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方芳 时间:2014-08-20
▲一天的工作结束了,拧开办公室的台灯,在昏黄宁静的灯光下,张金哲开始认真撰写专著《人文医学》的相关文章。
他是篮球比分:,他是中国小儿外科之父,但在成千上万的患儿眼中,他就是一个会变魔术的医生爷爷。
北京儿童医院,每个周一和周四清晨,94岁的张金哲会从人流如梭的门诊大厅穿过,坐在诊室里出门诊。他清瘦高挑、白衣笔挺,口袋里永远装着一个诊疗时用的小耳镜,那是他变魔术的道具。
“你看好了啊,它现在在我手心里,你再看看,耳镜变没了吧?我再给变出来啊。”当魔术吸引了孩子注意力,孩子不再哭闹,他会把耳镜递给孩子:“你玩玩这个?我玩玩你的肚子?”94岁的老人,手指依然非常灵活,就是坐在他旁边也看不出魔术的破绽。
从医60多年,张金哲有一套自己琢磨出来的“接诊学”,至今每位病人进来,他都起身相迎,看完病起身相送。为了让病人一进门就知道是谁在为他看病,张老用醒目的字体在白大褂的左前胸描出5个字“外科张金哲”。每次换洗白大褂,字迹模糊了,他就用签字笔重新描一遍。“好的儿科大夫必须是爱孩子的大夫。”张金哲说,“什么叫爱?孩子长得丑,妈妈不嫌弃;孩子弄了妈妈一身屎尿,妈妈还是不嫌弃。为什么有的医生看到不听话的孩子,没说几句就烦了呢?因为不爱。医患交朋友谁应该先伸手?当然是医生。虽然现在每位大夫都有胸牌,但字那么小,哪里看得清?不告诉患者自己是谁,哪有交朋友的诚意?”
如果说小耳镜是给孩子准备的,那么张金哲白大褂口袋里的一摞小纸条就是为患儿家长备下的。每张打印好的小纸条上都写着小儿常见病的症状、治疗要点、注意事项等。张老的助理贾美萍跟着张老工作了30年,帮助张老为患儿和家长准备小纸条这项工作就干了25年。一开始看不上这些小纸条的贾美萍后来才明白,这样做不仅仅是告诉患儿家长如何防治疾病,也是给他们吃一颗定心丸:事先已经把治疗要点打印出来了,说明这种病不罕见,回去好好休养,很快就会好起来。常有家长感慨,现在哪有大夫能为病人考虑得这么细?
张金哲的办公室在医院东南角的一座小楼里。他的办公桌对面,立着一个桌签:胡亚美,小儿白血病专家。全国儿科界至今只有3名院士,除了已经去世的诸福棠,剩下的两位都在这里了。
在患儿眼里,他是可爱的魔术爷爷。在国际同行眼里,他是医术高超的前辈,现在国际医学界仍有多种以张金哲名字命名的治疗方法和器械,包括“张氏钳”“张氏膜”“张氏瓣”等。
在身边人的眼里,他是一个生活多姿多彩的人,他画的画具有专业水准,他能唱整出的京剧,他会游泳、跳交谊舞,现在每天还要在家里骑5公里的健身自行车。
在他写的文章里,用四句话表明自己的修身之道:一生努力,两袖清风,三餐饱暖,四邻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