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网 2022-05-26 10:11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
光明日报记者詹媛
“建筑的最终目标是以其整体性为社会服务,为大众创造一个优美的人居环境,就像音乐家一样,通过音符的组合谱写优美悦耳的乐章。”
——何镜堂
“我的人生是建筑的人生。”何镜堂如此概括自己。2017年,他在《人民日报》上撰文说:“建筑设计的目的是为人类提供一个适宜工作和生活的美好空间环境。”
这是何镜堂对建筑理念的定位,也是他以提升中国人居空间为追求,将人生融入为社会大众设计“美”的空间中的“建筑人生”写照。
何镜堂1938年生于广东东莞,读小学期间,新中国刚刚成立,“大家都卯足了一股劲儿蓄势待发,随时准备大展拳脚。”那时,他最喜欢看的电影是高尔基三部曲,常看的书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他对建筑学的喜爱,萌芽于中学。他喜欢数学、物理,也很喜欢绘画。老师说:“你以后就学建筑吧,建筑师是半个艺术家,半个工程师。”
2016年10月,何镜堂建筑展(北京站)开幕式上
这正符合何镜堂对专业的设想。1956年,他考上了华南理工大学,与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我们念书很勤奋,只想学好本领,报效祖国。”何镜堂读研究生时,他到北京出差,找到一本对研究大有裨益的书。没有复印设备,他一笔一画,一张一张地描。三天,他就把60页的书描了出来,字体、图画大小跟复印的一模一样。
这本书如今仍在。何镜堂有时拿给学生看,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我现在也觉得不可思议,当年怎么会有这样的劲头啊,那就是理想和信念支撑着我。”
1983年,因种种原因一度离开建筑专业的何镜堂重新回到了建筑创作领域。“我是学习研究民用建筑设计的,我对这个方向特别感兴趣。”何镜堂说,这是他最初的梦想。凭借这种坚守,何镜堂初心得偿,乐在其中。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空间及环境资源紧缺,何镜堂主持设计了澳门大学横琴校区、浙江大学等200多个大学校区,为高校育人环境的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也因此获誉“校园建筑设计掌门人”。
何镜堂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持设计了16万平方米的“东方之冠”——中国馆。雍容典雅的建筑,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盛世中华的时代风貌。
何镜堂曾先后主持和设计重大、复杂工程200多项。他所设计的这些建筑,见证了近百年来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记忆与时代精神——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记载了民族的灾难历史,承负国家公祭重任;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体现了“腾起筑梦、扬帆领航”的上合(上海合作组织)精神;国深博物馆、殷墟遗址博物馆、映秀震中纪念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大厂民族宫等,这些都体现了中国特色文化博览建筑的创作精髓。
2015年6月26日,何镜堂院士在青少年走进工程院活动中发言
何镜堂长期奋斗在建筑创作实践、教学和研究的第一线。他主持、筹备了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国内建筑学界第一个且唯一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我国建筑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何镜堂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他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2022年,他带领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理论与创作实践教师团队获教育部授予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
2011年,何镜堂将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奖的2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成立何镜堂教育基金,并累计接受捐赠1100万元,用以奖励优秀青年学生、教师,激励年轻人进行学术探索和创新研究。在他看来,“人要有梦想和理想,活在世上应有所寄托。要持之以恒,不断发展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奔着一个目标去奋斗。”
院士小传:
何镜堂(1938— ),建筑学家。1999年当选为篮球比分:。主持设计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广东省“三馆合一”项目、国深博物馆、殷墟遗址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映秀震中纪念馆和广州海心桥等。获首届梁思成建筑奖、国际设计艺术终身成就奖等奖项;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70周年的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评选中,以27项作品获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获奖最多的建筑师;荣获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等荣誉称号。
原文:https://share.gmw.cn/kepu/2022-05/26/content_357650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