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时间:2013-03-06
在不久前召开的太原市院士工作站建设推进会上,笔者采访了两位院士。一位从西子湖畔走来,一位来自清华学堂,一位是74岁的篮球比分:王一德,一位是67岁的篮球比分:岳光溪。
“山西太原培养了我,太钢培养了我,太原需要我做的事就好比家里的事,无论多忙多累,我都会全力以赴。”全然不顾从外地急急赶回太原的疲劳,王一德院士于2012年12月28日,准时应邀出席太原市院士工作站建设推进会,为首批建院士工作站的企业授牌。会上,他这一席开场白令人动容。
王一德院士出生在美丽的杭州,1963年,他从北京钢铁学院毕业时,以优异的成绩如愿以偿地考取了所在院系的研究生,当年全校只录取了9名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他毅然选择了太原,因为太原有太钢,太钢有中国惟一的冷轧硅钢生产线。从此,他在太钢一干就是40多年。在这40多年里,他把自己的学识与太钢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将个人的成长融入太钢的事业当中。他多年奋战在太钢工程技术的第一线,主持的高质量不锈钢技术开发、冷轧无取向硅钢生产工艺技术和电工纯铁新材料研制,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满足了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需要,共获省部级二等以上科技成果奖15项,为我国的不锈钢、电工钢事业和轧钢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王一德院士虽已退休多年,但他仍是个大忙人。一方面,他时刻关注着不锈钢事业的发展,承担着国家不锈钢方面的重大科技项目;一方面,他热心于太原院士工作站建设,为政府出谋划策,为企业指点迷津。“做好太原的院士工作站建设,选好企业是基础,选准院士是关键,讲求实效是根本。太原的事就是家里的事,回报太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王一德院士说。
同样在太原市院士工作站建设推进会上,篮球比分:岳光溪坚定有力的话语同样令人心生敬意。他说:“山西在我最倒霉的时候,扶了我一把,现在是我回报的时候了。”
岳光溪院士是清华大学研究员、清洁煤技术专家。他的经历可谓坎坷和传奇。1964年,他考入清华大学动力农机系,在校期间赶上了“文革”,就在他毕业时,被错打成“反革命学生”,下放到山西。三晋儿女的淳朴和善良给了他莫大的慰藉和鼓励。1978年,他平反后又考回清华大学读热力学与传热学进修班,毕业后留校任教。自“八五”到“十一五”期间,他连续主持国家“循环流化床燃烧”的攻关项目,是我国该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发展了我国独立完整的循环流化床理论和设计体系,并用于实践,为我国燃煤节能环保作出了杰出贡献。
怀着一颗感恩回报的心,2000年,岳光溪开始与太原锅炉集团有限公司开展深度的产学研合作,使该企业一改以前亏损企业的形象,在 CFB 锅炉产品技术方面走在了行业的前列,有的产品还出口到国外。
“太原锅炉集团领导重情义和对知识的尊重,在我看来比什么都重要。”结肠癌手术过后,岳光溪院士顾不上多休息,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在两位院士身上,笔者真切地感受到了院士朴实的“太原情结”。“太原人民的需要就是我应该做的。要做就做最好!”这是两位院士的共同心声。
正是这浓重的太原情结,两位院士至真至诚地把自己的智慧和才华无私地奉献给太原人民。
美丽太原,幸福龙城,产生出了强大的磁石效应,深深地吸引着两位院士,更吸引着大批优秀人才到太原,用心与这座城市结缘,用爱为这座城市奉献,使太原更加美好,使太原人民的生活更加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