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近院士 > 院士风采
唐启升、喻树迅等:科技,为农业插上腾飞翅膀

来源:二局   发表时间:2012-09-18

【 字号   】

    来源:人民日报(迎接党的十八大 特刊•风采) 记者:陈仁泽 时间:2012-09-14

 

 

    农业科技水平决定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科技进步程度决定农业现代化程度。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科技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2011年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3.5%。

 

    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在人才。多年来,一大批无私奉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甘于吃苦,勇于创新,在农业科研和推广中孜孜探索,在服务“三农”中建功立业,他们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大爱,抒写着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与时俱进、爱国为民的亮丽答卷。

 

    耕海牧渔,向“蓝色粮仓”要小康

 

    人物:唐启升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名誉所长

 

    一个饱受晕船之苦的人,却半辈子颠簸在海上,为中国海洋渔业事业不懈拼搏。“科研与大海结缘,科研因创新快乐”是他永恒不变的“耕海情结”;耕海牧渔,为未来打造“粮食基地”,是他孜孜以求的目标。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海洋渔业与生态学家唐启升。

 

    “海洋是养活中国人的另一片疆土,而我要做的是保持它不间断、可持续地提供下去。”唐启升说。“登攀海洋科学高峰没有捷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认认真真做事,一旦有了目标就坚持走下去。”正是这份责任感和永不言弃的钻研精神,使得他开发“蓝色国土”,向大海要健康,向大海要小康的目标,逐步变为现实。

 

    渔业资源研究离不开海上调查,1993年,唐启升率“北斗”号调查船赴白令海、鄂霍次克海等水域调查,由于晕船和呕吐,他大部分时间是头倚着墙角,手压着放在天花板上的稿纸,仰头写报告。通过70天的海上调查,获取了大量宝贵资料。1996年至2005年,唐启升又组织实施了《海洋生物资源补充调查及资源评价》项目,首次对我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生物资源及其栖息环境进行同步调查评估,为我国与韩国、日本、越南等国海洋划界和渔业谈判提供了更加确切的科学依据。

 

    提升渔业科技水平是建设“蓝色粮仓”的关键。“九五”期间,唐启升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攻关“海湾系统养殖容量及环境优化技术”课题研究,提出7项海水养殖多元生态优化和规模化健康养殖实用技术。之后,他又陆续提出“蓝色海洋食物发展计划”、“碳汇渔业”等理念,推动渔业向绿色、低碳的新兴产业方向发展。

 

    咬定青山,从香草兰栽培里要效益

 

    人物:王庆煌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

 

    香草兰是名贵的热带香料植物,被誉为“食品香料之王”。上世纪80年代,国际市场上香草兰商品干豆荚每公斤价格高达100多美元,而当时国内对香草兰的人工栽培及其配套技术研究仍是一片空白。

 

    1984年,21岁的王庆煌毕业后主动放弃留院工作的舒适环境,到地处偏僻、条件艰苦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工作,进入香草兰栽培技术课题组。“当时连香草兰的人工种植问题都解决不了,更谈不上开发香草兰产品了。”但王庆煌认准了一个道理:“香草兰经济价值那么高,如果让老百姓种香草兰卖豆荚,他们就会多一条致富之路。”年轻的王庆煌勇敢地闯进香草兰芳香的世界。

 

    为弄清香草兰人工授粉规律,王庆煌把被子抱到香草兰基地,不分昼夜地观察。夜里,他枕边放个小闹钟,每隔一小时起来观察一次,记录不同时间段、不同方法人工授粉的成功率。3年摸索,王庆煌终于发现了香草兰人工授粉最佳时间,很快,香草兰的枝头挂满了翠绿的豆荚,授粉成功率达95%以上。

 

    解决人工授粉技术难题后,又经过6年时间的试验摸索,王庆煌首创了香草兰人工荫棚栽培模式,年产干豆荚达639公斤/公顷,超过世界主产国300至405公斤/公顷的水平。

 

    这之后,王庆煌又开始了香草兰加工技术的科研攻关,先后开发出香草兰苦丁茶、香草兰红茶等多种香草兰系列产品,获专利29项,并创立了自主品牌,带动农民参与热带香辛饮料作物的种植、加工,累计实现经济效益2亿多元,创造社会效益30多亿元。

 

    培育良种,破解粮棉争地矛盾

 

    人物:喻树迅 中国农科院棉花所所长

 

    良种在农业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中国农科院,有一位著名的棉花育种专家,先后主持培育了10多个棉花品种,被人称为“育种魔术师”。他就是喻树迅。

 

    喻树迅常说:“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就是要做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就是要为广大农民的最根本利益服务,培育优良的作物品种就是实现这两个目标的一条途径。”

 

    我国人多地少,粮棉争地的矛盾比较突出。为此,喻树迅和课题组一起,选育出生育期110天左右,适合麦棉两熟的早熟新品种,累计推广7000多万亩。

 

    科学的道路上没有止境。针对中棉所10号早衰、不抗病等缺点,喻树迅和课题组进一步攻关,育成了高产、优质、抗病的中棉所16。针对早熟棉往往早衰,导致减产、质量差的难题,喻树迅通过用生化方法进行辅助育种,实现了短季棉在早熟性、产量、抗病性方面的三大突破。为克服低酚棉的育种难题,喻树迅和课题组不断钻研,采用复合杂交等方法,成功培育中棉所18和中棉所20,累计推广1500万亩,成为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低酚棉品种。

 

    20世纪90年代,我国棉区棉铃虫大暴发,每年造成经济损失100亿元以上。喻树迅率领棉花所的研究团队立即上马立项。近年来,在他的带动下,国产抗虫棉彻底打破了国外抗虫棉的垄断地位。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