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感染性疾病发生了重大改变,除了传统的病毒性肝炎、结核病以及艾滋病带来的威胁以外,耐药细菌和真菌感染都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当前感染性疾病谱已经从传染性疾病为主导,逐渐演变为经典传染性疾病可控、新发传染性疾病需要储备技术力量,耐药细菌真菌感染风险迫在眉睫的新态势。为了直面挑战,应对感染病发展的严峻形势,3月24日,由上海院士中心主办的第80期院士沙龙以“演变中的感染性疾病”为题在沪召开。杨胜利、闻玉梅、徐建国、赵国屏等院士及来自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云南医科大学等全国各地的著名专家学者、市科委、市卫计委相关领导等30余人参加了此次沙龙。
会上,赵国屏、徐建国、廖万清院士分别作了题为《演变中的传染病和传染病研究体系的演变》、《几种病原菌在中国的演变及意义》及《重要医学真菌流行病学的变迁》的报告。报告中提到,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传染病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解放初期的血吸虫病,到病毒性肝炎、艾滋病,再到近年来的传染性非典(SARS)、人感染禽流感、寨卡病毒、埃博拉病毒以及黄热病等,传染性疾病表现出向人畜共患变迁的特征,因此,迫切需要打通医生、科学家和流行病学工作者,以及卫生系统与农林畜牧专业间的壁垒,完善防控和整治体系,解决多头管理、分头管理导致的低效响应问题。
张文宏、王明贵教授分别从医生及医院管理的角度出发,对感染性疾病的演变及医院感染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目前在临床上,细菌真菌感染及耐药细菌带来的威胁正逐渐超越传统的传染性疾病。据美国CDC预测到2050年全球死于耐药细菌感染的人数将达到1千万(其中我国100万),位于致死原因的首位。在我国,抗菌药的过度应用现象普遍,总体细菌耐药水平高于多数欧美国家,而感染病原诊断水平相对较低,因而耐药菌感染治愈率较低。迫切需要国家予以重视,引导各医院加强感染病学科的建设,更加规范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与会各地感染病专家进行了充分讨论。大家呼吁,首先要构建针对各类重要感染性疾病、院内感染以及耐药菌感染快速检测的综合监测系统,与疾控中心有效对接,加快响应及应对效率。其次,要加强感染病防治队伍的建设,同时要注重向大众宣传抗菌药物滥用的严重后果,以配合医务工作者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降低我国的耐药细菌感染病死亡率。
(张丽莉、袁硕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