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 记者:成舸 时间:2014-04-28
我国60%以上的国土为山地,在这些地区如何发展城镇化?近日,著名风景园林学家、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孟兆祯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发表演讲时表示,城镇化建设决不能破坏原有山区风貌,而是应“依山水而行”。
“国必依山川”,出自《国语•周语》的这句话被孟兆祯视为建国大略的最高准则,这句话换个说法便是“道法自然”。这个词,在其演讲中出现了不下十次。而且,这位钟情古代山水诗画的园林学者还将国家、社稷视为“河山”“山川”的同义词。
“对广大山区而言,城镇规划应以治山、治水为基础。”孟兆祯表示,城市建设应服从山水河湖的机理,利用自身天然的地形地貌作规划。那些为集中兴建新城镇而把山炸平的做法,决不可取。
孟兆祯介绍,他在受邀赴昆明为领导干部讲课时曾说,改造城中村决不是“消灭”农村,而是要因势因地,力求特色,“如果整个乡村都是混凝土,那就太可怕了”。基于此,云南省提出了“城镇朝着山坡走,田地留给子孙耕”的城镇化施政理念,将不少原本占用耕地的建设项目转移到丘陵,在不少山地缓坡处建起住宅小区,交织掩映于林海之间,数万亩坝区农田耕地也得以永久保存。
在演讲中,孟兆祯还喜欢举两个数字,30%和50%,它们指的是绿地率。
据介绍,我国园林城市的平均绿地率已达30%,距钱学森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山水城市”构想要求的50%目标还有相当距离。
在孟兆祯看来,绿地的功能不仅在于装扮,更在于其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他认为,城市中的“假绿地”——地下是车库,上面铺层草,没有水分循环,不能计入绿地面积。只有土壤与地下水通水、与地下土壤通气的绿地才能被称为绿地。“真正的绿地,要‘接地气’。”
顺应而非破坏山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山水城市、山水城镇,这就是孟兆祯心中风景园林的“中国梦”。
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京举行。在随后刊发的《公报》中,“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句话被广为传颂。《公报》还指出,“要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
这些风景园林思想被注入最高决策机构的纲领性文本,令孟兆祯感到高兴。“风景园林梦中寻”,孟兆祯相信,城镇化和自然环境不该是针锋相对的,而是相互促进;城镇化也绝对不是建城灭乡、建镇灭村。但这无疑需要极大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