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网 2022-02-25 10:22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
光明日报记者 金振娅
“我不是什么天才,之所以能成功,个人奋斗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国家重视科技、发展科技的好时代造就了我。”
——周廉
周廉是个“铁人”!
1969年,为响应国家支援“三线”号召,正值青春年华的周廉放弃北京优越的工作条件,离开了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奔赴西北腹地秦岭山下。
周廉的家,就安在老乡昔日的“干打垒”里,与他朝夕相伴的只有崇山峻岭,时常还有野兽出没。但是,对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周廉来说,那里正在建设国内最大的稀有金属材料加工科研生产基地,是他追逐科研梦想的摇篮。也就是在那里,周廉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从此,周廉和“钛城”(陕西宝鸡)人在这里开始了艰难的超导科研攀登,也开启了他极具传奇色彩的精彩人生。
1970年,祖国西南发来一封求援电报,受控核聚变装置急需250公斤的铌钛超导单芯线,长度必须大于1000米,最难的是直径必须是0.37毫米,而线芯直径仅为0.25毫米。这种铌钛超导单芯线,国外刚刚研制成功,国内尚为空白!
勇攀高峰、敢为人先,周廉被任命为攻关组组长,他二话没说,拎起铺盖,就住进了简陋的实验室。他带着20多个人,苦干了100多个昼夜,经过数百次测试和分析,终于研制和生产出了第一批250公斤铌钛超导线材。这是中国首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铌钛超导线材,单根线材的平均长度为5500米,最大长度达2万米以上,临界电流密度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
许多熟悉周廉的老同事感慨道,老周身上就是有一股特别不服输的韧劲、特别敢争先的拼劲,他是个真正的“铁人”!
从求知创业到硕果满载,从进退维谷到柳暗花明,50多年来,周廉始终围绕国家重大需求、聚焦关键技术领域,在超导、航空航天、核工业、海洋等研究领域攻坚克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周廉坚持的低温超导材料研究开创了超导铌钛研究的新纪元,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超导线材产业化和中国超导材料实用化做出了卓著贡献;主持研制的高温YBCO、Bi系、二硼化镁新型超导材料的性能3次突破世界纪录;指导学生开发的TC21,是我国首次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强、高韧、高损伤容限钛合金,也是我国第四代战斗机的主干钛合金,打破了国外垄断,解决了领域中的“卡脖子”难题。
周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中国材料学科建设谋篇布局,把准中国材料研究发展方向,稳步扩大中国材料界的国际影响力;长期担任“863计划”专家委员、“973计划”顾问,为国家材料领域重大事项的发展规划、战略部署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创办的《中国材料进展》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材料界有较高影响力的综合性中文学术期刊;创立的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全国转制院所的成功典范,使得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跻身为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年产值达到约两百亿元。
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周廉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科学教育家,不仅为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打造了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他还特别重视对全国材料领域青年拔尖人才的培养。他牵头开办的钛合金博士班、航空材料博士班、3D打印博士班等,让3000余位青年学生和青年科技工作者从中获益,遍布于我国材料学科发展的各行各业。
直至古稀之年,周廉仍然热切关注着生物材料、3D打印材料、海洋材料等新兴领域,为我国材料领域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做出了突出贡献。
从松花江畔的莘莘学子,到黄土高原的科技精英,再到享誉国际的材料科学家,周廉胸怀祖国、服务人民,肩负起历史重任,以永不服输的意志和拼搏奉献的精神,为材料科学事业不断注入能量!
院士小传
周廉(1940— ),材料科学家,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现任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名誉院长、陕西科技大学名誉校长等职务。主要研究领域为超导材料、钛合金、生物材料及3D打印材料等。多次主持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国内外重大篮球比分。荣获包括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在内的国家级、省科技成果奖励22项;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称号。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原文:https://share.gmw.cn/kepu/2022-02/25/content_355444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