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日报 时间:2012-11-17
年逾七旬的篮球比分:何镜堂有多忙?
由于设计的作品遍布全国,又常被邀请到各地讲学交流,近几年他每年都乘飞机100次以上;他担任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和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院长,除出差外,每天都会来到学院,常与同事、学生开会讨论到深夜……
人物简介
何镜堂
1938年生,篮球比分:,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获首届“梁思成建筑奖”以及“中国工程院光华科技奖”、“国际设计艺术终身成就奖”等优秀设计奖100多项。
他被誉为“校园建筑设计掌门人”,业内素有“校园新景物,一半属何公”之说。他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闻名于世,在全国建筑界带出一支传奇的“华南理工梦之队”。
“两观三性”创新建筑理念
虽然繁忙,但何镜堂说自己是幸福的:“我选择了一条设计与研究、创作与教育相结合的道路,一条辛苦但快乐的道路。”
何镜堂自幼受岭南文化熏陶,后考入华南理工大学,师从岭南建筑大师夏昌世,对建筑设计产生了初步的哲学思考。在设计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两观”、“三性”(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建筑哲理和创作思想。
“两观”、“三性”理论强调把建筑创作看成系统工程,既满足现代人使用需求,又有利于以后的持续发展。其中,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品位,时代性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这一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何镜堂在传承中逐步完成了对早期岭南建筑学派创作理论的创新,从而成为当代岭南建筑学派“承上启下,薪火相传”的关键人物。
在这一建筑理念的指导下,何镜堂设计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浙江大学新校区、广州珠江新城西塔、广州国际会展中心、汶川“5•12”地震纪念园、上海钱学森图书馆等一大批代表作品。
2001年,他获得中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首届“梁思成建筑奖”,2010年获“中国工程院光华科技奖”和“国际设计艺术终身成就奖”。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全国评选出新中国成立以来300个建筑创作大奖,何镜堂有13项作品入选,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获奖最多的建筑师。
团队合作 打造建筑精品
每当有客人来到工作室,何镜堂都会带着客人参观一面贴着成员笑脸照的照片墙,上面“我们一家人”五个字溢出团队浓浓的暖意。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倪阳是其中的一位“家庭成员”,他用“高瞻远瞩”来形容何镜堂院士。倪阳回忆说,过去学校设计院的行业地位并不高,但何镜堂一直对未来充满信心,他向每一位新成员描绘着自己的美好愿景,经过多年的共同奋斗,“当年看起来有些虚幻的愿景全部实现了,甚至超乎想象。”
成功的秘诀何在?
“人才和精品!有了这两样,其他一切迎刃而解。”何镜堂这样回答。他说:“建筑不是个人的成果,一个建筑师离开团队做不出东西来”。为此,他一方面不断引进优秀人才,另一方面给团队成员提供深造机会。
作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总设计师,在完成这一宏大工程时,就有多位学生参与其中。为什么要让学生加入这样举世瞩目的项目?何镜堂说,“我们就是要把建筑设计与建筑教学相结合,建筑研究与建筑人才培养相结合,既出作品,又出人才!”
这一理念很好践行了华南理工大学高素质、“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承担重要教学任务的同时,建筑设计研究院还成为整个建筑学院乃至全校教学实践的平台,为相关专业的学生参与实践、了解实际工程设计提供了机会。
何镜堂的代表作品有很多,但被问起自己最自豪的作品,何镜堂的回答是“东方之冠、鼎盛中华”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和“悲怆动人、气宇万千”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他说:“这两个作品恰如中国从灾难走向复兴的两个坐标,能够有幸参与其中,我感到一种历史的责任。”
何镜堂愿意担负起这份历史赋予的责任,他表示:“是整个社会在推着你往前走,你不走,会对不起这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