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日期:2021-07-01 作者:杨洁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7月1日电(中青报·中青网 见习记者杨洁)“26年的期盼,26年的追求,一旦成为一个党员,我对自己的政治生命看得很重,要求自己按党员标准行事,作为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准则。”7月1日下午,在中国工程院举办的座谈会上,“七一勋章”获得者、院士吴天一说道。
他对总书记提到的“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这一句印象深刻。在他看来,一个共产党员要把他的一生融合在党的事业里,不断地拼搏、奉献、向前,这才是最高的人生境界,也是最高的人生价值观。
回首自己的青年时光,吴天一记得,当时的中国在高原经济建设、国防建设中一直未解决人在高原的缺氧问题。“虽然我很年轻,但是我觉得这就是我将来肯定要走的路。”1963年,作为一名临床医生,他成为中国第一个报告了高原肺水肿的医生,后在1965年第一个报告了高原性心脏病,1979年第一个报告了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当时还20多岁,没有想到以后的事,只是想让大家知道这个病。”此后,他在青藏铁路建设期间,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创造了铁路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生命奇迹。
什么是科学家精神?什么是共产党员精神?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院士钱七虎看来,“共产党员是所谓用‘特殊材料’做成的人。”说到底,科学家精神就是党性在科学家身上的体现和反映,就是革命人生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科学家身上体现和反映。
无数院士用一段段青春为科学家精神、共产党员精神写下了生动注脚。在“全国优秀党员”、江西省农科院院士颜龙安的青年时光里,1962年他大学毕业,没有读过硕士博士,回到农业单位当了一名普通技术员。
“当时年轻,认为要吃饱饭,科学技术能使水稻高产,我就从事了这项(水稻)研究。”组织上看到颜龙安有耐心,肯吃苦,介绍到袁隆平院士处学习。他回忆,从1971年起开始做研究,靠着一股韧劲儿,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选育出了高产的组合,直到后来研究出亩产900公斤以上超级稻。
“50年党龄,50年从事杂交育种,辛苦的事不用说,内心就是想到总书记讲的要把饭碗端到自己手里,就拼命地干。” 颜龙安感慨,在50年党员生活里自己对党做了有意义的工作,为人类吃饱饭做了一点贡献。他提到,自己今年虽已84岁,但今后还是这种态度,在下个一百年要继续实现粮食高产、优质、环保,为人民最后做一点事。
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院士何季麟,青年时代是西北宁夏戈壁滩度过的。他自愿去从事钽铌铍等关键稀有金属的研究开发,克服了美国、德国公司的强势封锁和垄断,成功研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钽铌铍稀有金属冶炼、加工工艺、技术与方法,突破了“卡脖子”技术,使我国钽铌铍稀有金属工业在世界稳居三强。
“我是一名党培养的科技工作者,在党的沐浴下成长,努力做到听党话,跟党走,实现为党为人民勤奋工作的人生目标。”何季麟说道。
院士陈赛娟也感慨,自己的命运是与党的发展紧密相连。当时正逢国家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青年时代的陈赛娟去往法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实验室埋头研究,做出了被国内外同行高度认可的医学科学成果,获得了国家多项科研项目的支持,建立了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为50年党龄的老党员,在下一个百年征程中,陈赛娟希望能继续带领团队,培养篮球比分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在攻克其他类型的白血病中再创辉煌,造福人类健康,推动早日建成健康中国。
对于青年一代科技工作者,80余岁高龄的老党员钱七虎希望,要继承弘扬好科学家精神,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排除名利束缚,严谨治学,潜心研究,勇当新型交叉领域的开拓者、关键科技领域的领跑者,抢占世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为开启伟大新征程做出更大贡献。
原文:https://s.cyol.com/articles/2021-07/01/content_DgKegauz.html?gid=2V1Qqd1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