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前沿人物) 时间:2012-10-30
■人物档案
袁隆平我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篮球比分:,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多项国际大奖。
9月20日,对做安徽省舒城县电视台主持人的我来说,是难忘的一天!
这一天,全国政协委员、篮球比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来到了舒城,考察杂交水稻的长势和测产。
接受采访任务时,瞬间的喜悦包裹了全身,采访这样一位世界瞩目的科学家是一件荣幸的事,同时忐忑和紧张涌上心头。舒城之行,袁隆平只做短暂停留,并没有安排记者采访时间。
能接近他吗?能采访到他吗?提什么样的问题他会回答?我开始担心。
继去年在湖南隆回试种成功后,超级杂交稻又首次被选择在低海拔地区试验种植,经过前期严谨的考察论证,这次试验选在安徽舒城,选在当年“亩产万斤粮”的千人桥镇,昔日的“卫星田”今朝能不能成为“吨良田”?如果亩产能够达到900公斤以上,意义将非同寻常。
由于前期一直参与超级稻舒城试验点进展情况的采访,对这方面的知识已有细致了解,同事为了这次采访成功,也提供了专业建议。又通过搜索查询媒体对袁隆平的采访,制定详细的采访提纲。《鲁豫有约》做过的一期袁隆平专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节目从生活的角度展示了一名科学家鲜为人知的有趣故事,他是如此风趣和幽默,我甚至渴望能早一点见到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
9月20日上午,千人桥这个原本就很繁华的小集镇显得异常热闹。飘舞的彩球、鲜艳的横幅、熙攘的人群都在展示着小镇人民对这位科学家的敬仰和期盼。我和摄像也早早地来到试验基地等待着袁老师的到来。
10点50分,人群开始沸腾,一辆中巴车缓缓地停在了路边,在大家亲切地呼喊和簇拥下,袁老师面带笑容走下车。
此时的我,站在离袁老师100多米远、事先经过周密挑选的地方,静静地等待人流慢慢走近。
负责摄像的同事一声OK,我面对镜头开始解说:“观众朋友,我现在是在超级杂交稻1000公斤高产攻关项目舒城试验点,现在的时间是9月20号上午10点50分,篮球比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亲自来到了试验点,查看水稻测产情况,了解试验成果……”一遍成功。
外景图像一拍完,我和同事迅速收起三脚架,扛起摄像机就朝人堆里钻去。另一位同事早已扎在人群中,步步紧随,拍下了袁老师在舒城的每一个瞬间。
人群将袁老师围得水泄不通,要挤进去谈何容易。中央台的记者、省市台的记者、还有诸多报纸、杂志、网站,上百部照相机的咔嚓声让人头晕目眩。
袁老师在哪儿呢?我从来没有觉得身材小巧有这么大的好处,似乎没费多少力气,我挤到了袁老师身边。
此时袁老师刚刚在稻田边查看过超级稻的长势,正兴致勃勃地和身边的农技人员预测着今年的产量。我立即接上话题,问出了我的第一个问题:“袁老师,今天测产的情况怎样?”一句话问完,感觉自己的声音好像不知从哪个地方冒出来的一样,如此虚幻和飘渺。袁老师能听见吗?周围的人太多了,或许他根本就不知道是谁在提问。
但是,袁老师却接着提问回答了:“在山区,超级稻可以达到亩产900公斤,在平原地区能够达到800公斤,我认为这是很大的成绩。舒城的长势很好,我估计,亩产800公斤以上没有问题。这很不容易啊,它不是一亩两亩,而是百亩整齐划一,看着真高兴,非常好!”首问告捷,夹在人群中的同事冲我竖起了大拇指。
人群簇拥着袁老师继续往前走,我也紧跟其后。袁老师一边往前走,一边继续和参与生产的农技人员交谈着。袁老师说:“去年在湖南隆回县试种的超级稻亩产达到了926.6公斤,那里是高海拔地区,水稻生育期较长,具备高产的生态环境。这一次在舒城县进行高产攻关,是首次在低海拔地区进行试验。”
我乘势提出第二个问题:“袁老师,您觉得在舒城这样的低海拔地区,能够达到800公斤以上的产量,是不是很了不起?”
听我这么一问,袁老师立刻在人群中搜寻声音的来源,随即把目光定格在我身上。清晰又有力地说:“非常了不起。从田间水稻的表现来看,超级杂交稻在舒城百亩示范创造了低海拔地区亩产新纪录!”
这时候,袁老师和我开始了面对面交谈,周围顿时安静下来,大家都在聆听这位科学家对中国未来水稻种植方向的预测和分析。我又继续问道,“那800公斤这个产量是不是代表着您的超级稻在低海拔地区有着很高的推广价值呢?”
“那是肯定的,村里的主任刚才对我说,他们自己种植水稻的亩产能达到500公斤就已经很好了,超级稻能达到800公斤,一亩增长了300公斤啊。”
“袁老师,您知道咱们这儿的农户是怎么说您这稻的吗?他们说,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好的水稻呢!”
听到这里,袁隆平高兴地笑了起来,说:“那是不假,他们肯定没见过,水稻一株能长五六百粒稻穗,过去一株只有三四百粒。”
周围的群众都应声说到:“这个水稻好啊,从来也没见过,今年是第一年种,明年产量会更高,更上一层楼的。”
在场所有的人都鼓起掌,现场洋溢着一派丰收的喜悦。笑声、掌声久久地回荡在金黄的稻田里。这个时候,我已经悄悄退出了人群,看着渐渐远去的人流,看着袁老师矍铄的背影,我和同事相视而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期待着明年的高产攻关能达到1000公斤,期待着袁老师能再次来到舒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