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东明 本报记者 钱晓虎 来源:中国军网 国防部网 日期:2018年8月15日
汪成为院士
“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为何有些技术可以创造巨大价值,有些却只是‘昙花一现’?”面对记者的提问,一身戎装的汪成为院士的回答简明扼要:“技术发展再快,也要遵循规律。”
早在进入计算机领域那天起,汪成为就有一个习惯:每当涉及计算机领域的一个新名词或一项新技术出现,他都会做下标记,并记录它们的成长和发展轨迹。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条条轨迹已长成一棵“信息技术发展树”。
汪院士于1994年当选为首批篮球比分:,曾任国家“863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信息领域首席科学家、智能计算机专家组组长、国家“973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曾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等荣誉。
1986年,我国启动实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旨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而智能计算机是当时的热点之一。在“863计划”推出前夕,国际科技界都对日本计算机领域的“第五代机计划”持乐观态度。
“当时世界上绝大多数学者都支持研发‘第五代机’,我们要是顺着这个思路,风险会很小。”然而,时任国家“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专家组组长的汪成为和同事们却有着不一样的思考。
汪成为在收集和分析世界人工智能研究的科技资料基础上发现,日本的“第五代机”虽然思维理念超前,但与当时世界各国的现实需求并不搭配。通过与老一辈科学家和团队同事反复讨论分析,汪成为与专家组最终认为:日本的“第五代机计划”不适合中国国情。后来的事实证明,当年这一判断使中国在计算机研究方面少走了许多弯路。
1997年12月,在总结智能计算机过去10多年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汪院士在“863计划”战略研讨会上提出了“基于网络的虚拟计算机环境是未来的服务端”和“基于网络的普适化算通机是未来的客户端”的预判。
2004年,中国工程院第七次院士大会上,汪院士又对21世纪初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作出预判,他提出,网络技术将发展为协同计算;多媒体技术将发展为虚拟现实;面向对象技术将发展为面向智能体技术;嵌入技术将发展为普适技术。在这些技术的支持下,21世纪初,有望实现一个智能化的人机和谐环境。
10多年后,基于虚拟计算、异构网络、人工智能理念所研发的智能物流、智能管家、智能汽车等应用正逐步实现。
“搞科研,必须时时刻刻把国家装在心里。”作为“863计划”“973计划”信息领域的成员,汪院士始终提倡“在限制条件下求出最优解”的思路,对一些可上可不上的项目,坚决不上。
“我是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认识、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我体会到,信息技术领域的角逐不会止步,它是科技实力的比拼,更是志气胆识的角逐,永远需要我们敢于迎着风浪前行。”这位85岁高龄的科技先锋,从没停止对信息领域的探索。
原文:http://www.81.cn/jfjbmap/content/2018-08/15/content_2134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