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腾讯网 时间:2014-09-10 14:35
大粤房产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说,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的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市化。当前城镇化承载着内需所在和区域调整的依托,以及社会的经济调整转型,生活方式改变。”在8月29日举办的“中国城镇2014产业投资峰会”上,华南理工大学院长朱桂龙对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性作出如此总结。
篮球比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兼设计院院长何镜堂对新型城镇化下中国的建筑文化和建筑水平应该如何面对作出了解答。
快速发展的中国建筑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的增长,社会不断进步,在城市建设领域,中国的城市在数十年间完成了欧美城市上百年的发展历程。粗放性的城镇化在给城市面貌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各种问题不断涌现,住房紧缺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城市特色缺失等城市问题尤为突出。在繁荣的市场下面同样蕴藏着复杂矛盾,是制约城市建设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深刻的危机。下面几个典型的情况就是所谓的千城一面,还有一个山寨成风,品味低下,另外我们缺乏自信、崇洋媚外,建筑粗制滥造,质量低下。大拆大建、浪费严重等等。其中还有一个特别问题是我们的资源透支、污染严重。
传承与创新是建筑永恒的主题,创新也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经济全球时代,一个国家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就能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高端位置,就能掌握话语权,就能创造激活国家各项事业的新发展。
传承与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基本点。
传统是人类应对自然和社会严峻考验过程中积累的宝贵文化财富,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在原有文化基础上进行,如果离开传统、断绝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传统作为稳定社会发展和生存的前提条件,只有不断创新,才显示其巨大的生命力。那么我们传承什么呢?我们要传承老祖宗留下来的天人合一的和谐观,我们形成了几千年的这种和谐理念、厚德载物、和谐相处、适应自然等等都是我们需要传承的一个宝贝。那我们创新什么呢?我们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也就是说我们的建筑既中国又现代!还有我们创新什么呢?我们创新使我们的建筑与所在地区自然和环境融为一体。我们还创新什么呢?就是要强调体现生态与技术进步,引领时代精神。
新型城镇化与建筑设计
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特点,新型城镇是以节能环保、资源集约、生态宜居、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讲究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同时新型城镇化应当注重传承自身文脉彰显自身特色,新型城镇的核心在于人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对建筑设计有什么要求呢?城市建设要以人为核心,统筹城乡发展,保持生态哈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让市民能够平等地享受舒适而宜居环境。城市建设要有效利用资源、集约资源、环保低碳,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城市建设要结合当今中国国情,传承优秀文化传统,探索无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设计道路,使我们的建筑做到既中国又现代。
城市建设要充分应用时代发展新的科技成果,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同时结合国情应用本土适宜的材料和技术,全面我们的提升建筑质量。
面对新型城镇我们建筑设计创新的对策我想谈淡。下面我提几点对策:
第一以人为本,坚持建筑本源、回归建筑理性,吧正设计方向,建筑设计是为人们创造舒适的空间环境,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我觉得一个好的设计从立意,构思到方案的形成应当从人的需求出发,以满足人的使用为目的。
当前我们建筑市场上出现了一些错误的倾向,一些设计脱离建筑本体,背离建筑的基本原理,刻意地追求形成的奇、特、怪造型,华而不实,缺乏内涵。作为一个中国城市规划师,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应当对建筑的本质以及从事建筑创作的目的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树立正确的建筑创作观,回归建筑理性,拔正设计方向。以人为本、兼顾、适用、美观,一直是建筑的永恒主题!
