高远,借梯登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工程院院士作为我国工程技术界的最高荣誉,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只有克服精神懈怠的危险,将创新和国际化作为强身健骨的钙质,把当选工程院院士作为新的起点,才能为祖国的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要学习朱光亚先生的顶尖品德。去年,朱光亚先生荣获中国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读他的颁奖辞,写得很好:人生为一大事来。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流奔腾的最雄壮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望苍穹,他是最亮的星。“一生一件事”,就是朱光亚先生顶尖品德的最好诠释,也是他的核心价值观。正是心无旁鹜、专心致志,才有当年毅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的爱国之举,才有历经磨难发展核事业的惊天之功,才有筹建工程院,奖掖后学的舐犊之情,才有孜孜不倦加强学风道德建设的崇高境界。加强学风道德建设,一直是朱光亚先生主持中国工程院工作时的一个重点。1994年6月,在朱光亚先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长的第一天,他向全体院士发表就职讲话时说,我们作为中国工程院的首批院士,要在整个科技界发扬科学精神和优良学风,树立起高尚的职业道德。在1995年工程院首次增选院士的评审会议上,他又一次语重心长地要求应该具有良好的学风道德,使得中国工程院这个集体,真正成为全国工程技术界的榜样。1997年7月,朱光亚先生在中国工程院设立了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明确规定了道德委员会的职能,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优良学风,维护科学真理和科学道德,捍卫科学尊严,反对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等。学习朱光亚先生的顶尖品德,我们完全有理由在精神境界上高标准、严要求,要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甘于寂寞、从容淡定的人生定位。面对科研事业,在没人知道自己的付出时,不表白;在没人懂得自己的价值时,不炫耀;在没人理解自己的志趣时,仍然要坚守执着、单纯和痴醉,这既是超脱也是无言的积极进取,做到清静自在,光明无限。

    以上是我学习朱光亚先生精神的一点体会。朱光亚先生一生博大精深,而且正像文学评论家对莎士比亚作品《哈姆雷特》评论所说的:一百个人对哈姆雷特会有一百种理解。对朱光亚先生也是一样,我相信在今后成长的每个阶段和不同人对他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我坚信,遥望苍穹,他是最亮的星!

 

 

 

 

詹启敏院士:学习朱光亚先生事迹的精神体会

 

 

    通过两天的培训,聆听徐匡迪老院长、周济院长和其他几位院领导的报告,观看朱光亚先生先进事迹电视片,我从内心深处体会到:在我们当选为篮球比分:之际,进一步深刻细致领会朱光亚先生崇高的科学精神和思想境界,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所肩负的历史重任,淡然率真地对待获得的学术称号和荣誉,不辱使命地继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为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朱光亚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我国科技界享有崇高威望,得到全国人民的尊重和爱戴。朱光亚先生是我国老一辈科学家才识与品行双馨的杰出代表,他的优秀品质和崇高风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现代科学精神的完美结合,是我们工程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通过学习和思考,我个人认为:我们学习朱光亚先生最主要的是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这也是朱先生身上时代精神的体现。

    第一点、学习朱光亚先生的爱国精神

    朱光亚先生对党、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风雨沧桑的人生历程中,朱光亚先生始终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彰显了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心怀祖国、心忧天下的时代担当。

    朱光亚先生在青年时期,胸怀科学救国的远大抱负赴美留学。学成之后,毅然放弃优厚的工作生活待遇,做出了归国参加新中国建设的选择。归国后,他忘我工作,呕心沥血,为建设国防核力量贡献了毕生的心血和智慧。在领导和组织科技工作实践中,他自觉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运用到领导工作和科技工作中,把中央确定的一系列重要指导方针,体现在具体工作部署和落实上。他在任何时候都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充满信心,表现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和杰出科学家崇高的品质、境界和追求。

    我认为:朱光亚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他远大人生目标的基石和精髓,值得我们每个具有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责任感的中国科技工作者学习。

