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王汉中院士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9月21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始终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制中起决定性作用。人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体,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市场在城乡人力资源配制中起决定性作用。
一、乡村振兴首先要解决如何“种地”和谁来“种地”的问题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其中“产业兴旺”是关键。新时代的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本质区别在于,现代农业是商品化生产,而传统农业则是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生产可以想怎么“种”就怎么“种”,丰收了多存点,歉收了无非是饿肚子,一般不会倾家荡产。而商品化生产的特点一是决策难,种什么、卖给谁、怎么卖等都是艰难的抉择过程,稍有不慎就鸡飞蛋打;二是风险高,农业生产即受天气等自然灾害影响,也受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制约;三是链条长,以农作物生产为例,其全过程包括了播、管、控、收、加、储、运、售等八个以上的环节,且每个环节都很复杂;四是技术多,上述八个环节从怎么生产、如何加工到怎样储运等,都蕴含了很多复杂的技术;五是周期长,农作物生产要几个月,水果等生产从育苗到挂果要几年。因此,面对上述五大特点的新时代农业商品生产该如何“种地”?很显然一家一户的传统生产方式是不可能适应的,必须是规模化生产、绿色化投入、机械化种植、智能化管理、集团化运营、国际化发展、产加销一体等现代化生产方式。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决定了什么样的生产主体。因此,现代商品农业的生产方式就决定了必需要由企业家、技术专家和高素质产业工人(农民)等共同来“种地”。而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另一重要趋势是城镇化加速,高素质青年农民有的已经进城,有的准备进城,还有的向往进城。如果没有有效的政策措施将上述三类新型 “种地”主体留在农村,那么他们离开农村到城里发展是迟早的事。因此,在新时期高风险、多技术、长周期的农业商品生产最终靠谁来“种地”,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乡村振兴要解决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
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市场在资源配制中起决定性作用和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兴旺这三个维度来看,“人民”总体上可以划分为消费者和生产者,而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因此新时代农业商品生产首先要依靠消费拉动,满足广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目前消费者中接近60%居住在城镇,其购买力远远高于60%;只有约40%居住在农村,而且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居住在农村的消费者还将大幅度减少。因此,农村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要依靠谁?首先要依靠广大消费者的消费拉动;为了谁?首先要满足广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消费者的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生产者的奋斗目标,是坚持市场在资源配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义所在。因此,乡村振兴首先要依靠消费者,为了消费者,在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同时实现广大生产者的利益和价值,进而实现广大生产者的生活富裕,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设乡村振兴政策
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要求出发,满足消费者和生产者的需求和对美好生活向往应该是新时代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天职。因此,以人民为中心的乡村振兴政策创设,既要解决城镇化进程中谁来“种地”的问题,又要解决乡村振兴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总体而言,以人民为中心的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创设的关键是要解决在乡村留住村民、引来市民的问题。然而,现行的一些体制机制安排使得大多数乡村既留不住村民,也引不来市民。最大的体制机制障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农村教育、医疗、养老、卫生、交通、通信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与城市差距巨大。这种差别使得乡村留不住那些乡村需要他们“种地”但他们又可以进城且愿意进城的村民,也吸引不了向往乡村美好生活的市民到乡村长期生产和生活。这个问题不解决,大多数农村空心化是必然的,乡村振兴就缺乏足够多的合格“种地”人了。二是农村的土地和房产等财产还不能在村民与市民间流动,村民的财产难以变现为财富,市民的财富也难以实现对乡村美好生活的向往。三是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这项制度使得村民难以进城,影响城镇化战略实施;也使得市民难以下乡,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2018年9月21日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要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总书记的讲话突出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乡村振兴思想,为以人民为中心的乡村振兴政策的创设指明了方向。这就迫切需要有关部门和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强化“四个意识”,敢于担当,勇于改革,认真落实习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加快建立健全以人民为中心的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要求出发,满足消费者和生产者的需求和对美好生活向往是新时代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在解决了温饱、达到小康以后,新时代我国消费者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安全、绿色、健康、多元已成为广大消费者新的需求,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因此,也应该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点。而新时代商品农业的规模化生产、绿色化投入、机械化种植、智能化管理、集团化运营、国际化发展、产加销一体的生产方式必然会催生新一代的农业生产者,因此,满足新一代农业生产者对商品化农业生产方式新的技术需求是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另一崇高使命。目前我国农业科技从学科布局、区域布局、创新链布局、创新方向、研究重点、科技投入机制、协同创新机制、成果转化机制、院所和科技人员评价机制、人才队伍结构和素质等诸多方面均不能适应新时代实施以人民为中心的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迫切需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一方面要以广大消费者新的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导向,另一方面要以广大农业生产者对农业商品化生产新的技术需求为牵引,调整创新布局、研究方向、重点任务和体制机制,为创新驱动以人民为中心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要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激励创新、促进转化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依靠制度创新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源源不断的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