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CCTV1(焦点访谈) 时间:2012-09-23
主持人 敬一丹:“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收看《焦点访谈》。在今天的节目里,我们来认识一位将军,同时他也是一位院士,这位将军院士的名字叫林俊德。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是我们共和国记忆的经典画面。当时还是小伙子的林俊德参与了那次核试验。在那以后漫长的岁月里,他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
我们的镜头记录了他生命记忆倒计时的时刻。”
总装某基地研究员 篮球比分: 林俊德:“C盘弄完了,C盘我做完了。”
画面上这位戴着氧气面罩工作的老人就是林俊德,这是在他临终前最后一天,记者在西安唐都医院病房里记录下来的画面。
“医生想叫你休息一会儿。”
总装某基地研究员 篮球比分: 林俊德:“坐着休息。”
“你要坐着休息啊。”
总装某基地研究员 篮球比分: 林俊德:“我不能躺下,躺下就。”
“坐着比躺着好啊?”
总装某基地研究员 篮球比分: 林俊德:“对,躺下就起不来了。”
两小时后,林院士实在挺不住了,他被搀扶着回到病床上。他太累了,这一躺下就再也没有起来。”
林俊德妻子 黄建琴:“我们有一个外孙,还有一个小孙子,他跟我说的时候,是说给两个小孩写点什么,后来就没来得及写。”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为了打破西方核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党中央作出发展核武器的战略抉择。当时,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苏联撤走了核专家并带走一切资料,中国人开始独立自主发展核试验事业。
那时,林俊德刚刚大学毕业,便加入了这支队伍,来到了核试验基地。
总装某基地研究员 篮球比分: 林俊德:“大家的爱国热情还是非常高的,搞这个工作可不是说像一般的技术工作,大家总想在这里面给国家尽一点力。”
走进罗布泊,投身核试验,从那时起,林俊德就做好了扎根大漠的准备。当时年仅26岁的林俊德,带领着一群和自己同样年轻的科技人员,研制出了核爆炸冲击波压力自记仪。
当时,林俊德小组研制出的仪器,第一时间准确测得了核爆炸的冲击波参数。
总装某基地研究员 篮球比分: 林俊德:“我们这个速报回来的数据,就是其中一项。在(距爆心)20公里的地方,还能测到压力,而且跟预计的还基本上差不多,在量级上是对的。”
那时林俊德小组研制的压力自记仪为我国首次核试验提供了重要数据。
1966年12月28日,我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如期进行。林俊德新研制的高空压力自记仪测量系统,为我国首次氢弹试验飞机投弹安全论证提供了科学依据。
半年后,这套高空测量冲击波的压力自记仪用在了我国空投全当量氢弹试验中,同样获得了可喜的成果。
1996年7月29日,我国最后一次核试验成功,就在这一天我国政府向世界庄严宣告,从1996年7月30日起,中国暂停核试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从大气层到地下,每一次试验转型对林俊德来说都是全新的课题,暂停核试验后林俊德又带领着他的团队继续向新的技术高峰攀登。2001年,他当选为篮球比分:。由于林院士所研究的属国防科技领域,大多内容都是保密的,我们无法篮球比分地从他的专业领域去了解他,但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我们看到了一位国防科技工作者是怎样忘我工作的。今年5月4日,林院士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为了在所剩不多的时间里保证工作状态,进行最后的冲刺,他谢绝了医院提出的化疗建议。
林俊德妻子 黄建琴:“老林他自己希望吃中药,能够调理,提高点生活质量,能够延长点时间让他把这个工作能做完,这是惟一的要求。”
总装某基地副政委 侯力军:“司令员、政委去看他,进门他就批评,他说你们作为主要领导,就不该来。你们来了,别人都会来,大家都来,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钱。”
在北京时,林俊德让女儿买来笔记本,一项一项写下手头尚未完成的工作,哪项是国防重点工程,哪项还没有跟学生交待清楚,哪些资料还需要整理移交。
5月23日,为了便于工作,林院士转院来到了唐都医院。第二天,他就把工作用的笔记本电脑从办公室拿到了病房。
唐都医院护士 赵俊青:“我们每次去巡视的时候,只要不是在治疗的时间,然后没有做任何治疗的时候,他都会在电脑桌前。”
5月26日上午,林院士的病情突然恶化,被送入重症监护室。醒来后,他对医生说:“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在这里我无法工作,请把我转回普通病房。”5月29日,转回普通病房的他,更加急于把自己的学术思想和技术思路留给后人,与死神展开了争分夺秒的赛跑。
总装某基地研究所政委 李文泉:“那么他最后为什么这样去拼命地工作,忘我的工作,把他的生命都置之度外,为了工作呢?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重大的科研课题。他23号来的时候,他认为他还有时间,再进一步把他所思考的东西把它整理完,整理一个非常清晰的一个思路,留给后人去继续没完成的事业,把它继续完成。他一看时间来不及了,不这么去玩命工作,不加紧弄的话,根本就来不及了。”
5月29日,林院士身体出现大面积肠梗阻,医生建议手术,他说:“不要勉强我,我的时间太有限了。”
5月30日,他的病情再次恶化,医生说如果再不进行解除肠梗阻的手术,很难熬过明天,但他还是坚持选择工作,放弃手术。
唐都医院护士长 安丽君:“他从7点半就一直在电脑前整理资料,处理他的工作,到晚上的11点多钟。”
5月31日早上7点44分,林院士开始要求起床工作。
唐都医院护士长 安丽君:“即便是吸着氧,呼吸很费力,当时那样一个情况,我们觉得他根本就没有办法(工作)。”
此后,他先后9次强烈要求起床工作,医护人员含泪满足了他的愿望。
唐都医院医生 赵利华:“当时的场景是很感人的,是有两个人把他肩膀,身上得扶着,他手操作着电脑,他的头已经不能够支撑住了,是有一个人帮他这样扶着头,他在那边工作。坚持到最后,无法坚持的情况下,才躺下。他躺下以后就再也没起来了。”
在林俊德生命的最后72小时里,他始终思考着技术研究方案,先后在电脑上整理归类大量的科研资料,3次打电话询问和指导科研工作,2次召集课题组成员布置后续任务,却没来得及给家人写下留言。
总装某基地副政委 侯力军:“林院士最让我挥之不去的,就是他在生命最后时刻,插着四根管子,戴着氧气罩,手握着鼠标,坐在电脑前这个形象。我说他是用一个战士的姿态,战士冲锋的姿态跨越了生死之界。”
林俊德在病榻上完成了人生的最后冲刺,临终前他叮嘱大家:他要葬在核试验基地,葬在戈壁荒漠之中。因为他是一个战士,他的一生都在那里做着同一件事,他以此为荣,并为此竭尽全力。
总装某基地研究员 篮球比分: 林俊德:“咱们国家进行这么一个伟大的事业,能做点自己微薄的贡献,还是觉得非常荣幸,这一辈子也够了。”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的是工作工作还是工作。这位可敬的将军院士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叫忠于职责。临终前林俊德院士说:“我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试验,我很满意,我本事有限,但是尽心尽力。”尽心,为国家尽心,尽力,为事业尽力。这既是林俊德院士一生的写照,也是千千万万为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奉献心血智慧的科技人员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