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方网 时间:2012-08-28
他是世界“癌症诱导分化第一人”,他引领团队独创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上海方案”,用10元钱30颗的药,联合化疗和砷剂就能治愈过去认为救不了的绝症
东方网8月28日消息:据《新闻晚报》报道,6月的一个上午,记者走进王振义位于瑞金医院的办公室。他正在制作这周“应考”用的PPT,课题的来源和提出来自血液科最新的疑难病例,30多页全英文的PPT,图文并茂,这是这个88岁老人每周必须要完成的功课。
工作间隙,王振义会玩一玩电脑里的纸牌打分游戏,8000分是他追求的平均分。偶尔一次达到1万分,能让老爷子津津乐道快乐好几天,“这证明我还没老年痴呆。”
认识王振义,是他2011年从胡锦涛总书记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的那一天;走近王振义,你会惊讶于一个88岁老人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和一个老医生对国家、社会、年轻一代的思考和期望。
王振义院士,88岁,江苏省兴化人,血液病学专家,篮球比分:,法国科学院外籍通讯院士,被世界医学界誉为“癌症诱导分化第一人”。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1994年,获得国际肿瘤学界的最高奖--凯特林奖,评委会称他为“人类癌症治疗史上应用诱导分化疗法获得成功的第一人”。2011年1月14日,他从胡锦涛总书记手中接过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奖证书。
他在医学上的最主要贡献是利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分化,在临床上极大地提高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人的完全缓解率和长期生存率。10元钱30颗的药,联合化疗和砷剂,就能治愈过去认为救不了的绝症。
88岁时的“老学生”,每周接受一次年轻医生的“开卷考试”
我88岁了,我问自己,你的位置应该放在什么地方?我不能像年轻时一样跑到第一线,也不能像研究生一样做基础做研究,但我可以将最新的知识传递给年轻人
今年6月,王振义的行程表依旧写得很满。6月12日,赴北京参加篮球比分:大会,他已经88岁高龄,却依然非常活跃。他建议国家建立学术信息网上“高速公路”,希望国内学术杂志的新版本快速上网、信息实时更新。6月4日,他本该在北京领取自己名字的小行星命名证书,却因腿不方便没有参加会议,“我还不愿意那么早‘上天’。”王振义风趣地解释道。
88岁的王振义比很多28岁的年轻人忙碌。上午9点到办公室,工作两个半小时,中午打个盹,之后开始上国外最权威的医学网站搜索血液病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电脑前往往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晚饭后散步30分钟是雷打不动的养生作业,如果有2岁曾孙女在旁,这就是老爷子最快乐的时刻。
每周四上午是王振义固定 “开卷考试”时间。所谓开卷考试,就是用一个真实的疑难病例做课题,由年轻医生和学生提前提出问题。王振义院士提前通过上网查阅最新资料,加以总结提炼给予回答。
正因为始终保持着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和脑体力锻炼,与王振义面对面时,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个88岁的老人。年轻人必须全神贯注才能跟得上他的思维;而他洪亮的声音、矫健的步伐,更让他身边很多四五十岁的同事都自愧不如,“王老师永远都那么忙,还一直笑呵呵的,让人不觉得他累。”
就这样一直忙碌到生命尽头? “现在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过好老年关。我88岁了,我问自己,你的位置应该放在什么地方?我不能像年轻时一样跑到第一线,跑到急诊间去;也不能像研究生一样做基础研究工作,但我可以思考,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最重要的是,把最新的知识传递给年轻人。”
62岁时的“王大胆”,用治皮肤病的药治好了白血病患儿
“只要有科学的实验依据,对病人没有毒副反应,为了挽救绝望病人的生命,就可以尝试。”他引领的团队独创的“上海方案”,用10元钱30颗的药,治愈了上千个白血病病人
2011年,王振义最开心的事情之一,就是自己治好的第一例急性白血病病人至今还健在,到了结婚的时候了。
