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记者: 蒋廷玉 时间:2013-09-10
教师节前,篮球比分:、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孙伟教授,荣获“全国师德标兵”称号。知情的东大师生都说:“孙老师当之无愧”。
土木工程材料领域“院士第一人”
满头银发,气质文雅,78岁的孙院士一副典型的女高知模样,很难把她与“灰头土脸”的土木工程材料联系在一起。然而,一系列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都与她关系亲密:三峡项目,她负责为大坝混凝土采用优质粉煤灰提出科学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南京长江二桥工程,她和团队按照二桥设计寿命预期要求,提出多系列桥用粉煤灰混凝土配比及设计新方法,确保二桥结构混凝土安全服役100年;润扬大桥、南京地铁、苏通大桥等,都有她研制的“性格各异”的混凝土材料,设计使用寿命都在百年以上。
各种“量身定制”的混凝土材料有多神?孙教授打了个比方:“就说军事防护工程用的混凝土吧,用原先材料制成的防护工事,炮弹打上去会产生粉碎性破坏,而用我们研制的增强水泥混合材料做成防护工事,炮弹打上去最多有个裂纹。”
2005年,孙教授以其在土木材料领域的辉煌成就入选篮球比分:,成为我国土木工程材料领域首位院士。超越前人的背后是超常的付出,“我一般都是早晨5点半起床,晚上12点之前不会睡觉。”孙院士平静地透露这一她坚持了50多年、从医学角度看很伤身的作息规律。“为了节省时间,孙老师午饭经常只吃方便面。”本科阶段做过孙院士学生的东大宣传部长毛惠西告诉记者,有一天上第四节课时,孙老师突然晕倒在讲台上,被送到医院挂了点水后,下午她又出现在实验室。东大材料学院从南京四牌楼老校区搬到江宁九龙湖校区前,已经“奔七”的孙院士,每晚都会工作到深夜12点左右才离开办公室,知道她特性的出租车司机到点就来,一接一个准。
第一堂课要求弟子学会“眼睛批判”
孙伟院士讲课颠覆了“老师讲,学生听”这一模式,“我先把每章需掌握的要点告诉学生,然后让学生把自己主讲的那一章翻译成中文,再做成PPT,倒过来讲给我和助教老师及其他同学听,讲完后大家提问,我和两位助教老师再对学生讲的课进行点评,把不对的地方指出来。”孙院士解释,有的老师讲得嘴干舌苦,学生听完后还是感觉像吃了“夹生饭”,就是因为听的过程中有些东西并没有真正搞懂。“讲课模式改变的效果很不错,原本只是给博士准备的课程,很多硕士也跑来听。”硕士生张丽辉感言,与灌输式讲课相比,孙老师这种授课方式,让学生有个理解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遇到不懂的问题还可以自由地跟孙老师探讨,所以很有收获。
“孙老师第一堂课就是教育我们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前人的成果。”博士生崔冬告诉记者,这种教育理念有助于发现问题,对新成果的发现很有好处。“孙老师的研究思维也很另类,有些研究方向大多数人都认为不可能,可孙老师偏偏不为所动,好几项创新成果就是这么来的。”
爱生如子,关怀无微不至
孙院士培养的硕、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共有80多名。“私底下我们都喜欢叫她奶奶。”好几位研究生告诉记者,孙老师对学生的关怀无微不至。一次,孙院士去外地出差,傍晚才回到学校,因为怕耽误给学生补课,她只是喝了口水、吃了块巧克力,就去给学生们上课。孙国文的博士生论文有210多页,孙老师一页一页用红笔批改,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博士生黄伟、硕士生樊俊江联合做的一项实验遇到“拦路虎”,孙院士知道后搬个凳子坐到他们边上,看着他们一步一步做实验,直到找出问题所在。
博士生赵素晶,特别感谢导师在他情绪低落时给予的精神支持。“有一项实验,好长时间做的结果都不理想,迷茫的时候跟孙老师聊起自己的苦闷,孙老师先是安慰我,接着就指点我多看看杂志,看看究竟是哪个步骤出了错。与孙老师交流后,我的心情好多了,问题最终也解决了。”正准备去加拿大留学的博士生崔冬感言:“孙老师方方面面都为我想到了——出国后如何跟国外的导师相处,怎么跟国外的课题组合作,遇到困难怎样寻求合理的解决途径等等,都一一叮嘱。”
东大和美国高校联合培养的博士生陈衡,申请公费出国,需要出示4.6万元的银行个人定期存单,家庭贫寒的陈衡拿不出这笔钱,孙老师知道后二话没说,就拿出4.6万元存到陈衡名下。
今年4月,一向生活节俭的孙院士拿出50万元工资奖金,捐给东大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资助优秀贫寒学子的奖学基金,希望他们的生活压力能够小一点,学习更从容一点。东南大学评选“大学生最爱戴的教师”,师生们不约而同把手中神圣的一票投给了孙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