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记者:于文静 黄艳 时间:2014-05-18 09:03
进入五月中下旬,长江中游地区一年一度的油菜子收获已经拉开序幕。油菜是我国最主要的油料作物。目前,我国油菜总面积70%是杂交油菜。提起杂交油菜的培育,离不开篮球比分:、油菜遗传育种学家傅廷栋的突出贡献。
为油菜杂交铺平道路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油菜平均每公顷产菜子500至525公斤,不到发达国家平均产量的三分之一。当时,世界各国的科研工作者都在探索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虽然发现了几种不同的细胞质不育类型,但或是不育性难以稳定,或是缺少可利用的恢复系,无法直接应用于生产。要实现三系配套,必须寻找新的不育系。
1970年至1972年,华中农学院的傅廷栋和他的同事在学校的油菜田里,找遍了已开花的数十万个单株。1972年3月20日,傅廷栋首次发现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PolCMS),就是这个发现,揭开了国际“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的序幕。
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被认为是国际上“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类型”,逐渐被传播到世界各油菜生产国。国际杂交油菜应用的第一个十年(1985至1994年),加、澳、中、印及丹麦等国审定了22个油菜三系杂交种,其中13个是利用波里马雄性不育材料育成的。傅廷栋被国际油菜界认为是“世界杂交油菜学科带头人”,并被授予学界最高奖项——“杰出科学家奖”。
直到今天,中国的油菜杂交种中,仍有60%左右是利用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成的杂交种。中国油菜杂交种应用近30年,应用波里马雄性不育育成的杂交种有100多个,累积推广面积6亿多亩。
三次变革推动从量变到质变
傅廷栋说,自己亲历了我国油菜品种的三次重大变革。一是50至60年代,将低产、抗病性差的白菜型油菜品种改革为高产、抗病性强的甘蓝型油菜品种;二是非优质的双高品种改良为优质的双低(低芥酸——改良油菜油品质、低硫苷——改良菜饼的饲料品质)品种;三是双低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育成和推广双低杂交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傅廷栋着手选育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每年5月中旬,油菜收获后还来不及脱粒,他就和同事们扛着装满油菜角果的麻袋,从武汉赶往青海、甘肃等地进行夏繁。1975年,他在国内率先育成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及其杂种,比常规品种增产20%。该成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双低”油菜品种在国外已大面积应用,而在我国才开始起步。傅廷栋把选育优质杂交种作为主攻重点,先后育成我国第一个油菜低芥酸并大面积推广的“华杂2号”、第一个“双低”冬播油菜“华杂3号”,利用波里马不育系育成“华杂4号”、“华协1号”等10余个双低油菜杂交种,累计推广面积近亿亩,创造经济效益超过30亿元。
双低油菜系列品种,将油菜中的芥酸、硫苷含量大幅度降低,营养价值可以与橄榄油相媲美。油菜油从过去的低端油料,变身为高端食用油。
又确定了新目标
如果有人问世界上什么花最香、最美,傅廷栋一定会说是油菜花;当被问到什么油最好吃时,他认真地说:“油菜花打出来的油营养价值最高”。
傅廷栋一生与油菜花相伴。每天早饭后,他就来到华中农业大学的国家油菜武汉改良分中心试验地或实验室,开始一天的工作。到了油菜开花季节,每天他都会出现在油菜田里。在田间地头,他看起来就是一位普通的农民。
“没有田间的感觉是育不出优良品种的。”傅廷栋说,育种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产物。几十年里,除了上课、开会,大部分时间他都在试验田里,甚至大年初二、初三就下田观察。今年已是70多岁的他依然如故。
他的学生和助手、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涂金星感叹:“油菜开花的时候雨多,穿着沾满泥土、五六斤重的胶鞋,一干就是一天,我们年轻人都吃不消,何况老人家。”“傅院士尽管年事渐高,总忘记生活中的小事,可是一提起油菜,许多数据、编号记得一清二楚,一到油菜田里眼睛就亮了。”他的学生沈金雄说。
我国油菜从上世纪50至70年代每公顷单产450至600公斤,到目前单产超过1800公斤,品种改良起了决定性作用。如今,傅廷栋又确定了新目标——培育适合机械收割的油菜新品种,采用分子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选育适合机械化生产、低耗(省水、肥、工、药)、高效的油菜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