1986年,一个5岁女孩患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出血高热、生命危在旦夕,医生觉得没希望了。当时,王振义的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方法还仅仅停留在试管实验阶段,在征得女孩家属同意后,他决定试一试。用药之后女孩血象不断改善,王振义兴奋地说“有救了!”一个星期之后她的体温就下降,三个星期之后基本恢复,一个月以后完全缓解。现在这个当年的女孩已31岁,在一家国际著名制药公司担任药物研发员。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全反式维甲酸这个药已经被上海市卫生局批准用于皮肤病。有人笑话王振义,治疗皮肤病的药怎么能用来治疗白血病呢?但王振义相信做了千百次的实验结果,因为体外培养证明这个药可以使该种白血病细胞变正常。“我们不是拿病人做试验,皮肤病病人可以用,我们怎么不能用它治疗白血病呢?只要有科学的实验依据,对病人没有毒副反应,为了挽救绝望病人的生命,就可以尝试。”
第一个病人的康复,给了王振义极大的信心。一年之中他一共治疗了24个相同的病例,治好了23例。在此基础上,王振义率领团队发现联合应用维甲酸和氧化砷治疗白血病,可使5年生存率上升至85%—90%以上,国际血液学界特将此方案誉为“上海方案”。
到目前为止,王振义已经用这个方法治愈了上千个这种白血病病人,10元钱30颗的药,国外花费要高30-40倍。
厚积薄发,王振义的名字在他60岁之后开始为世界熟知,荣誉也纷至沓来。1994年他荣获国际肿瘤学界的最高奖—凯特林奖 (评委会称王振义为 “人类癌症治疗史上应用诱导分化疗法获得成功的第一人”),首批篮球比分:、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影响世界华人奖。国际上最权威的同行这样评价王振义的工作:一是在癌症研究史上第一次发现了如何使用自然物质,而不是有毒的化学物质,在人体内把癌细胞改造为正常细胞;二是初步弄清了全反式维甲酸在白血病患者体内是如何起作用的;三是把传统的中医理论与现代的分子生物学实践相结合,为治疗癌症提供了全新的角度。
王振义的学生李军民讲了一个他在美国亲身经历的故事。“有一天在美国MD Anderson肿瘤中心,正好医院的药剂科主任路过病房。得知我来自上海,那位教授问我,‘你是否认识上海有位王振义教授,他很了不起。’我告诉他,我就是王教授的学生。你何以知道王教授?他回答我:‘我并不认识王教授,但我知道他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开创了肿瘤治疗的新时代。’”
33岁时的“王严师”动乱年代不放松,“我们的职业不能掉以轻心”
父亲要他“做一个好人、一个老实人”。在学生都无心读书的年代,他依然要求严格,因为“我们的职业面对的是人,而且是病人,诊断不能掉以轻心”
1924年11月30日,在上海公共租界陈家浜珍福里 (现成都北路、北京西路路口)一条石库门里弄里,王振义出生了。他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也是第二个儿子,属家族中的“振”字辈。父亲王文龙按照 “仁”、“义”、“礼”、“智”、“信”的顺序给家中的男孩取名,所以这个出生在初冬的男孩就叫“振义”。
王振义的父亲王文龙,祖籍江苏兴化,当时正在荷商上海保险行工作。他对子女要求严格。“做一个好人、一个老实人”,这是父亲教给王振义的座右铭。王振义说父亲这句话影响了自己一生,“因为我如果讲一句假话,就会脸红,心跳加快。”
王振义毕业于上海法租界所办的萨坡赛小学,1942年从震旦大学附属中学毕业,并免试直升进入震旦大学。1948年,王振义从震旦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因成绩优异,留在广慈医院(瑞金医院前身)担任住院医师。
严厉的家教,中西结合的良好教育背景,造就了王振义严谨而又包容的工作态度和人生态度。在他的身上,你能看到中庸谦让的孔孟之道,能看到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精神,也有着自由平等博爱的宗教思想。
即便是身处社会动荡的年代,王振义也顽固地坚守自己心中的一片清田。1957年,全国都在进行反右运动,王振义当时是广慈医院主治医生,也给年轻医生上内科学基础课。那是一个无心读书的年代,除了上课,学生根本就没有时间复习;每天都要写批判的文章、参加运动,连抽空看书都会被说成白专。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王振义依然对学生要求严格。有一次他上大班课,课题是风湿性关节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区别,当时归纳了4条鉴别方法,第二天临床查房时,他要求学生复述这四条鉴别方法。当时近10个同学加起来都没能完整回答出来,王振义严肃地对这些学生说,“我们的职业面对的是人,而且是病人,诊断不能掉以轻心。”
王振义有三个儿子,都成长在文革中。老大现在在一家与药品研发有关的公司当经理;老二在浦东南方基因中心搞研究工作;老三是医学博士,现在美国哈佛大学从事医学教学和科研工作。谈起父亲,老三印象最深的是王振义无论何时都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能放下书本,“我们家教比较严,在读书无用的年代里,家父还督促大家要多看书、多学习,我也没有少受家父‘戒尺’的惩罚,正因如此,当恢复高考后我能够顺利考上大学。”
