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研究气象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探讨如何减少大气污染带来的危害,2014年12月2日,由上海院士中心主办的“环境气象与人体健康”院士沙龙在沪召开。杨胜利、徐祥德、任阵海院士以及来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讨论。
徐祥德院士在报告中提到,我国工业主要布局在东部沿海区域,受西风带和三阶梯大地形的影响,中东部地区已成为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据统计,2013年我国部分地区雾霾日超过100天,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多10~40天;浙江、北京、河北南部、河南、江苏、湖北东部、安徽等地偏多40天以上。徐院士强调要联合气象、环保及工业管理部门共同组建综合观测和预警系统,通过模型和数据分析,在治霾问题上提出减排和治理建议。
专家们指出,雾霾中的PM2.5颗粒物由多种成分构成,如果吸入过量的PM2.5颗粒物,会对呼吸、心血管、免疫、神经、遗传系统及生殖发育造成伤害。据上海市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PM2.5浓度每增加10 μg/m3,居民总死亡率、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将分别增加0.36%、0.41% 和0.95%。健康气象服务任重而道远,上海市环境气象中心已尝试向医院、学校和家长发布预警信息,以降低儿童和老人的发病率。
随着《长三角区域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的出台,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也正式启动。与会专家强调,要逐步减缓恶劣的环境气象对人体造成的伤害,需进一步加强跨区域排放源的监管,推动跨部门大气成分观测系统的运行,建立空气质量动态调控与数据共享平台,从源头进行治理、密切监控和提前预警。
(张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