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学网 发布时间:2017/9/11
塞罕坝林场处于我国温带由半湿润向半干旱的过渡地带。上世纪60年代在这个地方设场造林是一个正确的决策。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在一片次生残林、退化草原和入侵沙漠相交错的荒凉地方造成了一大片面积达110多万亩的人工林,的确是非凡的成就。它既保护了生态,美化了环境,又创造了一大笔绿色财富,堪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塞罕坝林场是我国林业及生态建设的一个先进典型。我国数以千计的林场,是中国成为全世界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的主要基础。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提倡和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全世界范围来看也是最高的。坚持这个理念,不断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有可能使得中国在全世界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也创造出一个生态奇迹。对此我抱有信心。
向塞罕坝学什么?要学习塞罕坝人的“强烈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我都赞成。我特别强调要学习他们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这个精神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塞罕坝地区宜林的科学判断。与此相对照的是,过去曾经在不宜林的地方大面积造了片林,效果不好,当引以为训;二是对塞罕坝造林主要树种的选择决策。以落叶松和樟子松为主,后来经过试验又增加了云衫等;三是对适宜于当地的造林方法和技术的不断探索。通过自育壮苗、改进造林方法和技术,使造林成活率由最初的8%左右提高到90%以上;四是与时俱进的管理和技术革新。以引进先进的近自然森林经营为标志,改纯林为混交林等。如没有这样的科学精神,就没有今天的塞罕坝。
在学习推广塞罕坝经验应注意以下四点:
一是要学习塞罕坝这个典范的精神实质,而不是简单模仿。塞罕坝有自己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和社会人文环境,全国其它各地的情况不一样、很复杂。塞罕坝不可能简单地复制。
二是要因地置宜地审慎地发展大面积人工林。(1)有条件大面积集中造林固然很好。但不必过分强调集中连片,断续的连片也是可行的。适于发展连片大面积人工林的自然地理条件已不可多得;(2)要把重点放在提升和发展现有的国营林场上。我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在全国已经建立起了4800多个国营林场,还有大面积的国有林区。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既是生态意义上的,也是经济意义上的。如果没有当年打下的基业,现在去建立这些国营林场将是十分困难的。有些地方甚至是不可能的。要参照塞罕坝林场发展中的实践和经验,提高所有国营林场的生态理念和发展理念,分析和解决他们发展中的困难,为它们的健康发展给予财政上的、制度上的、政策上的必要支持,引导它们走塞罕坝型的发展道路;取得重大绿化造林业绩的林场、林业局还有:黑龙江省林口林业局的双百万亩人工林,北京市以当年朱德总司令创导的“绿化西山”为引领的北京市山区绿化(使北京市森林覆盖率从3%左右提高到45%以上),广西大面积人工林在维持该自治区良好生态状况的同时,支撑了全国木材生产的“半壁江山”。它们在造林绿化上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值得重视。
三是科学宣传造林育林护林知识。一刀切的“禁伐”并不是科学的态度,要为科学合理的“伐木”和“森林采伐”正名。乱砍滥伐、过度采伐是有害的,应该受到谴责。但科学合理的采伐(包括抚育伐、卫生伐)是科学经营森林的必要手段,应该提倡。合理的采伐不会破坏生态,还能增加国家财富和民众就业。塞罕坝林场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在进行合理的森林采伐,生产了一定数量的木材,并没有影响它发展成为“绿色明珠”。这本身就有典范意义。生产木材可以理直气壮,不必躲躲闪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