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3月01日 来源:人民网
“我从1965年参加工作开始,就在朱主任的领导下工作。46年来,我感受到了他的言传身教,受益匪浅……”今天上午,当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院士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谈他的老领导朱光亚时,仍沉浸在无比的悲伤之中。
今年春节前,杜祥琬特意去看望了朱光亚。当看到老领导已经不怎么能说话时,杜祥琬的心里很不好受。
“朱主任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一位杰出的战略科学家。他是大家,也是领导者,但在为人方面非常低调,也非常谦虚。”这是杜祥琬对老领导的评价。他改不了口,始终称朱光亚为“朱主任”(朱光亚曾长期担任原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杜祥琬给记者讲了几个朱光亚的“故事”。
朱光亚几十年来为中国核工业事业、国防科技事业、国家科技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他很低调,不追求名利。“他85岁时,我主编了一本书《战略科学家——朱光亚》。我在这本书的后记里特别写了一段话,说朱主任对我国科技做了很多有分量的工作,但由于国防需要,至今还有许多不能对外公布。”
上世纪80年代,国际上大搞军备控制。朱光亚认为我国参加军备控制谈判的不仅要有外交界人士,也要有科技专家,“因为裁军怎么去核查涉及到许多科技问题”。杜祥琬就参加了有关军备控制的研究及涉外工作。朱光亚提出了一个概念:军备控制物理学,这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后来我们根据朱主任的这一想法写了一篇《浅谈军备控制的物理学问题》文章在《物理》杂志上发表。发表前,我把文章送给朱主任,他认真地做了修改。”由于朱光亚是军备控制物理学这一思想的提出者,所以杜祥琬就把朱光亚列为第一作者。“但朱主任把他自己的名字一圈,勾到了作者一栏的最后。”他的学风、为人、品格让杜祥琬很受感动。
朱光亚是中国工程院的首任院长。当他离职时,对后任院长的主要叮嘱就是要保证工程院的质量,注重院士队伍的建设。杜祥琬还记得这样一件事。当年,朱光亚是国家863计划领导小组的成员之一,负责航空航天和激光领域的工作。“我们激光领域的专家每次开会他都参加,会后要写一个纪要,送他阅后再定稿。当时我们在纪要中写到参加会议的有某某院士、院长、所长等。”杜祥琬说,朱光亚拿起铅笔,很工整地在“院士”两个字上画了个圈,在旁边写了一句话:院士不是职称,不是职务,只是一个荣誉称号,不易作为一种称谓来用。杜祥琬对这句话印象深刻。以后他多次在不同的场合谈过朱光亚的这个意见。“它的含义是深刻的,对于我们今天科技队伍的建设也是很有意义的。”
在杜祥琬看来,朱光亚可以说是德才双馨,“他为我国科技界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