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网 时间:2014-11-19 03:17
11月10日7时7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师昌绪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岁。这位从保定走出的科学巨匠是中国高温合金研究的奠基者,也是材料腐蚀领域的开拓者,被称为“中国材料学之父”。
师昌绪1918年出生在保定市徐水县大营村,父亲师克和是清末秀才,以教书为业,既有浓厚的儒家思想,又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母亲出身于破落的官宦之家,既勤劳善良又知书达理。浸润在书香门第,师昌绪自小就刻苦读书。
由于大营村当时没有一所小学,师昌绪只能到离家两三里之外的荆塘铺小学读书,平常的饮食也只是窝头、白菜、稀粥。贫苦的环境造就了师昌绪吃苦耐劳的品质,他对生活的艰难和糟糕的读书环境并不介怀,常搬着小凳子在僻静的院角苦读,家人因此送他了一个外号:老院子。
1934年夏,师昌绪从徐水县第一高小毕业,以保定省立六中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保定第二师范学校(今保定学院)。在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师昌绪不仅握住了笔杆,也端起了枪杆,挥起了锄杆,“能文能武能种地”。
1948年,师昌绪赴美留学。1951年,他和钱学森等35人成为美国明令禁止回到“红色中国”的学者。1952年,师昌绪在美国欧特丹大学获冶金学博士学位,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3年,在其间的研究基础上发展出了300m高强度钢—飞机起落架的主要材料。1955年,经过艰苦斗争,师昌绪终于回到祖国怀抱,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作。
1980年,师昌绪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倡导并参与主持了中国工程院的建立,并于1994年当选为篮球比分:。1998年,鉴于师昌绪在高温合金材料领域的卓越贡献,11个国际大跨国公司联合授予他“突出贡献奖”,并称他为“中国高温合金之父”。
2010年,由于在材料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师昌绪荣获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师老曾说过,“我一生经历很复杂,但是,始终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中国的强大,这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这个梦的实现,不是靠投机取巧,必须是实干。”
谈起师老的去世,大营村村支书李志明百感交集。“2011年,师老在我们村口建起了一个led大屏幕,村里主干道上的路灯和大营小学的灯也都换成了led的。”李志明说,师老交代他的学生来村里换的,说led灯节环保。“师老跟我们说话都是家乡口音,一点架子都没有,特别平易近人。”李志明说,村里人都知道师昌绪的一个绰号:净坛使者,这是因为“师老吃饭特别节俭,当天的饭当天吃完,一点都不能剩下。”
据李志明回忆,师昌绪先生最后一次回到家乡是2012年,当时徐水老家的亲戚写了一本书,师老特地回来为书作序。“师老对家乡人的感情很深,一直惦记着我们。”
2013年7月,师昌绪先生因病住院,其间,师老的侄子师兆仁和村支书李志明曾三次前往北京看望病中的师老。“头两次去看,老人还比较有精神。”师兆仁说,当时,在病榻上的师老还不断嘱咐他们不要忘记家训,“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师昌绪的弟子、今年82岁的原研究所高温合金研究室主任的朱耀宵说,上世纪70年代末,师老带队做歼-7、歼-8飞机涡轮叶片,叶片是飞机非常重要的部件。那时山沟里生活艰苦,他们只能以南瓜充饥。一年后,装有他们研制的涡轮叶片飞机出口埃及,与美国的飞机一决高下,中方4架飞机与美方4架飞机比试中,中方飞机大获全胜。
谈及师昌绪为人,朱耀宵说,印象中师老最大的特点是团结人,别人求他帮忙,他都乐于帮助,不摆架子,甚至“文革”中整过他的人,他都不记仇、不报复,只要有利于国家的人,他都重用。
另一位78岁的董老,1979年曾获选拔出国留学,他回忆起昔日所长师昌绪时说,记得一次他们去北京开会,吃饭时师所长没带饭票,董老拿出两张饭票给他。饭后刚准备午休,有人敲门,董老起身开门,原来是师所长特意来还他两张饭票。寒风中,讲起往事,老人依旧特别感动。
师昌绪曾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等。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篮球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