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近院士 > 院士风采
程天民:中国防原医学的拓路者

来源:二局科学道德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4-03-20

【 字号   】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冉新泽 邓晓蕾 赵虹霖 时间:2014-03-14

 

 

    程天民,1927年12月27日生,江苏宜兴人。1951年毕业于第六军医大学,防原医学与病理学家,技术一级、文职特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第三军医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中华医学会创伤学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现任三医大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军复合伤研究所名誉所长。1996年当选篮球比分:。

 

    程天民院士从事医学教育与科学研究逾60年,主持过多项国家和军队重大研究项目,曾14次参加我国核试验,为我国防原医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创建"军事预防医学"新学科,主编了首部《核武器损伤及其防护》《防原医学》《创伤战伤病理学》《军事预防医学》等专著;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军队科教一等奖8项,并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光华工程科技奖、重庆市首届科技突出贡献奖、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当选全国优秀教师、总后"一代名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建军80周年全军英模。由中央军委授记一等功。

 

    从满头青丝到两鬓染霜,篮球比分:、中国防原医学开拓者之一的程天民教授长期承担国家和军队多项重大任务,至今仍旧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殚精竭虑……

 

    程天民说:"'老'表明过去工作时间的'长',今后工作时间的'短',更要抓紧时间,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战火中的求学生涯

 

    1927年12月27日,程天民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周铁镇。太湖之滨的自然美景和重教浓郁的人文氛围,使他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家乡沦陷,日寇烧杀抢掠,百姓饱受苦难,让他自幼立下"誓死不当亡国奴"的誓言。1942年,程天民考取因苏州沦陷而迁至宜兴的江苏省立苏州中学。农村祠堂做教室,睡的是通铺,吃的是盐水煮白菜、萝卜。日军前来"扫荡",学校被迫流亡搬迁,三年高中,三易其址。战火中的求学经历让程天民更深切地懂得"要爱国、要坚强"。

 

    1945年7月,程天民高中毕业,抗战还没胜利,他与同学结伴徒步穿越敌伪封锁线从宜兴到达安徽屯溪(现黄山市)报考大学,被国立中正医学院、英士大学、江苏学院三所大学录取。程天民选择了国立中正医学院,走上了学医的道路。

 

    解放战争时期,程天民积极参加了爱国学生运动。内战末期,国民党军节节败溃,为保护学校财产,中正医学院学生自治会成立了"非常时期理事代表联合会",22岁的程天民被大家一致推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和老师一起组织领导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护校运动,使学校连一本书都没有丢失,完完整整地迎接了解放。

 

    南昌解放后,该校由南昌市军管会文教部接管,更名为南昌医学院,之后与第四野战军医科学校合并,组建成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中医学院,程天民也就成为了人民军队的一员,继续完成学业,毕业后留军校工作。

 

    戈壁滩上的摸爬滚打

 

    程天民在大学学习时就想当一名外科医生,然而1950年结业时因基础教师奇缺而被分配到病理学系当实习助教,开始走上了教师生涯。我国在决策研制核武器的同时,部署了放射医学放射生物学的研究,1958年学校临时抽调程天民等开始研究放射病,他撰写的《急性放射病并发感染和出血的病理形态学观察》的学术论文参加了全国第一次放射医学会议。1960年开始研究放射复合伤,他又以"放烧复合伤"为主题论文参加了1963年的全国第一次放射生物学放射医学学术会议。为这两次会议而参加的研究虽属"临时任务",却使他与防原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世界惊殊,全国振奋。程天民想要能亲身参加核试验该有多好啊!他上书总后勤部主动请缨,获得批准,遂自1965年起,他率学校参试分队14次奔赴戈壁滩参加我国核试验,实践着人生的重大转折。

 

    在核试验现场,核爆炸后的惨烈景象使程天民的内心受到极大震撼,大规模屠杀性核武器带来的杀伤破坏如此严重,不研究防护怎么得了?这促使他下定决心从病理学转向研究核武器爆炸的医学防护。

 

    1965年至1980年的15年里,程天民十分珍惜每次现场参试的机会。他不仅在核试验现场争分夺秒地抢救效应动物,而且在简陋的解剖房里完成了大量病理解剖,获取了大批珍贵的原始数据。他还把每次核试验后的动物脏器标本保存起来,辗转千里带回学校,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进行深入研究。他还担任总后效应大队(主持全军全国核试验动物效应医学研究工作)的指挥组组长,参与领导核试验医学研究的谋划和实施,从而使他对核试验与核损伤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和思考。

