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1-06
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关键之一,道理不难明白。而当前我国国民性中的确存在一些不适应现代化的因素,产生的原因当然是复杂的,但是教育肯定难辞其咎。
那么,教育如何使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巨大成绩。在人的现代化方面,教育也作出了不少努力,如加强科技知识,教育学生以“科学发展观”宣传生态文明,引导学生关注全球化趋势等等。
但总体而言,我们的教育在人的现代化方面所做的工作还远远不够,现在该是政府和教育界正视这一问题的时候了。
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国家的现代化需要国民创新精神,而创新精神的基础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教育显然不只是科技知识教育。
对于我国年轻的科学与技术研究者而言,其研究动力中的兴趣成分恐怕还是少了一些。科学精神包括献身精神,当今很多科技工作者表现出过分追逐功利的现象至少说明许多人的科学献身精神不足。
另外,科学精神不仅表现在对科技知识的探求,而且也应该表现在对整个社会生活领域的求是、求真。在某些社会科学领域,我国大学的求是精神尤其欠缺。现代社会肯定是思想多元的社会,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也应该允许某些异质思维的存在。
其实,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应该是一个开放系统,不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何以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呢?马克思主义也应该通过吸收异质思想的合理成分来丰富自己,也应该在与某些对立思想的较量中成长。倘若我们只是向学生灌输单一的价值观,学生未来也不会具有防止其他不正确思想侵蚀的免疫力。因此,在大学的课堂或讲坛上,不应该设置过多的禁区。
中国的学校,尤其是大学,应该真正从人的意义上理解教育。若如此,首要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如马克思所希望的自由发展的人。让学生自由发展,就应该让他们明白其生存价值,应该理直气壮地加强学生对个人权利的认识。
在个人权利中,有一点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那就是“人格权”。人格平等、人格独立、人格自由、人格尊严是现代人格中最重要的成分。要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格,一定要提倡独立精神,自由表达。独立、自由的缺失也许与我们唯上的文化传统有关,严复就说过:“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网络时代,媒体和学校切莫把一些有利于学生自由发展、启迪学生独立自由精神的言论冠以“偏激”。
美国著名现代化问题专家英格尔斯说过:“在整个国家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
因此,我国未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恐怕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培育学生的现代化意识,还要增强学生的法权人格和契约精神。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现实中都缺乏契约精神,这也导致国民的法制观念和意识淡漠。
直到今天,虽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宪法的权威,但一些领导干部以及学术界、思想界中的不少人对宪法的权威依然羞羞答答、左顾右盼,这与现代化进程可谓格格不入。契约精神也是人们众多活动(如协同工作、商务交换、人际交往等)中所需要的,而其赖以存在的基本品格——诚信恰恰是今天中国社会明显缺乏的。从小学到大学,都应该让学生明白法律(尤其是宪法)的权威,要让学生把诚信视为自己的基本人格。倒不是说现在学校里完全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内容,但在强烈的意识形态教育以及社会无情现实的比照下,学校中那淡淡的一点关于法制和诚信的教育则显得多么苍白无力。
人的现代化品格需要有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人文情怀。
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关注未来的发展趋势。当今部分学生中存在的沙粒化迹象是令人担忧的。这些学生仅仅只是关注自己的未来,对国家和社会的未来麻木不仁,蜷缩在自己的小天地里。
虽然现代人格需要个人权利的意识,但绝不是极端的个人主义,相反恰恰应表现出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对社会整体利益的责任。这就需要学生关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如环境与社会、民主与法制、公平与正义等等。这也是现代人格所需要的人文情怀和责任感,也是凝聚我们的民族精神所绝对需要的。
教育致力于人的现代化,方使学生“果为少年”也!百多年前梁任公有言:“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只有使学生“果为少年”,中国才能成为永续现代化的、朝气蓬勃的未来之国!
总而言之,中国的崛起和中国梦的实现都需要人的现代化,而国民现代化意识的培养关键在教育。今天若不正视,来日何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