第二就是我们的建筑应该融入地区气候和环境,使建筑与人和自然和谐共生。世界上没有抽象的建筑,建筑总是扎根于具体的地区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受到具体营地以及周边地形、地貌环境的制约。在具体的建筑创作实践中,我们应当顺应自然地形、地貌的特点,呼应地区气候特征,从城市的整体角度把握建筑设计的方向,尊重建筑与人和自然的关系使建筑与地区的气候和环境融为一体。
第三在多元及泛文化的大背景下加强文化自信。当今国际建筑界各种理论思潮流派精彩纷呈,建筑呈现出多元化和跨文化发展的趋势。在西方思潮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中国建筑缺乏文化自信,导致本土建筑文化话语权的弱势。地域文化的丧失导致城市的特色危机以及所谓“千城一面”,建筑创作盲目追求形式主义和时尚跟风,在学习西方或回归传统之间找不到,常常处于全盘西化或模仿传统符号中找不到正确方向和对策,其结果只能在全球化过程中逐渐被边缘化。
我们应加强文化自信,在学习国外先进设计理念和现代建筑技术的同时,更应该扎根本土,传承优秀文化传承的内涵而又不断创新,创新有中国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建筑。
第四就是节能环保低碳,走绿色建筑发展的道路。中国过去数十年快速城镇化为我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改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资源枯竭与环境恶化成为进一步推进城镇化的瓶颈。建筑师在进行创作实践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统筹集约利用资源从建筑设计到建造以及使用的全生命周期内来实现建筑的节能环保,开创一条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又紧密与当地环境和条件相结合的新型城镇化永续发展的道路。
结合以上对建筑的理解我提出了“两观三性”的看法。
我觉得设计一个建筑作品必须要有好的创作思想和理念。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着重点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思想。为了更好的传承与创新本土文化,同时也基于对建筑本土、融合环境、彰显文化和永续发展等多纬度的综合考虑,我从对建筑属性的理解,对和谐理念的传承以及大量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指导建筑设计的“两观三性”论。即要树立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设计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和谐统一。
建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筑的整体性首先体现在构成建筑的各个要素的优选和整合。建筑观核心是和谐统一,和而不同,建筑整体既是设计理念,也是创新思念的方法。
可持续发展观就是说核心对资源环境和保护和对建筑空间的有效利用,以及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且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它不仅体现在建设的全过程中,也体现在建筑的全寿命期中。我们国家现在新型城镇需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节约集约、文化传承,中中国特色的建筑发展的道路。
地域性,建筑是地区的产物,建筑的地域性,强调建筑与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自然和生态环境相协调,关注地区文化对建筑的影响。举个例子,我们做个电影院,不管是在广州还是在北京做电影院,电影院要求看得清楚、听得清楚这是共性。但是我在广州搞个电影院跟在北京搞个电影院和美国搞个电影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这个不同的地方就是特色,特色怎么来呢?我们可以从地域里面挖依据,首先从地域的气候里面,比如说广州是非常的热的亚热带气候,这种气候是广东的建筑它都要解决遮阳、隔热、防潮的问题,在北京搞电影院气候不同了,要解决防风、防寒的问题,在美国可能又是另外一种气候问题。
另外我会从这种地域,包括环境、气候、文化提炼它的特点,这种特点就是你的创新点,你从这里就能学习,那里搞出来的建筑就必然有不同的特色、不同的风格,这就不可能千城一面。这个谈到问题就是建筑的文化性。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就要物质与精神的结合,既是人类各地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延伸,又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所特有的文化的精神,大千世界文化千差万别,形成了建筑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国文化并非对传统形式或者浮想符号的抄袭,而应该挖掘文化的内涵,提炼文化精神的特色,并从现代文明的大背景中去升华时代精神。