他是天马行空的科学家 地球人迁徙,大脑信息共享
王振义的办公桌并不大,一台27寸苹果电脑占据几乎一半的空间。他比年轻人更了解“苹果之父”乔布斯的故事,“你知道吗,Jobs是一个佛教徒。”
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王振义都丝毫没有架子。即便是医院大楼的保洁员,他也总是乐呵呵地打招呼,有时还能找到话题和人家聊天。“天马行空”,这是很多人对王振义聊天话题的评价。
就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想象力是一切创造的源泉,王振义能找到一个别人想都不敢想的办法治疗白血病,和他超常的想象力有直接关系。
一般人看神舟九号发射就是拍拍手叫叫好,王振义不一样,他想到了未来地球人整体迁徙的问题。“神舟九号花这么大的力气只能送上去三个人,那么未来几十亿的人怎么能跑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呢?我就在想,很可能每个人有一个灵魂,这个灵魂是一个数码,通过计算机传到另外一个星球之后再变回一个人。就像往一个电脑上插一个U盘一样,这样的想象我觉得是有可能的,现在的数码是人造出来的,有没有可能大自然本身就存在一种数码?”王振义这样的奇思异想,没想到竟获得有的院士的赞同。“我一直认为基于科学的想象都是合理的,当然这可能还只是一种幻想。”
也有人当面说他这是胡思乱想。王振义会给别人举例子,在两千年以前中国就有两个神话人物,顺风耳、千里眼,现在不是实现了吗?在对方哑口无言时,他曾经进一步提出更大胆的想象,不同人之间大脑信息的共享有没有可能? “有一天我远距离就能够知道你在想什么,当然这还有个保密的问题,需要输入密码,密码在谁手里,我说在上帝手里。不能拿密码做坏事。”
他是豁达的老顽童爱玩纸牌,敢拿生死开玩笑
一个人空闲在家的时候,王振义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是一边玩纸牌一边听交响乐。“我最喜欢抒情和经典的音乐,贝多芬、莫扎特、勃拉姆斯、肖邦,在我的电脑里有很多。”
过去,王振义还喜欢打桥牌,但固定的牌搭子一个个离开了,他也不愿重找新的,就只能一个人对着电脑玩纸牌。
王振义的身体依然非常硬朗。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他直到70多岁还坚持每天骑自行车上班,现在院方出于关心给他配了车,但只要是不远的地方,老爷子还都会选择步行。瑞金医院血液科的王瑾说了一件令她印象最深的事,“王老师70多岁的时候,有一次来血液科病房查房,投影幕布卷帘很高,手够不着,他竟然像年轻人一样,跳起来伸手拉下卷帘,我们都惊呆了。”
近些年,王振义患上了眼疾,常常流泪。没想到他竟然这样开导别人和自己,“在我要去见上帝时,上帝会说你回去吧,你回去吧,因为你流着泪,一定是还留恋着这块土地。”
敢这样拿生死开玩笑,王振义面对这个人生终极问题时显得很平静,“一个人的生老病死,不是自己决定的,所以我一直用乐观的态度来对待这些事情,该走就走吧。”
他是忧国的医生 为“假恶丑”痛心,对未来充满信心
王振义一直强调自己不是政治家,只是凭着一介书生气在谈一些国家和社会问题,难免理想主义。但细细品读,却满是一个饱经世事的老人对自己国家深深的爱。
王振义每天都会看新闻,他会为神舟九号发射而振奋,会为最美教师张丽莉而感动,也会为一些“假恶丑”事件痛心疾首。但是他始终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极力主张要有阳光心态。“我们应该充满希望地去参与和帮助社会,如果只有抱怨,那就不会有前进的激情和动力。”
王振义学医的那个年代,鲁迅是他的榜样,在弃医从文的大师精神感召下,也让王振义这一代医生对国家多了一分忧虑。“我年轻时一直在想,学以致用、科学救国到底该怎么做?最后我觉得还是教书育人最适合我。我想到的就是踏踏实实搞研究、教学生。”
对于国家的未来,王振义希望会像他想象的一样美好。“社会的发展源于人类进步的需要,社会要健康地发展,否则就要改。人总是希望平等,总是希望相互尊重、希望自由,这都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民主、自由、平等、博爱这些准则,是人民需要的,如果我们国家按照这些方向去做,我认为可以得到民心,而且也是做得到的。”
就像100多年前梁启超一腔热血写下《少年中国说》一样,王振义也很乐于描绘自己理想中的未来中国,“我理想中未来的国家应该是这样的,首先是有一个好的制度,保障大部分人能够生活得很好,但终究会有一些人生活困难,这就需要一些社会慈善来帮助。”
■大事年表
1948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
1954年起,从事血栓和止血方面的研究,在国内首先确立血友病A与B以及轻型血友病的诊断标准
1980年起开始研究癌肿的分化疗法
