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 2013-08-04 05:45
1998年9月17日,是邱中建永难忘怀的日子。那天,沙漠的夜色下,位于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北部克拉苏构造带的克拉2井呼啸喷涌的天然气,飞舞而上,犹如瞬时出现的彩虹一般,让在场的所有人热血沸腾!
“彩虹呼啸映长空,克拉飞舞耀苍穹。弹指十年无觅处,西气东送迎春风!”已经在塔里木奋战10年的邱中建将激情化作滚烫的诗句。这个经历了数次失败终于发现的大型气田,奠定了“西气东输”的资源基础,获得了200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邱中建是获奖者之一。
让邱中建至今难忘的美丽“彩虹”,折射着石油人的心路。在石油勘探道路上,技术攻关中难以想象的艰苦犹如慢慢长夜,长时间的坚守只为成功一刻的绚烂。正因为如此,对邱中建来说,没有比这“彩虹”更动人心魄的美景。
60年,在沙漠里,在山地间,在草原上,在大海上,一个矫健的身影,带着无悔激情,追寻石油人最美的“彩虹”……
兴趣沉淀为激情
一个地质学家只有脑袋里有油,才能找到油。找油,要有兴趣,要有激情。
“同学们,你们看石头怎么看的?是一堆一堆的?还是一块一块的?这都不对,石头应该是一层一层的。”20世纪50年代,在重庆大学一堂普通地质学课堂上,刘祖彝教授的这段话让刚就读地质专业的邱中建回味良久。下课后,他急忙跑到校园附近的嘉陵江边一看,果然是一层砂岩、一层泥岩平行叠置在一起,与原来的印象迥然不同。“这就是我进入地球科学这个大殿堂的启蒙教育,现在回想起来还兴奋不已。”邱中建说。
这堂启蒙课后,兴趣的种子在邱中建心中深深埋种。大学毕业后,邱中建参加了潮水盆地、祁连山东段及鄂尔多斯北部的地质研究工作。1957年,西安石油地调处组建松辽平原地质专题研究队116队,24岁的邱中建被任命为队长兼地质师,去实地了解松辽平原油气远景状况。东北的雨季,野外道路泥泞湿滑,连行走都非常艰难,邱中建和队友们还得十分专注地观察剖面,背负标本。入夜,在农家村舍的炕头上点着煤油灯整理资料时,蚊子、臭虫一齐袭来,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艰苦。在这种环境下,没有兴趣和激情,是很难支撑的。“我始终坚信,一个地质学家只有脑袋里有油,才能找到油。找油,要有兴趣,要有激情。”邱中建感慨地说。
经过1年努力,邱中建和队友们得出结论,松辽平原石油地质条件优越,是一个含油远景极有希望的地区,应尽快加大勘探工作,尽早进行基准井钻探,并提出可供选择的基准井井位,其中一个井位就位于大庆油田南部葡萄花构造上。
1958年,原石油部在松辽平原成立了松辽石油勘探局,勘探力量迅速壮大。在打松基3井的时候,出现了比较大的意见分歧。经过在松辽平原共同工作的石油、地质两大系统的技术人员反复讨论和协商,最后决定钻在大同镇长垣高台子构造上。大协作的产物不负众望,这口井发现油砂后,赵声振和邱中建等工程师被派往松基3井蹲点,承担试油射孔任务。在井场工作的4个多月里,他们与钻井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参与了固井试油的全过程。当他们用提捞的方法把井筒里的清水捞干并全部替换成油柱时,松基3井喷油了!“作为找油人能亲自看到油井出油,而且是能自喷的,实在是太高兴了!”邱中建与同事们热泪盈眶,为大庆油田的诞生而沸腾!
