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记者:高靓 时间:2014-10-28 09:04
原标题:做一等事业 育一流人才
—— 记全国模范教师、篮球比分:、清华大学教授聂建国
1994年秋,聂建国在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完成博士后研究并留校任教。20年来,他不仅潜心于结构工程的研究,摘得土木工程领域第一个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还培养了一批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突出的组合结构专业人才。
头戴安全帽、身著工作服,穿梭于施工现场,与混凝土和钢材为伴。如果不说,很难想象这就是象牙塔里的教授。他就是篮球比分:、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聂建国。
“结合国情做研究、解决本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难题”,这是聂建国给自己和学生定下的目标。多年来,聂建国不仅自己潜心于结构工程的研究,一举摘得土木工程领域第一个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还通过言传身教培养了一批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突出的组合结构专业人才,在国家的工程建设中担当重任。
2014年,是聂建国在清华大学执教的第20个年头,此时获得全国模范教师称号,正是对他20年辛勤工作的最好总结。
做一等事业,构建土木强国蓝图
1994年秋,聂建国在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完成博士后研究并留校任教。从那时起,他坚持继续以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研究与实践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
组合结构在当时并非国际热门方向,因为“西方发达国家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已基本完成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由于缺乏应用需求,发达国家对新的结构形式、体系和技术的研究动力明显不足”。但是,我国在当前及可预见的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土木工程仍会维持在高速发展的水平,聂建国认为,在中国开展组合结构研究将会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他决心在国家发展建设中急需技术创新的土木工程领域“做一流科研,做一等事业”。
的确,随著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层建筑、交通枢纽、桥梁隧道、体育场馆等大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这对新的结构形式和体系提出了巨大需求。作为对传统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重要补充,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可以为解决土木工程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提供新的选择。
回顾自己从教治学的历程,聂建国并没有多少起伏跌宕、感人至深的故事,篮球比分的是略显平淡甚至枯燥的分析、计算、设计、试验、观察。“一个结构模型试验从设计、准备到制作,往往需要2至3个月乃至更长的时间,而试验的破坏过程却只有短短几分钟,为了这宝贵的几分钟,我们投入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结构工程的新技术最终需要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建设工地则是检验研究成果最重要的平台。为了得到第一手资料,聂建国总是带著学生第一时间出现在施工现场,头戴安全帽,手持相机,不惧艰险爬到高处的脚手架上或钻到桥底下,用最严谨的科研作风和最大的工作热情,保证新技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科学合理和安全可靠。
目前,聂建国团队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新体系和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组合结构的基本性能、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完成了大量组合结构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建立了相关设计计算方法,拓宽了组合结构的工程应用范围,解决了大型复杂工程结构中的多项关键技术难题。
“如果说我们上世纪80年代时是‘跟踪’研究,那么到了90年代就开始加紧步伐不断‘赶超’,90年代末以后我们已基本实现‘跨越’,进入21世纪,在组合结构研究领域内,我们团队在部分方向上已逐渐处于‘引领’地位。”聂建国自豪地告诉记者。
而聂建国的底气正是来自于他始终坚持“不唯书,不唯他,不唯上,不唯洋,只唯实”的信念。他时常告诫学生,“不崇洋媚外、不妄自菲薄,结合国情做研究和解决本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难题,是科学家尤其是工程技术专家的重要任务之一”。
育工程人才,实践方能出真知
每年研究生招生,希望报考聂建国研究生的学生总是特别多,清华土木工程系就有9名本科年级第一的学生,主动要求进入聂建国团队攻读。吸引这些学生的,不仅是聂建国的科研成就和学术地位,更重要的是他为学生创造的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
已经毕业的博士研究生陶慕轩至今记得,第一次与导师见面,聂建国就提出,“希望你们毕业后能做到四个‘不一样’:开展科学研究的思路‘不一样’,评价工程问题的观点‘不一样’,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不一样’,展示科研成果的风格‘不一样’”。
结构工程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聂建国坚信,只有坚持在实践的第一线,才能对结构性能有最透彻的理解。结合土木工程的学科特点,他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综合能力。
模型试验是结构工程领域研究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聂建国团队有个很好的传统,每个大型试验项目,聂建国及其所有研究生都要一起参加并协作完成,聂建国在试验中边给他们讲解,边启发他们对试验现象进行思考。“如果每次只是在试验结束后看试验照片的话,我想,永远都不会有亲临试验现场才会有的那种深刻体会以及随之激发出来的灵感。”聂建国说。
带领学生进行实际工程的科研咨询工作是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另一重要途径。聂建国对于每一个项目,都力求精益求精,不仅大胆创新,而且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断完善直至证明其确实安全可靠。
已经毕业的博士生王宇航告诉记者:“我好几次跟聂老师一起出差,老师在车上看到已投入使用的高架桥或施工中的建筑结构存在设计不合理或者抗震安全隐患时,都会让司机停下车,亲自为同行人员指出问题所在,引起大家的思考。老师总是告诫我们:‘土木工程这个学科关系到国计民生,我们作为这个行业的科技工作者,责任尤其重大。看看那些短命的建筑和在地震、桥梁事故中垮塌的工程,我们必须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绝不允许失败!’”
