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时间:2014-11-18 11:39
王如松(中国科学院院士):当前,社会大众对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一些误区,在这里讨论如下:
(1)生态文明建设就是绿化美化或生态环境建设吗?不!生态不等于生物,也不等于景观,生态文明建设不等同于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是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物质代谢环境、生态服务环境、生物共生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区域发展环境。而生态文明则是发展的上层建筑,包括人与环境的耦合关系、进化过程、融合机理、和谐状态;以及生产关系、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等。生态文明建设是以人为本的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兴过程,是一场天人合一的产业革命、法制完善、文化融合与社会进化运动。
(2)低碳发展就是生态文明吗?不全面!低碳发展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低碳消费是生态合理的,但低碳生产不一定是文明的,有可能建立在其上游高碳生产的基础上。而高碳生产在一定的发展阶段、社会分工条件和环境容量条件下也不一定是不文明的。低碳和高碳是可再生能源还是化石能源主导经济的标志。但生态文明的社会不只是低碳能源的问题,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影响也不只是碳排放和气候变暖的问题,而是包括全球环境变化、区域生态退化和人群生态健康的多元复合生态风险问题。绿色发展过程的实质是一种生态发育过程,包括以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清洁利用为特征的低碳发展(能流过程)、以资源利用的生命周期循环再生和可持续消费为特征的循环发展(物流过程)、以智慧城市、智慧产业、智慧管理为特征的智慧发展(信息过程)、以高的经济产出和低的环境影响为特征的高效发展(资金流通过程)、以区域统筹、城乡统筹、工农统筹、社会与经济统筹为特征的和谐发展(人口流动过程)。
(3)生态文明理念只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吗?不!完整的生态文明理念应包括人对自然的开拓、适应、反馈、整合4大控制论机制。一是开拓,每一种生物,每一个生命有机体都有其内禀生长率,都能千方百计拓展生态位,获取篮球比分的资源和更适宜的环境,为其生存、发展、繁衍和安全服务;二是适应,具有强的顺应环境变化的生存发展机制和应变能力,既能不失时机地抓住一切发展机会,高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又能根据环境变化,通过多样化和灵活的结构调整及功能转型调整自己的生态位,创造有利其发展的生存环境;三是反馈,包括物质循环和信息反馈,物质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最后回到大自然中去,保持相对稳定的资源承载力,使世间一切资源都能物尽其用。任何生物的行为通过生态链网形成信息链,层级传递,最后反馈到其本身,进一步促进或者抑制其行为;四是整合,生命-环境系统遵循特有的整合机制和进化规律,具有自组织、自适应、自调节的协同进化功能,能扭转传统发展中条块分割、学科分离、技术单干、行为割据的还原论趋势,实现景观整合性、代谢闭合性、反馈灵敏性、技术交叉性、体制综合性和时空连续性,营建一种多样性高、适应性强、生命力活、能自我调节的生态关系。
(4)生态文明建设只是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吗?不!发展是硬道理,需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适度改造自然、建设环境、发展生产力。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只是针对目前的资源耗竭、低效和忽略自然恢复能力的人定胜天哲学和环境工程手段的反思结果。循环经济不仅需要节约,更需要效率;城乡生态不仅需要保护,也需要培育;保护优先的前提是整体生产力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提高。受损自然生态系统要尽可能利用其内禀生命力自然恢复,但人工或半人工生态系统也需要一定程度的人工抚育,提高其自生、再生、竞生和共生能力,实现绿色发展或生态建设。生态建设是对各类生态关系的调控、规划、管理、修复与重建过程的简称。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国际上有生态掠夺、生态建设和生态回归3 大派:生态掠夺不可持续,生态回归过于保守,而面向循环经济与和谐社会的生态建设才是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的正确途径。生态建设有3 类,一是生态保护;二是生态修复;三是生态创建。
(5)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是非此即彼、功能单一的吗?不!三者是相互渗透、功能可以重叠但大小不一的。任何人类活动空间都应具有生态服务功能,因而都是生态空间;虽然任何生态服务空间都具有一定的生活支持功能,但只有具备综合生态服务功能的空间才能成为生活空间,而只有在一定的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支持条件下的生态空间才能成为生产空间,生产和生活空间一般不重叠,但有时也可以立体交叉,相辅相成。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生态规划、建设与管理调节好三大空间的交叉耦合关系,达到“1+1>2”的系统目标。
(6)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关系是平行的吗?不!经济建设是中心、社会发展为目标、政治协调是保障、文化传创为灵魂;生态文明则是生命力、应变力、承载力和整合力的融入和开拓、适应、反馈、整合精神的贯穿,前者是纲,后者是常,前者是横,后者是纵。需要纲贯穿常、纵联合横,“五位一体”的纵横交错、融会贯通,是指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任何一项都要以生态文明为前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和兴国之要,是脱贫致富、跨越发展的助推剂;而生态则是自然环境与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粘合剂,二者是两个不同范畴两种不同性质的战略,互不矛盾。
(7)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否定和扬弃吗?不!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灿烂阶段,它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大大推进了人类的物质文明,为人类进化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科学技术和先进强势的生产力,但其最大的弊病在于对资源环境的掠夺和生态文化的退化。生态文明则要在弘扬工业文明先进生产力和开拓竞生活力的基础上扬弃其人与自然分离的发展观,将物质循环、信息反馈、能源低碳的生态文化和共生、再生、自生的生命活力重新植入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实现区域发展的统筹及代际关系的公平。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的进化和升华,事关人类种群生存、繁衍、发展和进化。但目前是叫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还是将其看成工业文明的一个新阶段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如何把植根于欧美早期工业化国家的工业文明思想、还原论方法和开拓竞生精神与天人合一的传统东方文明思维、整合论方法和共生自生精神相嫁接,创造一种新型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态耦合关系,将源于西方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改造为适合中国以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国情的富强-健康-文明发展模式,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内涵。
(8)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GDP和人均收入翻一番吗?不全是!目标应包括经济殷实、生态健康和社会文明3 大内涵,即“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受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阶段的限制,我国近期的发展目标还只能是社会小康、生态中和、科学大智的社会。小康指生产生活繁荣、机制体制健康、结构功能高效、供给需求平衡、生命周期循环;生态中和的“中”指中正与庸常,任何生态因子过多过少、任何生态过程过激过缓、任何生态结构过单过多、任何生态机制过强过弱都是对系统有害的,利导和限制关系要取中,“和”指整合与和谐,关系、结构、过程、功能要整合,合纵连横、纲举目张,变混沌为有序、浮躁为平和,正负反馈机制平衡、时空耦合关系谐调;科学大智指从个体到群体、从物态到生态、从分割到整合、从信息、知识、科学到生态智慧的升华,实现“竞生-共生-再生-自生”四生共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自然”“五位一体”;“物质-能量-信息-人口-资金”五流一统;“政-产-研-学-民”整合;“农-工-科-贸-文”共生;“时-空-量-构-序”协调;“温饱-功利-道德-信仰-天地”和而不同;“污染防治-清洁生产-产业生态-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的同步建设。未来的小康社会,其经济过程将从物流主导型转向信息主导型;空间格局将从集聚型转向适度分散型;生产潜力将从单项技术型转向智慧集成型、生活质量从资金导向的富裕型转向福祉导向的健康型;管理模式从树链型转向网络型;社会诉求从公平转向和谐。社会小康、科学大智、生态中和、文化复兴,这就是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