 

    1967年和1974年,程天民作为"老参试"全程参加了我国两次核试验资料大总结。他亲自总结的十多万字的《核武器损伤的病理变化》专题,成为国内外这一领域最全面系统、最具学术权威的病理学文献。继而对我国多次核试验实际资料进行再研究、再总结,由动物效应推算及人,由此主持编著了我国首部《核武器损伤及其防护》,结合其他方面的工作,形成了我国自己的防原医学学科内容体系,从而也奠定了程天民作为我国防原医学开拓者之一的学术地位。

 

    1996年,程天民当选篮球比分:,成为我国防原医学领域仅有的两名院士之一。

 

    "两个取胜"的办学思想

 

    1986年11月,程天民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任命为第三军医大学校长,同时由总后勤部党委确任为校党委书记。以往多届党委领导使三医大具有良好的办学基础,然而程天民接任后即面临着不少困难。1985年中央军委战略决策,全军裁员百万,三军医大在1986年即裁减了400名干部;学校长期地处西部地区,天时地利不占优势;因学校由上海迁回重庆,很多子女留在上海,牵挂父母心,不少人员想往东南飞。而那时期,很多地方院校都在增加招生、扩大规模。在这样的形势下,三军医大该怎么办?程天民反复思考,于1986年12月26日全校干部大会上首次提出要确立"以质量取胜,以特色取胜"的办校战略思想。

 

    这一办学思想,受到军委、总部和教育界、学术界以及全校同志的普遍赞同,多位大学校长和院士给予高度评价。直至今日,程天民提出的"两个取胜"办学思想已正式确立为第三军医大学校训。

 

    1996年,程天民主持研究的《"以质量取胜,以特色取胜"的新型办学思想与十年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在此基础上,2009年,由程天民为第一完成人的"创建现代军事医学学科体系,培养新型军事医学人才"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创建"军事预防医学"新学科

 

    1996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召开第6次学科评议组委员会议,将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列为重要议题。程天民作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和与会专家讨论后认为:影响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特别是"博士不博"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原来部分二级学科划分过细,学科专业面太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按照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调整修订学科专业目录,逐步理顺规范一级学科,归并拓宽二级学科。

 

    程天民经过认真思考,感到此次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将是整合军队预防医学专业的难得契机,提出将原来的"军队卫生学"(包括环境卫生学、劳动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和"三防医学"(包括防原医学、防化医学、防生物危害医学)等6个学科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组建成新的"军事预防医学"。1997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正式批准设立"军事预防医学"新学科,纳入国家学科专业目录,使之成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下的新的二级学科。随后,新学科的教材编写工作在程天民的主持下紧锣密鼓展开。1999年11月,我国军事预防医学的奠基性教材《军事预防医学概论》正式出版。不久该书被审定为"全国研究生推荐用书"。至此,在程天民和有关专家的努力下,完成了"创建新学科、编著新教材、开设新课程"的教育改革系统工程,建立起了较全面的军事预防医学学科体系。

 

    2006年,"军事预防医学"学科创建10年。程天民在原有教材基础上,结合近十年的教学实践和科技进展,主编出版了《军事预防医学》。2007年,该书荣获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和第六届"中国人民解放军图书奖"。

 

    老有所为和老所不为

 

    程天民常笑谈:"'老'表明过去工作时间的'长',今后工作时间的'短',更要抓紧时间,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1988年,他从大学校长岗位上退下来,选择回教研室继续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至今已经过去25年。在此期间,程天民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与教学成果一、二等奖5项和军队科教一等奖7项,完成了"军事预防医学"新学科建立和多部重要专著的编写,并在69岁时当选篮球比分:。可以说,程天民的主要学术成就大多产生于62岁以后,真正算是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作为德高望重的"老院士""老领导"和三军医大的"老人",学校党委把在重大决策前咨询程天民的意见作为一条不成文的默契,各级领导中也有很多都曾是程天民的学生和下属。然而,在处理个人与组织、领导的关系中,程天民坚持"老有不为""支持而不干扰,帮忙而不添乱",时刻提醒自己不倚老卖老、自以为是,不固执己见、居功自傲。他总是会花大量时间思考谋划,为学校献计献策,当好参谋顾问,但同时又反复表明:意见好提,决策难定,一定要根据学校全局和实际来思考和决定问题,自己的意见仅作参考,可以采纳,也可不采纳,不采纳不等于不尊重。学校的同志请他修改文件、文稿,他也从不推诿拒绝,不仅拿着放大镜逐字逐句阅读,而且从总体思想、具体措施到语言提法、用词,甚至标点符号都认真修改。诸如此类的工作已不计其数。