做良师益友,“为人”才能更好“为学”
优秀科研成果的背后反映的是人才培养的成功,优秀的人才团队才能成就一流的科研事业。作为一名教师,聂建国始终把培养学生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2003年,聂建国获清华大学首届教书育人奖,2013年再次被评为清华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他还曾连续4年被研究生推选为清华大学“良师益友”。
对于人才培养,聂建国有他的独到理解:“一方面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更重要的是首先要‘为人’,‘为人’才能更好地‘为学’。”
从学生刚刚走上科研之路起,聂建国就会耐心仔细地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体会告诉他们。“要做好一个人,就要学会感恩,感谢曾经在人生各个阶段帮助过自己的人,同时也要保持清醒,充分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聂建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学生树立了榜样。一直以来,无论取得怎样的成绩,聂建国始终谦虚谨慎,他经常说自己只是赶上了好机遇,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做了一些发展。
已经毕业的陶慕轩博士回想起自己大三时初识导师时的情景,至今仍非常感动:“那时,聂老师专门为我制定了一个小课题。当我把现在看来尚显粗浅的研究想法整理好,并给聂老师发了一封邮件,聂老师很快回复并约我讨论。去了之后发现聂老师已经把我写的文档逐字逐句进行了仔细的修改。”陶慕轩说:“聂老师当时给了我很大鼓励,并告诉我几个能够继续深入研究的方向。这在我科研启蒙时期非常重要,他启发了我对科研工作的极大兴趣,并树立了我的自信。”
在科研上,聂建国要求学生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对每一个试验细节都一丝不苟,理论分析严密准确,写论文要反复修改,文献资料引用要真实客观。在生活上,聂建国却对学生十分宽容,他时常主动和学生谈心聊天,发现学生的困难,就热心帮助解决。有一位学生因为身体不适,担心影响学业,压力很大。聂建国让他放下思想包袱,安心养病,课题方面尽量不给压力,后来经过调整顺利毕业,现在也获得了不错的发展。
“如果想找聂老师,几乎每天晚上都能在办公室找到他,随时可以跟他讨论问题,畅谈研究方向和工作方法,而他永远都充满热情,总是能够敏锐地捕捉到问题的关键,启发我们产生新的创意。”聂建国培养的毕业博士、青年教师樊健生说。无论多忙,聂建国坚持参加每周学生组织的学术沙龙,交流近期科研进展、难题与困惑,也借沙龙机会,与学生分享他近期的所感所想,起到举一反三的引导作用。
科学研究与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两大重任,聂建国没有顾此失彼,秘诀就在于他对时间的珍惜。熟悉聂建国的人都知道,他每天8点以前到办公室,晚上11点离开,无论周末还是节假日大都如此。聂建国常说,“时间对于每个人是相同的,但每个人对待时间却不同”。
在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了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在聂建国身上的生动体现。从他身上,记者不仅感受到了他对专业的执著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还看到了他脚踏实地、务实求真的精神风貌以及永不息止、奋发向上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