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近院士 > 院士风采
王众托:耄耋之年还在奋力工作的老师

来源:二局科学道德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4-12-08

【 字号   】

来源:科学网 记者:刘万生 时间:2014-11-26 12:33

 

 

    王众托,著名系统工程与管理工程专家,篮球比分:。曾任大连理工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管理学院第一任院长,该校功勋教师。曾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科评议组成员(第一、二、三届),是我国系统工程学科研究与学位制度创建人之一。1984年获第一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98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01年,成为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成立后首批增选的院士。2014年,获得中国系统工程学界的最高奖项——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科学技术奖终身成就奖。

 

    “只要我写的教材还在使用,我就得不断修改下去”,现在已经86岁高龄的王众托老师(他喜欢别人称他为老师,不赞成称他为院士)仍然坚持每天朝八晚五的8小时工作制,虽然已经不再给学生上课,但他仍坚持不断编修教材,亲自将写满修改批注的教材一个字一个字地敲进电脑。1951年入校至今,63个年头,王众托老师将生命中最灿烂辉煌的时光揉进了大连理工。师者如此,乃学生之幸;师者如此,乃学校之幸。

 

    学生时代得到的两样东西:爱国情怀和学习方法

 

    “我的中小学时代正值抗日战争,而大学是解放前一半,解放后一半。”王众托老师回忆起往事,不禁十分感慨。1928年出生的他,经历了中国最为动荡的历史时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我小时候差点被日本人炸死。炸弹差点落我身上,到处是弹片和灰尘,附近的人都被炸死了,我躲在壕沟里幸免遇难”,王老师感慨道。正是在经历祖国生死存亡中,造就了他们这一代人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如他所说:“这是终身也不会改变的”。“我们大学毕业时没有强调志愿,就是服从分配。名单下来了,不会有人有怨言,因为大家认为无论到哪里都是有了一个报效祖国的机会。他说,虽然不同的人眼光不同、志向不一样,但爱国的思想是当时的知识分子都有的。

 

    大学阶段,王老师从老师那里逐步学到了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他说,40年代以后的工程学正好是从经验逐渐发展成为一门门科学的时候,在那之前工程学就是靠经验,还有就是一些现成做好的表格,要设计什么不用计算,直接查表就行了。40年代后,授课老师有很多是当时的“海归”,他们开始把国外先进的理论带进国内,教授给学生,不仅限于基础知识,还有科学方法的培训。例如在电子技术课程中,老师不限于介绍电子线路,而使用量子理论对电子器件的原理进行分析,这就为若干年后他们掌握半导体器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王老师的水力学老师曾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是只教计算明渠、暗渠的经验公式,而是从流体力学的观点来讲课。例如在讲轴在轴承中的运动情况时,运用基本理论条分缕析,最后的结果令我觉得很惊奇:轴和轴承不是直接摩擦的,它们之间有一层油膜,是那一层油膜将轴托起来,而且轴和轴承不同心,这简直令我不敢相信。那时就感觉这位老师不但在传授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在演示对问题的分析方法,注重介绍如何将抽象理论应用于实践。”王老师引述了他的老同学的一句话:我的工作没有一样是直接用到了我学的知识,但没有一样工作离开了我学的知识。

 

    他还回忆起青少年时代在铁路边长大,课余和假期经常到工地和修配厂,耳濡目染地学习到很多实践知识。多年来每到工厂工地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兴奋和新奇感。到国内外参观考察,每到结束时总还想多问一些问题,舍不得离开。

 

    师者,当传道授业解惑

 

    在《甲子抒怀》中有当年学生王酉芬对王老师授课的一段描述:“那时王众托老师是一位刚从清华毕业的助教,难能可贵的是他的讲授水平不亚于教授,他讲的话,有生气,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听得明白。我至今还能记得电学中的左手定则,右手定则,电动机、发电机原理,电流、磁场、运动三个方向的关系。老实说,如果不是那么好的教学,恐怕早忘掉从未用过的许多基本知识了。”

 

    王老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将自己一生的心血结晶毫无保留地交给学生。他将教学的水平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知识的传授。基础的知识传授同样讲求方法,不能照本宣科抑制学生的理解力,要结合自身体会让学生理解。第二,方法的传授。老师在讲解内容的过程中渗透着处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能让学生举一反三。第三层次,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学生今后研究方向的引导,要求老师也要有创造力,要对研究领域的发展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他认为“老师教学生不只是课堂教学”,课下的交流是一个途径,大学时同一宿舍住的不是同一专业的同学,大家常在临睡前交流自己的心得,兴奋时熄灯很久后还在交谈和争辩。甚至考试也是一种手段。他说,我学理论力学的时候,老师不要求作习题,但一周一考,每次也只有两道题,老师通过考试来诱导学生想问题。这些题老师并没有讲过,但是也脱离不了老师讲授的范围。这就逼得学生去广泛阅读和深刻思索。

 

    习者,当笃学创新

 

    “对于学生而言,成绩好和能力强不一定等价”,王众托老师一直强调这个问题,成绩固然重要,但不能用苍白的分数衡量学生能力,学生自己要意识到方法的重要性,在如今知识更新速度很快的信息时代,提高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很有必要。王老师认为大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前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时打下的基础和培养的自学能力。“有基础并掌握方法就不怕接受新的东西,不怕转行,而且也善于抓住新的机遇”,特别是现在交叉学科的发展更需要深厚的基础。他在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曾经两次转行,也就是凭着自己比较广泛的基础知识和自学能力适应了工作的变动。

 

    另外“多看看其他方面的书,开阔眼界,训练思考与表达能力,也培养了情趣。全面发展很重要,人文学科、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知识对理工科学生一样有帮助”。上世纪80年代,王老师在国际系统分析研究所作为中方负责人主持国际合作项目时,就很注意把东方传统哲学思想和西方的先进科学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创新尝试。“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人的生存和发展就靠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涌现出许多新的需求,加之科学技术的推动,为了改变现状,就需要创新。他认为广义上的创新是多样化的,无处不在。文人著书、乐师谱曲,也都是创新。而狭义上的创新,则注重创新能否产生经济效益。开始时,创新可以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上,但是不能一直模仿,全盘照搬。

 

    当前大学校园里逐渐在形成群众性创新的氛围,各种创新比赛、创新班、创新实验,很多学生从小就开始就被灌输“创新”的思想,在大学也强调重视创新,但一时不知从何做起。王众托老师说,大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给创新打造坚实基础的重要时期,学生应该多参加一些创新活动,培养创新意识,要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不能尽信书,敢于质疑,敢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挖掘大脑潜力,提升创造力。

 

    后记:在校园里,我们经常能看到王众托老师的身影,虽然他已是耄耋之年,但依然风雨无阻履行自己师者的职责。从老一代大连理工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师者的崇高与可敬,他们是大连理工的象征,更是大连理工的无价的财富。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