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近院士 > 院士风采
师昌绪:一辈子最看重的就是“国家”

来源:二局科学道德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4-12-05

【 字号   】

来源:扬州日报 时间:2014-11-12

 

 

 

 

    被认为是我国“高温合金之父”的著名材料科学家师昌绪于10日7时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师昌绪为我国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是中国工程院的六位发起人之一。

 

    其曾赴美留学、工作,上世纪50年代回到祖国,在高温合金、合金钢等方面的研究为我国战斗机制造、三峡工程、核电站等工程建设奠定了基础。

 

    家国情怀

 

    师昌绪一辈子最看重的就是“国家”。他总是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作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1948年,出生于河北保定的师昌绪赴美留学研读材料科学,并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三年,研究用在飞机起落架上的超高强度钢。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当局明令禁止师昌绪等35名中国留学生回国。师昌绪带头多方联络,联合其他学生集体写信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要求撤掉禁令。

 

    1955年春,美国被迫同意部分中国留学生回国,其中就有师昌绪。师昌绪拒绝了导师的挽留,他说:“我是中国人,中国需要我!”

 

    师昌绪晚年在接受央视访谈时回忆:“教授问我,你为什么要回国啊?在我们麻省理工学院,你嫌位置低还是钱少啊?我说什么都不是,美国像我这样的人多得很,我起不了什么作用,但是新中国刚建立,需要我。”另两个理由,则是中国人最讲究孝道,他家有年老的父母;再者,师昌绪笑着说,是因为他“还没有娶妻”。

 

    谈起师昌绪当年想方设法冲破阻挠争取回国的一幕,中国科学院院士柯俊先生曾撰文评述说:“如果说在美国科学技术最高学府的科研成果使师昌绪在中外技术史上崭露头角,他当年对美国政府欺凌中国人所作的斗争,更表现了师昌绪的铮铮铁骨。”

 

    科学斗士

 

    是中国工程院发起人之一

 

    科学斗士

 

    是中国工程院发起人之一

 

    回到祖国的师昌绪被分配到了沈阳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工作。当时,高温合金是航空、航天与原子能工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材料。他从中国既缺镍无铬,又受到封锁的实际出发,提出大力发展铁基高温合金的战略方针。师昌绪带领一支小分队常驻抚顺钢厂,研制航空发动机的核心材料高温合金。很快开发出代替镍基合金GH33的铁基高温合金GH135,用这种新材料制作的航空发动机关键部件涡轮盘,装备了大量飞机。为了高温合金的推广与生产,他几乎走遍全国的特殊钢厂和航空发动机厂,帮助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材料医生”。

 

    更难啃的骨头在后面。1964年,中国的新型战斗机设计出来了,就差发动机用的耐高温高压涡轮叶片。此前,只有美国能研制这种空心叶片,国内的人都没见过。一天晚上八九点钟,航空材料研究所的副总工程师荣科找到师昌绪家里,问他能不能牵头搞空心叶片。师先生回忆说,“中国人不比美国人笨,只要肯做,就一定能做出来。”

 

    第二天,他与时任金属所所长的李薰研究决定接受这个任务。荣科听到这一消息自然高兴,但同时也“提醒”师昌绪:我可是立了军令状的,做不出来,我把脑袋割下来。师昌绪一笑:咱们就共同承担吧。

 

    为啃下这块硬骨头,由师昌绪挂帅,从金属所的相关研究室挑选了“一百单八将”,成立了项目组。他们与发动机设计和制造厂等合力攻关。在当时的条件下,要在100毫米的叶片上均匀做出粗细不等、最小直径只有0.8毫米的9个小孔,谈何容易!他们攻克了型芯定位、造型、浇注、脱芯,以及断芯无损检测等一道道难关,于1965年研制出中国第一代铸造多孔空心叶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能研制这种叶片的国家。

 

    后来,国家决定把空心叶片的生产转移到远在贵州的一个工厂,师昌绪带队到生产第一线帮助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们终于克服了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难关。

 

    回国后不久,师昌绪经周恩来总理介绍在北京与学物理的郭蕴宜相识,婚后一起来到沈阳金属研究所。结婚以后,白天,他把时间给了实验室,晚上,给了一本又一本技术图书与资料。特别是1960年,正是妻子孕期中,他去抚钢研制银燕凌空急需的高温合金材料,每天早上4点多钟上路,晚上10多点钟回来,一去就是10个月,孩子降生后,他都没来得及多亲上几口……

 

    长期对国家科技发展的关心和思考,使师昌绪成为一位高瞻远瞩的战略科学家,不断推动着我国材料科学乃至整个科学事业的发展。1982年,师昌绪与3位科学家一起提出成立中国工程科学院的建议。1992年,他又再次同几位科学家联名上书中央,阐明成立中国工程院的必要性和急迫性。1994年中国工程院正式成立,师昌绪当选首届副院长。

 

    好管“闲事”管出了一个战略科学家

 

    2000年春,年近80的师昌绪找到自然科学基金委材料科学部原常务副主任李克健,说想和他一起抓一下碳纤维。李克健听后立马摇头,“这事太复杂!谁抓谁麻烦!”

