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张勇 日期:2021-03-20
2月25日,时代楷模、篮球比分:、全国人大代表朱有勇被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但他没有到北京参会,因为2月下旬他都在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乡村田野度过。记者在澜沧县巧遇朱有勇,目睹了这位在直过民族拉祜族聚居区坚守5年科技扶贫的“农民院士”,又在澜沧开辟了乡村振兴的新战场。
2月22日中午,朱有勇一到澜沧县,便带着云南农业大学扶贫团队赶到东回镇空港片区林下中药材乡村振兴示范园(以下简称“科技示范园”)查看一个个种植基地。在东岗村怕令村小组200亩林下三七育苗基地,66岁的朱有勇钻进育苗大棚,蹲在地旁,扒开松树叶,查看即将冒出头的林下三七苗。他站起身,对身旁的科研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乡村干部说:“要注意补肥,按规范培植。”
走进回竜村小东卡水库林下三七种植基地,在高大笔直的思茅松林中,一条条整齐平整的土垅在树下穿行排列,已种下三七苗的土垅上撒满了枯黄的松叶,长长的土垅上每隔一米便插着一根弧形竹片,这是准备为林下三七搭雨棚,以迎接雨季的到来。
朱有勇在松林中查看了一圈,满意地点点头。云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院长朱书生告诉记者:“朱院士率领在澜沧县扶贫的云南农大团队有50多人,4个科研小组长期驻守在澜沧,指导当地发展林下三七、冬季马铃薯、冬早蔬菜、中药材等产业。”
在回竜村龙潭村小组100亩冬早蔬菜种植基地边,朱有勇仔细查看了地里生长的贝贝瓜,神色凝重地对基地企业负责人说:“现在气温升高了,瓜的颜色应该是黑绿,现在是黄绿,说明缺氮,需要补氮肥。”
由云南农大教授纪韵祚教授牵头的科研小组在东岗村怕令村小组指导建起了120亩蔬菜博览园,博览园里枝繁叶茂、瓜果飘香,去年年底已种植国内外蔬菜568个品种,其中辣椒品种就有89个、茄子56个,叶菜77个……朱有勇在郁郁葱葱的瓜棚里边走边看,高兴地对纪韵祚说:“因为精力到位、认真到位、肥料到位,所以这些蔬菜都能种出来,要让老百姓都来看看,种冬早蔬菜比种苞谷、甘蔗赚钱,让老百姓自愿种植。”
在龙潭村小组冬季马铃薯种植基地,576亩冬季马铃薯布满山丘,朱有勇顶着烈日走到地里,基地科研人员拔起几棵马铃薯根,请教他为什么有些马铃薯结得少,朱有勇仔细查看后表示,应该是肥料不够,要加强管理。
“朱院士为了帮助我们建设科技示范园,来东回镇一年至少10趟,真正把论文写在脱贫攻坚的大地上。”一直跟随在朱有勇后面的东回镇党委书记禄正春感慨。
他介绍,科技示范园是中国工程院和朱有勇院士团队指导打造的集科研、种植、培训、展示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规划种植11000亩,其中中药材和蔬菜轮作基地4900亩、冬季马铃薯基地2000亩、水果基地1000亩……已有6家企业参与建设,建成后预计每年创造农业总产值两亿元以上,可解决2000名以上劳动力就近务工,带动村民819户2712人巩固脱贫奔小康。
“过去东回地区的群众只能种植玉米和甘蔗,收入不高,这里自然条件好,应该发展收入更高的林下中药材和蔬菜产业,所以我提出在这里建设科技示范园,搞林下中药材、蔬菜的育种、育苗和加工。”朱有勇说,“要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还是要靠科技,科技是最大的支撑!”
“要争取省科协的支持,把这里的科技示范园建设成为科普教育基地,让各地的学生都能来这里参观。”朱有勇对中国工程院在澜沧挂职的副县长刘元昕说,他的眼光投向了未来。
刘元昕介绍,6年前,中国工程院开始挂钩扶贫澜沧县,朱有勇就率领科技团队以澜沧竹塘乡蒿枝坝村为根据地在全县开展科技扶贫,转化推广了一批科技成果,发展了万亩林下三七和万亩冬季马铃薯两大产业,培养了2160个乡土科技人才,科技扶贫带动近3000户8000余人增收,为澜沧县最终去年脱贫摘帽作出重要贡献。
朱有勇没有停步,去年以来又率领团队挺近东回镇建设科技示范园,以竹塘、上允、东回等地为根据地,依靠科技继续推动澜沧乡村振兴。“澜沧的老百姓很淳朴,干部工作很积极!培养一个产业至少要3年,我还想在这里再干3年,直到干不动为止!”朱有勇动情地说。在澜沧扶贫6年,他已经舍不得离开这里的各族乡亲、山山水水。
夕阳西下,朱有勇才走出田地,又到邻近的班利村调研文化扶贫情况。天黑时,他匆匆乘车赶赴竹塘乡蒿枝坝村,那里有他居住、工作了5年多的科技小院。在之后的日子里,朱有勇还将继续奔波在澜沧各地,指导推动乡村振兴的产业基地、普洱职业教育澜沧县分中心的建设,谋划为澜沧、孟连等边疆民族县培养篮球比分的乡村科技人才。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