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近院士 > 院士风采
为了水稻单产的新“高度”

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2-02-24

【 字号   】

  冬季本是农闲时分,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却仍未停下忙碌的脚步。

 “每年11月,也就是湖南的晚稻收割完毕之后,袁院士都会带着研究中心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前往位于海南三亚的南繁试验田基地,直到第二年的5月中旬才返回。”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国辉说。

 对于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来说,这种与季节赛跑的工作状态,早已成为惯例,目的只为一个——继续刷新水稻亩产新纪录。

 去年9月,位于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羊古坳乡雷峰村百亩试验田的超级稻加权平均亩产达到926.6公斤,标志着超级杂交稻第三期亩产攻关900公斤取得重大突破。新闻发布会上,年逾80的袁隆平又抛出了自己的下一个梦想——希望自己成为“90后”时,能够实现超级稻亩产过1000公斤。

 “搞科研就像跳高一样,跳过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着你,要是不继续跳,早晚要落在别人后面。”袁隆平说。

 从2000年的700公斤,到2004年的800公斤,再到2011年的900公斤,水稻单产的新高度,被袁隆平和他的团队一次又一次地跃过。这其中,既有人们所熟知的育种技术不断突破之功劳,也离不开水稻栽培方法的持续创新。

 用袁隆平的话来说,水稻单产的提高,需要“良种、良法、良田”相配套。

 多年前的一个场景让马国辉记忆犹新。2000年,第一期超级稻试验田在湖南省龙山县验收。他询问当地一位农民明年是否改种超级稻,得到的答案有些出乎意料——因为听说超级稻品种对氮肥需求量高,农民担心施肥成本太高,不敢改种。

 杂交水稻种植过程中,单位面积用氮量高和利用率低是制约其发展的两大难题。相关数据显示,从1960年至2000年的40年间,我国氮肥用量增长43.8倍,是世界平均增长速度的7倍。特别是近20年来,水稻面积持续减少,氮肥消耗总量却仍在持续上升。

 “氮肥用量居高不下,不仅带来了江湖富营养化等污染问题,也加剧了病虫害危害,不利于稻米品质的提高。”马国辉说。

 从2002年起,研究中心开始尝试水稻节氮高产栽培,从基因挖潜、应用先进的施肥技术、技术物化三方面提高氮肥利用率,摆脱“高氮栽培”模式,取得了巨大突破。试验表明,新技术的使用,使得同一块田在减少30%氮肥用量的条件下,还能较常规氮肥增产1%至3%。

 水稻高产需要高大的“体格”,但“体格”高大则容易发生倒伏,如何实现高产抗倒,是超级稻种植过程中的又一难题。

 2004年9月中旬,刚进研究中心的艾治勇博士参加一个高产示范项目,却不想因为一场热带风暴致使示范区的水稻全部倒伏。“我当时就想,如果这是农民的田地,几个月的心血就白费了。”艾治勇说。

 通过选用良种和应用物化这两种技术,研究中心已经初步掌握了既不影响水稻产量、又可显著降低倒伏指数的“诀窍”。艾治勇告诉记者,2011年,这两项技术得到湖南省水稻产业体系专家们的一致认可,并被推荐在全省4个重点区域进行示范,4个点均收到了显著的节氮抗倒及增产增收效果。

 育种和栽培两大领域的攻坚克难,助推着超级稻的大规模推广应用。2007年,一项名为“种三产四”的丰产工程在湖南正式实施,即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用3亩耕地,产出用常规技术种植的4亩耕地的粮食。据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处处长彭既明介绍,2011年湖南全省共有47个县(市、区)实施“种三产四”项目,示范面积716.73万亩,比计划面积增加266万亩。这一面积比2010年增加330.6万亩,示范县面积全部达到项目计划,总增产稻谷达10.37亿公斤。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