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8月18日至21日,《全国生态桑及桑树生态产业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行。来自全国20个省(市区)蚕桑行业的代表110人参加了会议。向仲怀院士与代表们着重就我国生态桑及桑树生态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新形势下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桑树生态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
会议由中国蚕学会、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主办,陕西省蚕学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桑丝绸研究所、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安康综合试验站承办。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舒惠国、陕西省农业厅副厅长白宜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吴普特先后在研讨会开幕式上讲话,中国蚕学会理事长、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鲁成教授主持了会议。
向仲怀院士在会上作了题为 “蚕桑产业的转型与创新”的报告,向院士就生态桑产业发展方向讲述了自己的研究与思考。他说,蚕桑产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有十分辉煌的历史。上世纪90年代后,丝绸传统创汇功能弱化、劳动力成本上升、科技创新滞后,我国蚕桑产业进入转型期。生态桑产业逐渐发展起来,桑树在众多省区用于石漠化治理、沙漠化治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盐碱地治理、矿山修复、消落带治理并有很好的表现,多元化的新的产业链正在建立起来,形成了养蚕业、饲料桑产业、果桑产业、桑茶产业、林业等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向院士强调,其中,桑蚕科技创新起到了有力的驱动作用。他特别介绍了桑树基因组的研究情况,指出,桑树基因组框架图的完成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战略意义,标志着桑树基础研究进入基因组时代。向仲怀院士最后殷切希望全国蚕桑界同仁共同努力,构建新的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加强科技创新,以生态桑产业为契机,推进蚕桑产业的多功能、多元化,从根本上实现我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
桑树是最早的栽培林木之一,对桑树的桑品种、繁殖、栽培、病虫害等各方面,无论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都有很丰富的积累。但是,长期以来桑树都是以养蚕为目的而栽培,其生态功能被人们忽视。近年,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重视,桑树在防沙治沙、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盐碱地治理、退耕还林等方面的作用被重新认识,同时桑树作为家蚕饲料以外的多种开发价值也逐渐被发掘,并带来桑树产业经营观念的革新和转变。2012年,全国已有生态桑800多万亩。生态桑产业建设,不仅对于脆弱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具有重要作用,还可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生态环境脆弱区的自然—资源—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不同生态类型区的立地条件和当地市场客观需求,构建各种类型的桑树生态产业;通过对桑树资源的最优化利用,使桑树生态产业呈现出生态效应最优化和经济效益最高化的正向反馈机制,为我国典型生态脆弱区的环境治理提供生态经济型植被恢复提供成功范式和重要借鉴。
(秦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