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广播网(新闻) 时间:2012-09-24
中广网北京9月24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他是一名共和国将军,在戈壁大漠工作了52年;他是一名篮球比分:、25岁就独挑大梁;他是一名核试验专家。曾参加过我国全部45次核试验。他叫林俊德,是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
今年年初,林俊德院士承担的一个涉及我国尖端武器的试验项目进入关键阶段,在提交了两份技术报告后,医院查体发现他患了胆管癌,已确诊为晚期。
在生命最后一刻,他为了能够继续工作而拒绝了手术。在办公桌前,78岁的林俊德院士在工作中走完了他人生最后的道路。
"5、4、3、2、1起爆……"
1964年10月16日15时,罗布泊一声春雷,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任核试验总指挥的张爱萍将军根据林俊德项目组速报的数据,向周总理报告了这一喜讯。在指挥帐蓬里,张爱萍高兴地对物理学家程开甲和年仅26岁的林俊德说,"压力自记仪"立了大功,你们立了大功。
总装某基地原政治部副主任成泽辉:当时那种背景下,我们第一次核试验任务叫"争气弹",一定要搞成。当时全国的知识分子在支持这个事业,包括林俊德院士这样,他研制的测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自记仪",是整个核试验测量里头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项目。
冲击波是评价核武器爆炸威力与杀伤效能的重要指标,它的精确测算对于我国核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新中国核事业的第一代创业者,林俊德25岁时就被任命为首次核试验机械压力自记仪项目组组长,一年后,他研制的形似"罐头盒"的新式自记仪在首次核试验中初露锋芒。
总装某基地退休干部,原研究员杨妙秀:他就是工作狂似的,做冷冻试验,大冬天的爬到山上去,高温试验,戈壁滩上你想,地面温度就五十度,有时七十度,他搞了好多试验,工作确实没有休息一天。
在两次地下核试验中,都因测量点受到的干扰破坏没达到预期效果。林俊德一方面给大家打气,一方面全身心投入到改进测量方法和技术中去。经过艰苦攻关,林俊德的课题组先后建立10多种测量系统,为我国地下核试验安全论证和工程设计提供了宝贵数据。
上世纪90年代初,为配合我国参加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谈判,林俊德的研究为谈判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新世纪以来,面对武器装备试验的迫切需要,已经年愈七旬的林俊德组织开展某大型实验装备研究。他带领的攻关小组最终取得了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成绩的背后是对工作一心一意的热爱。
凡是和林俊德有过接触的人,都知道他的做事原则。参加学术评审会,从来不收评审费,不让参评人员上门拜访,只看材料不认人,更不接收礼物。科研成果报奖时,不是自己主持的项目坚决不挂名。林俊德生前留下的笔记本上,一页页详细记录着归档科研资料、完善技术方案、审改学生论文等急需处理的事项。在生命的最后8天时间里,他3次打电话询问科研进展,2次召集课题组布置后续任务。在得知手术后将不能下床工作,林院士拒绝了手术治疗。
唐都医院惠宾科主任张利华:癌症晚期,都广泛的转移了,导致肠的蠕动不能够正常运行,在肠梗阻以后做一个手术,至少可以延长几天或者几周的时间,但是林院士直接把它拒绝了,他害怕他手术以后他就没法继续工作了,他想用有限的这个时间来尽快的多做一点工作。
林院士的女儿林春:他说,我要的是质量,不是数量。我哪怕坐着一天,我也不愿意躺着十天。
坐着休息,不能躺,躺下就起不来了……,这是林俊德生命倒计时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5月31日上午,林俊德再次工作两小时后,陷入半昏迷状态。5个小时后,心电监护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从屏幕上永久消失了。病床边,电脑屏幕上的科研数据依然在跳动。
总装某基地副政委侯力军:林院士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身插四根管子,带着氧气罩,坐在办公桌前,手里面握着鼠标的那个瞬间。我说他是用一个战士冲锋的姿态跨越了生死之界!他的跨越是那样的壮美、壮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