 

    程天民认为,作为一名老科教工作者,既要致力于创造科教成果,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才。为此,他不仅花大量精力参加学术会议论述学科发展、创导科学精神,同时每年要作十余次学术报告和讲座,坚持为新入学本科生讲《迈进医学之门》,为新入学研究生讲《科学与艺术》,或《凝练关键科学问题,不断深化拓展复合伤研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科学观,走上全面发展之道。他把培养出德才兼备、超过自己的学术接班人作为最高的职责和荣耀。他招收培养研究生不重数量而重质量,很多学生已成长为新一代学术带头人。正如他近期的感怀诗篇所言:"年逾八五弹指间,岁月留痕引思牵,夕阳虽晚当映霞,犹存丹心吐芳菲,待到日落西山时,喜望群星耀满天"。他努力奋斗一生而建立发展起来的防原医学已经后继有人,他的身后不是荒漠,而是一片森林。

 

    科技与人文结合的情怀

 

    程天民兼具科技与人文的素养。几十年来,他努力学习和实践科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的结合,已形成了他自己的事业观、学术观和生活观,从而使他的学术发展和个人成长具有了高尚的情操境界和深邃的智慧基础。

 

    对程天民而言,科技思牵重任,人文引发激情。责任与激情的融合激发了他对防原医学事业的由衷热爱和执着追求,形成了他战胜困难、刻苦钻研的持久动力。他不仅14次参加核试验,而且无论遭遇何种挫折,始终不忘初衷,无怨无悔。

 

    在停止核试验以后,程天民又多次到基地等荒漠地区执行新的任务,写下"戈壁战友分外亲,西出阳关有故人。马兰花开迎春雷,孔雀河畔献青春。雷声虽已远离去,号角催我又远征。大漠黄沙磨利剑,卫国安邦斩长鲸"的诗句;1998年再访马兰时,他又写下"神往马兰戈壁滩,十八年后重访她,老友新朋情深切,共叙当年战楼兰",充分表达了对戈壁战友的思念和对参试岁月的怀念之情。

 

    科学与艺术的灵魂和本质都是创新。程天民通过把浪漫的感性思维与严谨的理性思维相结合,常常于潜移默化中激发科学灵感,对研究工作产生多方面促进作用。例如书法、绘画都极讲究结构布局、形态变化和美感,这无形中使程天民对形态观察更为敏感,能对"熟视无睹、视而不见"的现象保持洞察,敏锐捕捉各种病理变化,常能从病理切片的平面所见联想到立体变化,从诸多不同的静态形态构思动态的发展规律,形成清晰的科研思路和独特的技术途径。同时,他注意在教学中将科学内容与艺术表达相结合进行周密设计,图文并茂地讲授教学内容,寓美育于智育之中。

 

    他还利用自己既懂病理学又能绘画的技能,绘制编印病理学图谱充实教材,而且在研究论文和学术报告中也多辅以图表,生动简明地演示研究结论,显著提高了教学、科研工作的效能水平。

 

    "紧紧张张、专心致志地工作,快快乐乐、健康潇洒地生活"是程天民的一贯主张。从满头青丝到两鬓染霜,程天民长期承担多重任务,挑灯夜战是家常便饭,至今仍旧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殚精竭虑。然而,忙碌中的程天民仍能以书画寄情,调剂紧张的工作节奏。除了诗书画印,他还喜欢旅游、摄影,天南地北河山美景,万紫千红群芳吐艳,都在他独特的视角下相映成趣。他非常喜欢唐代虞世南的咏蝉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相信这种豁达淡泊的人文情怀正是程天民人生态度的写照,也是他能"既创事业成就,又享多彩人生"的秘诀所在。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