还有建筑的时代性,建筑是时代的反映,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主流方向。创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要处理好时代精神与弘扬传统建筑文化的关系,关注生态环境,倡导节能低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基本的精神。
建筑的给予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地域是建筑以来生存的根本,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品味,时代性则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建筑“三性”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案例解读:澳门大学横琴校区
下面我以比较新颖的作品跟大家做一些交流。第一个我想跟介绍的公共环境的澳门大学就是横琴区的澳门大学。
这块地有1600亩,挨着澳门,现在把它做成一个书院式的大学,有几个大的特点:第一形成了很大的组团,街边就是澳门了,我们从澳门现在是打一条隧道过来,形成了几个大的组团,这个组团包括了两三个学院,它的右边是他教学的地方,它的西边街边是它的生活的地方,融在一起。上面的一个平台全都联起来,大组团之间有非常方便的联系,整个是一个生态环境非常优美的校园,就是一个大的公园。因为它有水稻,很多绿化,生态公园上面全是书院式的布局。还有一个地方它是葡萄牙南欧的风格,所以我们的建筑创作既有岭南特色、又有南欧风情。经过了4年的努力,形成的效果是中间一个非常雄伟的水景为主的景观,大的组团都用天桥连起来了,建筑的风格是一种人性化的和典雅欧陆风,形成一个非常有岭南和南欧风情的以人为本、非常生态、发展非常优美的一个大学。
案例解读:世博会中国馆
第二个案例是中国馆,中国馆是上海世博会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建筑,我们的方案当时有两个最大的难点,一是中国有5000多年的文化历史,博大精深,我们写中国历史可以写一个图书馆,各种各样的朝代、各种各样的风格如何用建筑语言体现?第二个难点是我们搞建筑的大家都知道,面对的都是甲方,一个城市建筑要市长点头,一个大学建筑要校长同意,唯独这个建筑每个中国人都要提意见、评价,面对这么多舆论的时候,我知道不可能获得100%的同意。
后来经过了几年的努力,我们从中国的传统的文化符号得到很多启发,比如说中国的文字、中国的京剧、中国的元素、中国的剪纸、中国的绘画等。同时因为这个馆必须要表现我们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同时,展现泱泱大国屹立于东方的形象,篮球比分的要体现中国传统的建筑的特色。我们的建筑是一个木头做的,是一个梁,一条柱子打起来的,所以我们的受力是一个框架。西方是有拱,东西方是两个不同的建筑体系。通过这几种元素,我用现代的材料、技术和现代的审美观点融合成为中国馆的造型,现在的这个造型看起来非常大有16万平方米,相当于整个故宫的总和,屋顶是140米乘140米,非常巨型的一个建筑。
当时难点最多的其中是中国红颜色,中国红是中央定下来的,很多人就问:“什么是中国红?”当时我觉得很难回答,后来我们请了很多的专家研究,研究故宫怎么做的?现在看到的中国馆红是四种红色变化的,这是最深的一种,第二、第三根梁浅一点,下面的再浅一点,第七条亮一点。
基本老百姓对它的评价还是比较正面的。整个的建筑构成是非常现代的,红的变化的颜色。还有一个是园林非常有特色,馆的屋顶有一个27000平方米的屋顶花园,在中国馆的屋顶,我们吸收了圆明园九州清晏的概念把它形成9个岛,当年的没有让观众进去的原因是太大了,大家想坐在里面休息,影响后面的人进去。还有担心小孩子的安全问题。所以整个中国馆的屋顶当时没有放开,其实屋顶花园建筑的非常漂亮。
另外这个建筑是生态型的,通风比较好,解决了遮阳的问题。现在中国馆成为一个永久开放的建筑,成为一个文化标志了。好多地方的产品就用中国馆的造型,包括吃饭的火锅,成都人拿来做打麻将的桌子。这无形中体现了每个人理解的中国,成为一种符号。
案例解读:
第三个非常重要的作品,就是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工程。犹太人的纪念馆再现灾难,但是我们的主题更提升一步。这个建筑是国际竞争获奖的,是非常壮观、大家认可程度很高的一个建筑,包括它的雕塑也跟建筑融合在一体。
整个建筑它的前面是没有生命的,都是一种黑色,一棵树都没有,人走到里面会感到心理的震撼。看完主体万人坈,人走在一个黑黑的桥里面,你会反思、会想为什么?为什么中国会出现这样的一个事情?就是因为中国不强大,受人家欺负,启发我们爱国主义情怀。南京有三个标志性的建筑,一个是南京的城墙,好几朝的古城,第二个中山陵,第三个就是大屠杀纪念馆,是非常出色的作品。
它的后面做了一个100米乘200米的胜利广场,把建筑埋在地下,上面是一个高低起伏的公园,最后有一个高桥,是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平常就是一个开放的公园,埋在底下是一个大的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