 

    质量轻、强度高的碳纤维是航天、航空用基础原材料,我国从1975年就开始攻关,大会战搞了不少,钱花了很多,但就是拿不出合格稳定的产品。师昌绪说,“如果碳纤维搞不上去,拖了国防的后腿,我死不瞑目。”

 

    李克健听后深受感动,接受了师昌绪的邀请。这年8月,师昌绪召集军地多个部门58人座谈,探讨怎样把碳纤维搞上去。第二次座谈会上,有人给师昌绪泼凉水:上亿的资金哪里去找?

 

    “只要国家需要,困难再大也要干!”不服输的师昌绪上书中央,陈说利害。很快,这封信批转到科技部,科技部在863计划中专门增设了1亿元的碳纤维专项。现在,无论是航天还是航空,我国所需的碳纤维已可立足国内,完全依赖进口成为历史。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进科技体制和拨款制度改革,期间出现盲区,许多腐蚀监测站成为被遗忘的角落。1986年,师昌绪说服有关部委领导,把腐蚀监测站的数据检测分析建设列为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重大项目,常年给予支持。后来等三峡大坝和核电站等工程上马时,大家才发现:腐蚀监测站提供的数据资料太重要了!

 

    上世纪90年代,生物医用材料在国际上方兴未艾。经过师昌绪多方奔走,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在1996年宣告成立。由于该委员会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主席人选,75岁的师昌绪只好勉为其难,连续干了两届。

 

    近二三十年来,师昌绪管的“闲事”难以计数。1983年,他与时任冶金部军工办主任高良上书国务院开展“大推力航空发动机的研发”;1994年,受国务院委托组织专家调研,建议加速我国支线飞机ARJ-21研发;2000年,主持两院院士讨论,力促大飞机项目列入我国中长期科技规划重大专项。

 

    数十年“管闲事”的结果,是“管”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战略科学家。

 

    勤奋一生

 

    90岁高龄时坚持工作

 

    90岁高龄时坚持工作

 

    师昌绪一辈子和各种各样的材料打交道,在高温合金、合金钢等领域为中国创造了多项第一。他年逾九旬,仍活跃在科研前沿领域,2010年还每个月都出差,半个多世纪以来始终为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不停奔忙。

 

    西工大原校长、篮球比分:傅恒志回忆,师老年届九旬还在发奋工作,每周4天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班,接待来访、看资料、写文章、作报告,依然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据他的“效率手册”记载:2010年在京接待来访一二百人次,在京开会四五十次,出差十余次,北到哈尔滨,南至广州,还作了3次特邀报告。这就是自称“一个闲不住的老人”90岁科学家的生活。

 

    熟悉师老的人说,“只要是他召集的会,他都是亲自主持,非常认真地把一整天的会都听下来。”天津大学材料学院宋诗哲老师回忆说,在2010年师老主持的973项目验收会上,他仍然是全程主持。

 

    同为我国高温合金开拓者的傅恒志告诉记者,“师老是一位战略科学家,深具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和全局观念,始终从世界科学发展的最新进展和国内实际出发,科学决策,提出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方向,同时不放过关键的细节和问题,特别注重解决重大现实难题,所以他总能既起引领作用,又起指导作用。”

 

    师老德高望重,但他特别“低调”。记者在报道中称他为“中国材料之父”,他坚持把这句话删去。说起获得的国家最高科技奖,他连连摆手:“这个奖不是给我一个人的,是给整个材料科学界的。”

 

    生活琐忆

 

    幼时是个“书呆子”

 

    师昌绪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县大营村。师家是当地有名的书香门第,兄弟12人他排行老七。

 

    师昌绪的十弟师昌泉回忆说,七哥小时候有个外号叫“老院子”。他从小就喜欢读书,也非常用功,经常独自躲到家里一个僻静的小院子读书,一呆就是一天,吃饭的时候得有人去喊好几遍才回来。兄弟们玩耍的事他一概不参与,是个标准的“书呆子”。也许,这是他后来钻研学问并取得成就的原因之一吧。

 

    师昌绪在自己80岁生日时写过一篇自述,其中谈到自己“智慧平平,绝非一个聪明人”:“记得在北伐成功后不久,我是小学二年级,老师要求在一天一夜后能背诵‘总理遗嘱’,全班大多数都做到了,而我却因背诵不上来而被罚了站。”但“我学习十分刻苦,最后四年级毕业时统考,名列前茅,使我深知刻苦学习是关键。”

 

    督促回国小孙子背唐诗

 

    据中新社报道,师昌绪的婚姻由周恩来做媒。师老带的第一批学生朱耀霄称,师老是典型的晚婚晚育,后来有了儿子,喜欢得不得了。他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比较开放,“儿子高中毕业就到国外学计算机,师先生从来没要求孩子也从事这个专业。”

 

    这么随意的一位老人,对孙子却很“苛刻”。“他总督促着孩子背唐诗、写汉字。”邻居张阿姨说,她不止一次看到师老在家板着脸教育回国度假的孙子。“小男孩也就10多岁,还从小在国外长大,一时半会儿哪能学得会,可师老就是坚持。”张阿姨分析,对有着强烈爱国心的师老,“不会说汉语”已经挑战了他的底线。师老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也不断重申: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作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