    第二点、学习朱光亚先生的创新精神

    朱光亚先生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卓越的创新能力。他学识渊博,富有远见,敢于站在世界科技前沿,从国际视野和国家高度考虑我国国防科技的战略发展重大问题。他在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的困境中,勇于创新和拼搏,组织攻克许多关键技术,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奠定了我国独立自主发展核武器的技术体系基础,为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做出了历史性的突出贡献。朱光亚先生始终站在国际科技发展前沿,针对国家科技发展重大需求,经常向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提出战略咨询和战略谋划的建议,是一位具有战略眼光和创新思维的杰出战略科学家。

    我深刻认为:朱光亚先生在长期科技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科技创新思想,是我国工程科技界的宝贵财富。

    第三点、学习朱光亚同志的奉献精神

    朱光亚先生是我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国防科技事业的功臣,他和许多科学家一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攀登,不懈追求,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但是,朱光亚先生一生看淡功名利禄,把奉献、谦虚、谨慎、低调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始终勤勤恳恳、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工作,坚持不懈地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奉献自己的心血和力量,充分体现了“立德立功”的优秀品格。

    朱光亚先生严于律己,始终把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不搞特殊化,保持俭朴的生活作风。他热情宽厚,对青年科技工作者勤勉扶持、悉心指导,热情鼓励,为他们创造发展空间和施展才华的舞台。他谨言慎行,不向别人提及自己的功绩和贡献,不让媒体宣传自己。他勇于奉献、求真务实、严谨博学、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是中国科学技术领域永远的历史丰碑。

    第四点、继承朱光亚先生精神,激励进取、奋发有为

    通过学习,我从内心深处感到,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科技工作者,尤其是作为工程院新当选的院士,更加应该认真学习和继承朱光亚先生的精神,积极进取,奋发有为。朱光亚先生的优秀品质是我国老一辈科学家爱国创新、奉献精神的结晶和体现,我们学习朱光亚同志的思想和精神,就要学习他爱党爱国,坚持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学习他勇于创新、拼搏进取,不断攀登新的科学技术高峰;学习他科学求实、甘于奉献的宝贵精神和崇高品质。

    通过学习,我进一步认识到:当选篮球比分:不仅是一种学术称号,篮球比分是一种历史使命和国家职责,是我们科技旅程中新的起点,而不是终点。科学的攀登永无止境,当选院士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新开端,是对未来的一种鞭策和对自己更高的要求。当选院士并不代表荣誉和权利,而是意味着篮球比分的责任和担当、篮球比分的机遇和挑战。

我曾长期在美国学习工作15年,在太平洋彼岸清晰地感受到社会主义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到由于祖国强大而日益提高的海外中国人的地位,感受到党的伟大和政府的英明。我回国后,得到党和人民的巨大关怀和支持,有了一个能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间,我当时是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回国,回国不久,根据组织的安排,在“十一五”期间担任国家“863”计划生物和医药领域的专家组组长,可以和主管部门确定战略规划、重点任务、实施方案,做了一系列的顶层设计。同时,又负责了“十二五”国家层面的三个战略报告,包括医学科技的发展、“863”高技术的发展,还有医改科技支撑等三个战略发展报告。

我深深的感到:自己的每一步成长都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兴旺密切关联,与老一辈科学家的谆谆教诲分不开。应该说,是祖国优秀殷实的文化给予我们勇攀高峰的思想;是祖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给予我们优越的科研环境;是国家宽阔包容的改革开放给予我们开阔的科学视野;更是老一辈科学家言传身教塑造了我们诚信的人格、勤奋的素质、踏实的性格,给予我们扎实的科学技能和学术的基础。

    在今后的科技实践中,我将以朱光亚先生的爱国、创新、奉献精神为榜样,坚持国家高度和国际视野,倡导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甘于奉献的奋斗精神、严谨认真的科学学风、海纳百川的科学氛围,我将努力和不断学习,在保持本领域学术引领的同时,争取成为一个优秀的战略科学家;并与科技界的前辈和同道一起,承担培养青年一代、传承先进文化、促进医学科技创新的历史重任,推动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实现现代化和创新型国家伟大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通过学习,我更加明确:当选篮球比分:,是我科技生涯和人生追求路途上更新、更高、更具有历史责任感的起点!

