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曹雪涛:探索本土研究生培养

来源:二局科学道德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5-01-04

【 字号   】

来源:腾讯网 时间:2014-12-22 17:46

 

 

    腾讯教育讯 2014年12月22日,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召开。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李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赵沁平等参加了本次大会。来自全国500多家高校的550余人参加了大会。

 

    以下为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演讲实录——

 

    曹雪涛: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谢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给我这样的机会,作为研究生导师做报告。非常感谢学会的信任和支持,使我和我的教学团队获得教学成果的特等奖。刚才听了教育部学会的领导和各位代表的发言,看了我们会议的内容和讨论的内容。与同行相比深感自己不足,诚惶诚恐,以此作为新的起点,以务实的工作为我们国家的研究生的培养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拟定报告题目之前,将作为国际化的国际合作的研究生的问题,就回应国际化,也谈点立足本土开展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探索。提倡仰望天空,同时也要关注脚踏实地。谈点这方面的体会。

 

    首先谈一下对于创新型人才与研究生培养的认识。有没有创新人才的榜样,榜样力量是无穷的。爱因斯坦伟大之处是通过开天辟地的智慧,改变了人类的进程。这一类的科学家很难培养,我们的实验楼刚进大门的地方挂了一幅画,你每天上班时候会注意到一个真正的大师级的科学家,用他的智慧的目光,深邃的眼神关注你的成长。

 

    中国的钱学森先生的伟大之处以大师级战略科学家的境界,品格与知识,推动了国家科技发展,让中国人挺起了脊梁。改变了世界的格局,这一类大师级的战略科学家可借鉴,可学习之处在哪里?特别是作为研究生教育工作者,也要以实际工作来回答钱老之问。

 

    还有另外的科学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不是发表SCI论文,是以应用,突出的代表袁隆平院士,他用他的技术创造,提升了粮食问题。吃着碗里的米饭,想着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这三类科学家各有特点,我们对于创新人才怎么认识?

 

    2004年我和研究生交流的时候,我说作为爱因斯坦这类科学家,他一定是慎思明辩领军型科学家。还有顶天立地式开拓型科学家,解决实际难题,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推动学科的发展也推动了人类的进步。这类的科学家应用型。我们怎样去谈对人才培养,对创新型人才首先认识是高智商。但是这些人才有一些特征,对做事的激情。他对研究领域有极大的激情。带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有悟性,不是知识能够替代的。悟性与批评精神,要有独立思考,要有置疑的悟性。陈景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往往需要团队的研究。

 

    研究生的教育特点的认识,我们作为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主要是激发学生们主动求知的内在动力,对于成长成才成功的渴望追求。不仅仅是传授一点不过时的知识,研究生的培养,最重要是导师。研究生的导师责任非常大,没有不想成才的学生,只有不负责任的导师。在师生互动层面上,可以说是研究生教育的一大特点。

 

    国内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到底怎样认识的?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我们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对国家的人才队伍的建设成效显著、贡献巨大。面向国际视野,拿着国家需求要求研究生培养还有不足之处。学派级学术思想的熏陶不足,领袖级导师精神的引导不足,国际化团队基地的孵育不足,前沿性课题探究的磨炼不足,优势化技术体系的支持不足。

 

    这五方面的不足,决定我们研究生的培养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文化积淀需要时间,也需要精神的传承。每个学校有专业优势和特点,有学校的理念。研究生教育规律是一个,因材施教,分门别类加以突出特色,还是要加以积淀和传承。

 

    对于创新性的思考,从医学的角度来说,四年前从上海到北京工作,在上海整整工作三十年。我们报告里提出5+3,医学教育科学性。

 

    第二方面,“四位一体化”阶段式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的实践。精神引导为根本,知识传授为基础,能力培养为重点,素质锻造为核心。自己培养过程中,希望作为基础科学、医学整个的提升。

 

    思行合一模式,以“思”为先,以“行”为本,思行合一。现在很多导师把学生当做劳力使,不当学生去培养,这是很大的问题。在理念的树立方面是不是让他献身事业,追求卓越?

 

    两段论,第一阶段,他知识比较薄弱,重点培养基本素质。兴其趣,壮其志,静其心,奠其基。

 

    第二阶段,能力特别是解决根本性问题的能力培养,培养独当一面。练其能,定其位,开其悟,鼓其势。我们的导师能不能醍醐灌顶,能不能使你的理念能够很快的传授到学生的身心里。现在的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对他们来说,小成功是大成功之母,有的时候小成功之后鼓励他兴趣,然后一步一步大成功。

 

    查阅文献,分析现状,了解前沿与热点,就是如何学。寻找重要问题,感悟学科和领域发展趋势,就是如何想。就像苏轼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熟悉特色的平台技术,就是如何做,记录实验现象,总结结果,撰写科研报告,就是如何写,参加与主讲交流,就是如何讲。

 

    三个计划,实质性推进研究生培养内涵,夯基计划,攀登计划,登峰计划。

 

    四位一体化,精神引导,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锻造。理论依据,导师不仅传授知识,还要教授方法,最重要的是传授理念。一流导师对于治学理念和治学方法,整体的对学生来说非常非常重要。

 

    五者合一导师制,保障研究生创新性培养的实施。导师是教育者,激发他的创新成才的热情信心。导师是引导者,导师是示范者,导师是管理者,导师是组织。对学生导师群的建设,一定是管理的,而且是实验室凝聚力的组织者。

 

    我的学生过去有11位获得优秀博士论文,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一项,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四项,这些学生毕业以后,自己也成才,有两位已经成为国家杰青,有四位成为国家优青,而且有的成为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的负责人,国家有些规划教材的主编,也有的二级学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什么的,说明他们积极的成长。很多学生出国,到国外实验室继续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文章。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几点体会,新现象、新领域、新体系、重理念。我是研究细胞的,2003年在国际《Blood》杂志上发表了文章。我们实验室在这个层面发现新的细胞,和心肺肿瘤有联系。我的学生在实践当中可以通过研究,直接涉及到免疫学基本科学问题。我关注新领域,使学生在前沿自己探索的磨炼。天然免疫是大的问题,2011年诺贝尔医学将授予三位科学家,就是天然免疫这个领域里。所以围绕这个很多学生做了这个领域的工作,发表在《Nature》等一些杂志,病毒怎样去免疫的监督,去年的《细胞》杂志。

 

    在探索当中还有新的体系很重要,最近表观今年发表了一篇《Science》。至善是个境界,善于解决问题,而且要善于提升你的境界,善于完成。一方面思路要非常清晰,九笔把一个佛像画的这么慈祥是一种境界,一种简洁一种创新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境界。

 

    我感谢在上海工作的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我的同事和领导,感谢教育部学会的领导的支持,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