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社 时间:2013-12-16
栾恩杰不否认,中国人在探月工程上的雄心壮志。
在这位篮球比分:、中国探月工程高级顾问眼中,“没有哪一项事业能像航天这样表现出一个国家的高科技实力和综合发展。”
栾恩杰说,探月工程符合世界航天技术发展的潮流,也表明中国航天科技基础的实力。“从未来发展的眼光看,今天的探月可能只是微小的起步,但对现实而言,它是个新的领域,新的里程碑,也是航天人交给人民的一个答卷。”
■“民众想知道探月到底为了什么”
早在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后,就有科学家建言马上开展月球探测工作。但当时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直到1994年,中国才完成第一个较为完整的月球探测工程可行性报告。2000年11月,《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发表,首度披露将“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
到了2004年1月,中国探月工程被批复并正式启动。这一年,担任中国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的栾恩杰又多了一个头衔——探月工程总指挥。
作为探月工程的领军者,栾恩杰很清楚,探月工程要本着一个客观发展规律,任何一个工程大致都要经历这几个阶段,即:干什么去、为什么去、怎么去、有什么条件去的整套酝酿过程。“因为有时候老百姓经常问我,中国人搞探月到底为了什么?”
栾恩杰直言,“中国航天的发展不能只是想,关键是干。民众也要从实际的探月工程来了解它、知道它。”
他告诉记者,“科技的发展往往不会很快转化成日常应用,但将来一定会,只是个时间问题。例如人们手机需要导航,这个需求就要我们研究一种基础设施去满足民生需要,所以现在搞北斗工程。”
栾恩杰说,从最初的“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再到现在的探月工程,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始终是伴随着人类的认知和国家的发展而发展的。
■“落月成功不会哭泣”
在栾恩杰的指挥下,作为中国发射的第一颗环绕月球的探测器,嫦娥一号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发射升空,迈出中国探月工程历史性一步。
那一刻,年迈的栾恩杰老泪纵横。他说,他当时是为中国人勇于探索太空的精神所感动,“没人惧怕死亡。”
让他感动的时刻还有2010年10月1日,中国探月工程二期先导星嫦娥二号发射成功,完成一系列绕月探测任务并顺利开展多项拓展性试验,如,开辟了奔月时间短、卫星燃料消耗少的直接奔月轨道;首次获得7米分辨率的全月球立体影像。
三年后的夜晚,嫦娥三号实施月面软着陆,中国航天器亦将实现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和月面巡视探测。
但栾恩杰说,“这一次,我会平静地等候这个历史瞬间。”
在采访中,这位已73岁的老人没有回答为何会如此“处事不惊”,不过在他的潜意识中,中国探月工程与美国、前苏联差距甚远,没有骄傲的资本。“特别是美国的‘阿波罗11号’早在1969年就实现载人登月成功,而我们的‘嫦娥’,正在努力回到‘月宫’。”
栾恩杰说,“‘落月’成功,并在未来等到无人探测器取回月亮的样本土壤和岩石后,探测的任务才算完成了。到那时,我们再好好庆祝。”
■“载人登月依然任重道远”
在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后,栾恩杰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中国何时实现载人登月?”直到今天,这个问题依然不时被提及。
“我们现在的运载火箭只能提供去月球的‘单程票’,用它可以把‘嫦娥’送上月球,但送我们的航天员却不行。”他曾这样开玩笑地回答。
栾恩杰说,实现载人登月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同时具备载人航天能力和月球探测能力。首先我们要把可以载人的运载火箭研制出来,这是基础条件。
“所以现在要回答中国人是否有能力进一步深空探测,或者能否把人送到月球,答案是,差距非常大。”
与受到外界高度关注的嫦娥三号相比,栾恩杰的内心却始终保持着平静。他唯一担心的是,千万不要因为“嫦娥”而带动盲目的深空探测热。
“我现在每天思考的是,中国深空探测活动的发展,一定要根据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和中外联合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来做,那才是中国航天去不去外太空的最大前提!”
栾恩杰坦陈,“航天、探索,永远是严谨、务实的,是要为人类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