1986年在国际上首先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获得很高的缓解率,为恶性肿瘤在不损伤正常细胞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诱导分化疗法取得效果这一新的理论,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因而获得五项国际肿瘤研究奖,七项国内国家级奖(一项为第一作者)
1988年,王振义院士在《blood》杂志上发表第一篇关于全反式维甲酸临床应用的论文,引起国际血液学界高度关注,并由此奠定了诱导分化治疗的临床基础。该论文截至2010年 5月被广泛引用达1713次之多
1989年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1年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获首届上海科技博览会优秀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的机制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92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通讯院士
1993年获法国荣誉骑士勋章。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的机制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4年当选为篮球比分:
199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
1994年获得国际肿瘤学界的最高奖——凯特林奖,评委会称他为 “人类癌症治疗史上应用诱导分化疗法获得成功的第一人”
1996年获“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1997年获瑞士布鲁巴赫肿瘤研究奖。评委会评价该成就 “首次在临床上执行有效的诱导分化治疗及阐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遗传学缺陷”
1998年获法国台尔杜加世界奖(Prixmondial)
200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2003年作为亚洲第一人应邀在美国血液学年会上作大会专题报告。获美国血液学会海姆瓦赛曼演讲奖。获上海市教育功臣称号
2011年 1月 14日,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2年3月,获美国第七届圣捷尔吉癌症研究创新成就奖
2012年3月31日获 “影响世界华人奖”
他是时髦的“20后”
懂微博,给“90后”上课
和王振义聊天几乎没有代沟,这个88岁的好学老人对年轻人的世界非常熟悉。虽然自己不用微博,但他对这个最时髦的信息工具却有着独到的认识,“微博在我看来是一个精华和糟粕共存的地方,信息量大也充满谣言,大家要凭自己的良心在上面讲话,每一个人都要管好自己。”
今年5月,王振义走上讲台,为瑞金临床医学院三年级医学生上了内科学的第一堂课。面对这些90后的未来医生,不到一个小时的这节课,王振义准备了足足两个星期。“我特意找了一些学生来,了解他们在学什么、他们想要知道什么、用什么方式最能接受。我还特意看了他们的教科书,我要求自己,上课要符合时代和年轻人的要求。”
这样一堂普普通通的课,竟然让见惯大场面的王振义有些忐忑,因为他不知道学生听课后的感受,“我不奢望他们反映说怎么好怎么好,只要他们说王老师讲得有道理就可以了。”
王振义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这些90后的孩子们也乐于围着他,一边叫着“王爷爷”一边听他讲自己这一生行医救人的故事。
然而,对于这批在宠爱中长大的独生子女,未来能否成为好的医生,王振义作为一个培养了21个博士、34个硕士的老教师,却有着自己的忧虑,“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很有个性,但作为一个医生,他们还缺一些东西。”
有的医学院老师向王振义叹苦经,说一个学医的孩子辍学去做生意了,没想到王振义出乎意料地说,“挺好!”因为现在认识到自己不适合学医,改学别的还来得及。“这批孩子中,有的人对做医生的目的不完全清楚,做医生要有牺牲精神,为了病人你周末必须加班,没有这个思想准备是不行的。”
王振义拿自己的学生、现任卫生部部长陈竺为例,陈竺是改革开放后王振义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当时只有中专毕业的陈竺之所以被破格录取,王振义看重的,除了他乐于助人的思想品质之外,就是勤奋好学。在瑞金医院那间四、五平方米的“灶披间”起步,没日没夜地做实验、写报告。
除了勤奋好学,王振义认为,无论在哪个年代,医生最重要的是同情心,“你要同情病人,同情穷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