大庆会战后,邱中建又参加了胜利石油会战和四川石油会战,这个脑袋里时刻装着石油的找油人,也在这一次次会战中,将最初启蒙教育埋下的兴趣一点点地沉淀为如火的激情。这激情,在邱中建60年的找油道路上从没有熄灭过。
最具挑战的10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机遇,但成功的机遇往往降临在那些锲而不舍、勤奋探索的人们身上。
1989年到1999年,邱中建参加了对自己最具挑战的一次会战——塔里木石油会战。“这块神奇的土地总是带给我不断的兴奋和不断的困惑。”邱中建回忆说,“盆地的内部黄沙一片,沙丘高差达二三百米,盆地边缘高山陡峻,地下地质结构复杂,油层埋藏深度极大,到处都是勘探的禁区。”当他们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打下第一口成功的预探井时,所有人为之雀跃。可接下来打出的全是干井,这又让他们陷入深深的困惑和迷茫。1993年,随着相应技术条件逐渐成熟,他们满怀信心,再战库车。
挑战依旧没有减少。库车地区的地下不仅有很多大断层,还有一层塑性很强的盐层,厚的有几千米,薄的只有几十米。到后来他们才明白,真正有价值的构造全在盐下。打东秋5井时,花了1亿多元,可当最后钻井艰难打成时,出来的却只有水。失败了数口井,让一些人产生了质疑,还出现了放弃的声音,这让决策者邱中建压力重重。作为一个身经百战的勘探专家,科研的理性迅速压制了情绪的纷扰。井要打成,必须要有更系统和更有针对性的综合研究和技术攻关!于是,邱中建和同事们通过连续的山地地震,复杂地层深井钻探高压深井试气、构造成因模式的攻关等,终于发现了大面积的天然气富集区和克拉2号大型气田。
邱中建说,“我这一生有个体会,那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机遇,但成功的机遇往往降临在那些锲而不舍、勤奋探索的人们身上”。1993年,在邱中建的组织领导下,工程人员仅用两年时间就攻克了一系列世界级难题,修建了纵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全长522公里的流动性沙漠公路,使塔中油田群的油气得到利用,也成为了南疆各族人民的幸福路。
在塔里木的10年,挑战不仅仅来自技术攻关的艰难。“做石油地质勘探工作,往往要克服‘三燥’,一是空气干燥,二是工作枯燥,三是心情烦躁。”邱中建笑着说,“在人烟稀少的工作环境下,有时见个小老鼠都觉得很难得。”克服孤寂的最好办法,就是将全部注意力放到科研上,坚持,改变,再坚持,以至于到最后,用邱中建自己的话来说,“已经被岁月洗刷得没有爱好”。
1990年后,邱中建的老母亲卧床不起。母亲临终前,邱中建恰巧从塔里木赶回办事,得以与母亲见上最后一面。“到临终,母亲头脑都很清醒,她知道我在做什么,理解我的工作。”邱中建说,“人就是这样,不能兼顾。”工作任务艰巨而急迫,邱中建无法像一个普通儿子一样守在母亲的病床前。他压抑着巨大的矛盾和痛苦,掩面含泪,再次奔赴塔里木……
当克拉2井喷射出夺目的彩虹时,只有邱中建自己知道,这份绚烂中蕴含了多少深厚的内容。
无私者无畏
一个人因为无私,才能无畏。一定要勇于实践,坚持实践第一,不能怕失败。
“我是外向型的人,藏不住话。”邱中建笑着说。敢于直言,是邱中建骨子里的东西。1956年至1957年,还是青年技术员的邱中建连续在《石油工业通讯》上发表了《关于石油及天然气勘探程序的商榷》及《再谈勘探程序》两篇论文,大胆指出当时苏联专家提倡的石油勘探程序的缺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两篇论文立刻引发了全国石油勘探界一场历时半年的大讨论,这些讨论意见促使形成了我国实行油气区域综合勘探的原始模型,推动了我国石油天然气勘探程序的改进,加速了油气勘探的进程。
这种直言的无畏,来自于专注科研的无私之心。在邱中建看来,一个人因为无私,才能无畏。科研上的事,只要有理有据、有实践支撑,就完全可以充满底气地表达出来,又何来畏惧呢?1979年至1985年,在我国海上石油工业全面对外开放的背景下,邱中建系统学习和考察了国外油气资源评价过程,组织并参与了珠江口盆地资源评价并完成总结,为我国海洋石油首次对外合作取得成功作出重大贡献。
对外合作,尤其是资源上的对外合作,当时曾在人们中产生了“爱国主义”和“卖国主义”的争论。但在人才、技术、资金都缺少的情况下,对外合作是必然且明智的。“海上石油的合作勘探开发是很成功的,是我国走向世界的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邱中建再次直言不讳,“封闭的民族是没有学问的,自主创新和开放合作相辅相成。”
“实践第一”是邱中建长期以来奉行的准则。他说,“一定要勇于实践,坚持实践第一,不能怕失败”。最近10年,邱中建将实践转向了后方决策支持研究。2003年,中国工程院组织开展“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邱中建等院士作为课题组副组长,协助侯祥麟院士组织120名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形成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报告。
邱中建认为,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攀升,决定我们要对能源供应和消费两侧加强管理,不能只管供应不管消费。此外,核能、天然气和水能是我国能源的“三驾马车”,这3种能源必须成为3个支柱性行业,都可以分别占到总能源结构的10%以上。
“目前,我国天然气的发展状态相当于当年发现大庆油田的阶段,有巨大的潜力。我国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也十分丰富。”邱中建说,“就页岩气来说,前途非常光明,但当前我们要做好非常扎实的准备工作。”
回顾60年石油地质勘探工作,邱中建发自肺腑地说,“我对能从事石油地质工作60年,感到非常幸运,非常充实。如果有来生,我还会选择找油这条路,永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