 

 

 

胡文瑞院士:向前辈学习、不辜负“院士”称谓

 

 

    我作为一名新当选的院士,从当选的那一刻起就诚惶诚恐的感到“院士”称谓的压力和“院士”头衔的责任。“院士”称谓既是荣誉,更是今后行动的标准。庆幸的是前辈们已为我们后人做出了榜样,树立了不朽的参照标。

    朱光亚院士就是我们最好的学习榜样,他永恒的科学精神,激励科学道路上的后人,感动每一位希望祖国强大的中国人,他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在国家核科学领域奉献了大半辈子,与同事们把中国带入了核时代和氢弹时代,挺起了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

    学习朱光亚院士,首先是学习他的科学精神,对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其精神诗篇,德艺流芳后世,并“感动中国”,使人肃然起敬。其次是学习他的爱国情怀,心系祖国,捍卫尊严,显示的是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第三是学习他“人生为一大事来,一生就做了一件事”,却渗透在新中国的血脉之中,而且是最雄壮的力量。第四是学习他“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全部人生奉献给了中国的核科学事业,奉献给了中国的重新崛起。我的专业是非常规低渗透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虽然过去曾做过一些工作,但和老前辈们相比差距甚大。成绩背后是国家的培养,人民的抚育,时代提供的机遇,也是石油老前辈、师长、同事们帮助、教育、支持的结果,凝聚着油田员工,特别是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心血与汗水,我只是其中的一员,没有任何资格值得骄傲和炫耀。

    我一定按照中国工程院对新当选院士所要求的,继续“老老实实地做人,勤勤恳恳地工作”,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不辜负工程院的重托,珍惜“院士”称号的纯洁性,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不高估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低调、低姿态行事,不参与专业以外的任何兼职活动,不挂名出席和参与专业以外的社会组织的邀请,严格把自己的行为定位在石油和非常规油气专业和工程管理的范围之内。积极、全身心的参与到发展我国油气事业之中,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中国的常规油气勘探开发,虽然经历了五十多年的超快发展,2011年我国的石油产量2.05亿吨,是继俄罗斯、沙特阿拉伯、美国之后,世界第四大产油国,但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其中鄂尔多斯、塔里木、柴达木、南中国海盆地仍是寻找石油的主战场,特别是深海、深层、低渗透孕育着巨大的潜力。2011年我国天然气产量1004.8亿立方米,是继美国、俄罗斯、伊朗、加拿大、卡塔尔之后,世界第六大天然气生产国,处于快速增长时期,鄂尔多斯、塔里木、四川、柴达木、松辽等五大盆地,是我国天然气快速增长的主要地区。

    中国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按地质条件而论非常丰富,致密气(包括致密砂岩气、致密碳酸岩气、致密火成岩气)、煤层气、页岩气、可燃冰等分布广泛,潜在的资源量,世界和我国有关研究机构评估,其规模在世界前列,特别是页岩气、煤层气,其资源量超过美国、加拿大等国,排位世界第一。虽然,我国致密砂岩气开发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煤层气、页岩气开发仍然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主体技术还处在探索阶段,可燃冰的研究也落后于先进国家,摆在石油工作者面前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作为我本人以石油前辈为榜样,学习朱光亚院士的科学精神、爱国情怀、淡泊名利,全身心的投入到我国能源事业之中。

    翟光明院士提出的“中国油气勘探的十大突破口”,代表了我国常规油气勘探的正确方向,在已经取得了突破的基础上支持参与其中的工作,争取再有新的发现;继续关注、参与我国非常规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工作,使致密砂岩气再上一个大的台阶;煤层气开发在近年示范、试验的基础上进入规模开发阶段,并积极参与煤层气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页岩气开发,总结四川、云贵地区示范的经验,探索适合中国地质条件的主题技术,进而在南方300万平方公里的碳酸盐地层范围内,力争有新的发现和突破。同时,继续关注我国老油田“二次开发”,最大限度的提高老油田采收率,提升我国能源保障率。

    作为工程管理学部的一员,积极参与学部组织的篮球比分以及“新能源”的专题研究;“工程哲学”、“工程演化论”、“工程管理伦理”的系列课题研究,虚心向同行学习,向前辈请教,无愧于“工程管理学部院士”的称号。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