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钱江晚报 记者: 章咪佳 时间:2013-09-10
“嗨早,昨天通宵?”
“嘿。”
“Bed 34,fever,vomit(34床,发烧,呕吐)。”
……
如果你有机会早晨到浙大一院肝胆胰外科的病房,这样的医生查房交接班对话,是最常听到的——调侃一下值班医生刷夜的经历,然后马上言归正传,用英文交流查房信息。
我省89个国家级名医团队中,最牛的要数浙大一院的肝胆胰外科。这个团队有113名医生、118名护士,其中有大批的973首席科学家、杰出青年,长江学者、求是教授、主任医师、博导……他们的带头人就是现浙大一院院长、篮球比分:郑树森。
这张作息表
一般人受不了
先来说医生生活节奏。
肝胆胰团队有多忙?记者问了郑树森院士每天的作息表,一般都是这样:
早晨6:30起床。8点前到医院。因为有别的工作,一般白天,他要安排院长的行政工作,浙大医学院教授教研工作,基础科研,国内外交流工作……
而到了适合家人团聚,电视报纸一杯茶的夜晚,郑树森和团队的战斗才开始:2~3台手术连轴转,加上白天的,一般整个团队平均每天要做5台,多的时候有7~8台。
记者去采访的前一天晚上,郑树森的团队做了3台手术:右半肝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肝移植手术。全部都是肝胆胰外科领域里难度最大的手术。手术结束,已是凌晨两三点。
团队医生爆料:“全国慕名而来,请郑院士亲自动刀的疑难病患很多,再忙他都会关照团队给自己多排些手术,尽可能多医治些病人,在他能力范围内缩短患者等待时间,为病人服务。”
第二天早上的轮回,郑树森又是从6:30起床开始的。
“年轻人有的时候也会怕吃苦,但是你想,院士这么晚走又这么早到医院,我们还有什么话讲?”团队里一个医生说,肝胆胰外科的每位医生,都是基础科研、教学、临床手术的多面手。
“做医生,病人把生命交给你,敬业厚道,是最最起码的要求。”郑树森常常建议团队的医生:“吃完晚饭经常到病房里转转,了解清楚他们的情况、需要。病人是医生最好的老师。”
“现在硬件技术好了,很多手术都有了实现的可能性,但是也要靠医生不断钻研,通过手术积累临床经验。”郑树森告诉记者:外科这门学科,不但要巧动手,更要会动脑,这样才能不断创新,挽救处于各种复杂病情中的病人。
医生要练书法
学传统文化
再说医生业务训练。
查房交接用英语交流,是郑树森建立团队的一个硬要求:每周一次大查房(科室所有医生汇集,讨论一周疑难病例查房情况),大家还要准备好一篇英文小论文,挨个上台发言。讲不好,要挨批评的。
郑树森说,肝胆胰团队建立起来就是冲着国际一流队伍去的,“我们每个月都要跟美国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附属医院作实时的疑难病例交流,这几年到国外手术、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合格的英语表述和交流能力,都是基本的要求。”
记者到郑树森的办公室,进门就发现右手边一面墙,全部垒满各种医学大部头著作:有的是医学学术专著,有的是学术交流集。记者随手摸摸书的封面,都没有灰尘,可见平时经常在翻看。
这个团队的勤奋,在全院都很有名。所有的医生、护士,都要读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还要练书法。
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甚至“渗透”到手术室里。
普通老百姓,对外科手术的印象,多半是很紧张的地方。不过浙大一院的肝胆胰外科手术室里听音乐,常常会有婺剧段子在悠悠播放。
“听戏?不会分散注意力吗?”记者好奇地问郑树森。
“国际大型医疗中心的手术室都这样,可以提高手术效率、舒缓医生紧张的情绪。”旁边一位外科医生补充。
手术室里外,也有很轻松有趣的段子:
有一位肝胆胰外科的医生告诉记者,郑树森喜欢吃榴莲。以前,助手们常常给他在手术室外的休息室里,准备只榴莲。
医生边说边笑,“噢哟,开始的时候,手术室里飘进来一股榴莲味道,有不少医生、护士受不了的。”
后来好玩了,大家也不知道什么时候都成榴莲控了,出了手术室,都想吃榴莲。
有的时候郑树森出手术室晚一步,“等”在门口的榴莲呢,就不翼而飞了。早“飞”到小年轻医生、护士的肚子里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