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雷雨、占荣、张莹鑫、邓庆华、蔡立 时间:2014-04-22
大名鼎鼎的建筑大师竟然是45岁才起步?20日,由团中央主办、团省委和省学联承办的“与信仰对话 飞Young中国梦”省级首场报告会暨第八届广东大中专学生科技学术节院士讲坛在广东工业大学开讲,以世博会“中国馆之父”闻名于世的篮球比分:何镜堂与青年学子分享建筑人生。何镜堂院士向在场数百名建筑学子透露,自己是一名“45岁起步的建筑师”,用16年的时间“把剩下的时间抢回来”,从一无所有到功成名就,他鼓励青年学子“只要奋斗,永远不晚”。
45岁时的他:为建筑梦想重新开始奋斗
20日晚,在讲坛现场,何镜堂向现场数百名青年学子展示了一本充满岁月痕迹的小册子。字迹工整、保存完整的小册子引得学子们拍手为老先生“点赞”。
原来,这本小册子一直伴随着这位建筑大师的建筑梦想。51年前,25岁的何镜堂赴北京调研医疗建筑。由于需要用到一本借用书里的材料,加上那个年代又没有复印机,何镜堂就在四合院里用透明纸把60多页的资料临摹出来。“人生要有一个奋斗目标,找一条正确道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他说。
尽管如此,但命运弄人。作为华南理工大学第一批建筑系研究生,胸怀建筑理想、本想一展身手的何镜堂,不幸遇上10年“文化大革命”,他也一度中断了建筑创作,并被下放到湖北的一个偏远山区务农。
1983年,何镜堂做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在北京轻工业部设计院任职的他不甘心于“安安稳稳工作、等待退休”的命运,举家从北京南迁至广州,回到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研究院。那一年,何镜堂45岁,已过不惑之年,专业中断了10余年。对于任何人来说,45岁都是一个“输不起”的年纪,而何镜堂却决定为了自己的建筑梦想重新开始奋斗。
“如果留在北京工作,我就只能平淡地等待退休,我不甘心就这么放弃自己喜欢的事业。我想去试试、去创作自己的建筑。”何镜堂说,“我要把剩下的时间抢回来。”
争分夺秒的他:参加竞赛不放过任何机会
重拾阔别18年之久的建筑事业,何镜堂争分夺秒,不断积蓄实力。他开始参加所有与建筑有关的竞赛,哪怕是仅有几百人参加的小比赛也认真准备。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只争朝夕,不能放过任何机会”。
上世纪八十年代,何镜堂很偶然听说深圳科学馆举行设计竞赛招标,这个机会他自然不会放过。何镜堂毫不犹豫地和妻子李绮霞开始准备参赛作品,用21天通宵达旦完成科学馆的建筑设计,并在完成后的第二天一大早送至深圳,顺利中标。
随后几十年间,何镜堂和他的团队先后设计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钱学森图书馆等众多著名建筑。1999年,何镜堂当选为篮球比分:。作为一个45岁起步的建筑师,何镜堂称自己用了16年时间从一无所有到功成名就,“只要奋斗,永远不晚。”他说。
如今,76岁高龄的何镜堂仍然在“抢时间”。何镜堂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坚持奋战在教学科研与设计实践第一线。他说,“我会在建筑事业上当好三员,即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为出人才、出成果而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