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继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历史性任务,并且指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全面落实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对于实现党中央提出的我国“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对于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江泽民同志早就指出的,“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
产业结构是由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资金、人力、技术、管理、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数量、质量、配置和使用状况决定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将促进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增强国家整体竞争力,同时高效率、高质量地满足人们对各种产品和服务不断增长和更新的需求。
1、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强大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几百万年发展的历史,是一部永无休止的技术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新产业诞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历史。上世纪中叶以来,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的步伐越来越快,电子计算机、集成电路、互联网、大型超音速飞机、人造卫星、航天飞机等一个又一个重大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和新产业相继诞生。今天,高技术产业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正在使传统产业技术不断向自动化、信息化,以及高产出、高效率、低消耗、低污染的高端方向发展,各种新产品和新服务满足着人们丰富多彩的需求,信息、生物、能源、纳米等高技术及其融合,正在酝酿着新的重大技术突破和产业革命。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强大力量。技术的不断创新催生出一个又一个新产业,也改造着已有的传统产业,有力地推动产业技术水平日益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2、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轨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轻纺、机械、建材、家电等产业带动了经济的增长;在90年代,电力、通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成为主要的高增长产业;进入21世纪后,随着全球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技术产业以及汽车、房地产、钢铁等基础产业都实现了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在整体上不断向高产出、低消耗的高级产业结构方向发展。劳动生产率仅为工业七分之一的农业在产量和品种大幅增加的同时,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却由1978年的28.6%下降为2004年的15.2%;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其中信息产业的增长速度连续8年超过20%,在GDP中的比重已经超过5%,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我国2003年劳动生产率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提高了四倍以上,每单位能源创造的GDP超过1978年的三倍以上。可以说,二十多年来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取得了巨大成就。
3、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有力地推动了产业技术更新换代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长期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和创新的结果,造成“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和对国外技术的高度依赖。在我国目前工业和服务业的很多产业部门中,低附加值产业占很大比重,而部分高附加值产业如信息产业,产值和数量增长很快,但由于核心技术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导致大部分产品和服务的高额利润被外国公司赚取。日本和韩国当年在引进国外技术时用于消化吸收创新的资金分别是引进资金的5倍和8倍,而我国仅为7%,致使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得不到提升。研究表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全世界49个主要国家中位居第28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落在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之后,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都低于30%,美国和日本则在5%以下。这种状况如不尽快改变,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将被长期固化在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层次。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大,在今后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依赖引进先进技术来优化产业结构的难度将越来越大。未来需要引进的许多技术都将是高端的前沿性先进技术,而拥有这些技术的国外企业出于保持自身国际竞争力的考虑,将会对转移技术采取更为谨慎甚至封锁的态度。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各行各业对技术的需求巨大。为了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我们在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必须坚定不移地把立足点从主要依赖国外技术转移到依靠自主创新上来,迅速掌握一批关键的重大核心技术,把中国发展的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4、依靠技术创新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我国目前处于城市化及工业化全面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先期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史表明,这是一个依靠大量消耗能源和矿产资源,迅速积累社会物质财富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我国三年多来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靠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以及电力、运输等高资金投入、高能源和资源消耗的基础产业来实现的。目前我国钢和水泥的产量都已经居世界第一,超过美国和日本消费量的总和。一方面,我国目前依赖大量消耗能源和矿产资源来推动经济增长的状况有其必然性和历史的阶段性,但另一方面,这种片面依靠大量资金投入和能源资源消耗进行产业扩张来实现外延式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造成巨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大量中小企业未达到规模经济,生产技术落后,能源和原材料浪费巨大,严重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我们必须坚决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的轨道上来,大力开发和使用经济上合理、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生态环境友好的先进技术,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推进自主创新的一些重要基础条件:
1、资金投入能力。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家、产业和企业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自主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资金基础日益雄厚。我国研究开发投入连年大幅增加,2004年达到1,843亿元,位居世界前列。
2、科技人才基础。高素质、宏大的科技人才队伍是实现自主创新的极为重要的资源。我国今天已经拥有一支3200万人、数量居世界第一的科技队伍,其中研发人员105万,居世界第二。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在今后几年中,每年都将从大学培养出超过30万工程师,大大超过美国每年不到10万人的增量水平。这些都为自主创新提供了可观的人力资源基础。
3、技术研究开发能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形成了大规模的生产能力和高水平的配套产业支撑,100多种重要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大规模生产有利于有效分摊巨额的研究开发成本,使自主创新在经济上可行,产品和服务具备市场竞争力,而高水平的配套产业有利于核心技术突破后迅速实现产业化。这些都为产业技术自主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4、体制制度。我国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正在不断推进,特别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和非国有企业的迅速成长,相当一部分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已经形成了研究开发投入和承担创新风险的体制和机制,创新环境正在逐步完善。
5、国际环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包括技术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日益向能够获得更高收益的国家流动。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著名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研发机构也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中外企业间的技术转让、投资、并购等活动越来越活跃,亦为我们加强自主创新提供了一个可利用的国际环境。
我们一定要努力落实党中央关于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部署,紧紧抓住当前的大好机遇,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发挥人力资源优势,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为我国的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使我国早日进入世界产业技术强国之列。
(三)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
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和生命力的源泉。一个高效运行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是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体制保障。技术创新体系是由与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主要包括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实体,以及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支持和服务的政府部门、中介机构、教育培训机构和相关基础设施。创新体系内部各组织之间的互动,以及各种创新活动及其成果对不同组织的反馈影响,也对创新体系的运行效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产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包括研究开发、中间实验、示范、产业化、实现创新成果价值和不断循环反馈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直接面对市场,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企业敏锐地感知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并通过技术创新和其它行动予以响应。因此产业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应当由企业引领方向和组织实施,创新成果也主要通过企业实现其市场价值。同时,企业作为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与其自身利益密切相关。因此,企业应当是产业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决定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国家的产业竞争力。近年来,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不断加强。企业在我国研究开发投入中的比重已超过60%,涌现出大量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华为、海尔、奇瑞等一批充满创新活力的企业。但是,当前我国企业尚未真正成为国家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能力在总体上依然薄弱,大量产业核心技术和装备依赖从国外引进。在我国的2.8万大中型企业中,设立研发中心的企业只占四分之一,超过半数的中央企业的科技投入不到主营收入的0.5%。为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国家应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创造一个有效推动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政策环境:一是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税收、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支持技术创新活动;二是推进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重点扶植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行业骨干企业,鼓励企业海外并购拥有先进技术的国外企业,同时大力推动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提供服务;三是以重大项目为依托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中引进的关键技术和装备,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对大量重复引进的企业要课以重税;四是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维护创新企业和创新者的权益,对于必须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关键技术,以形成重大发明专利为目标,给予优先支持,组织联合攻关,并在专利申请、标准制定、国际贸易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五是坚决打击各种损害市场竞争的垄断行为,通过竞争激励技术创新;六是大力促进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倡导激人奋进的创新文化,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和建功立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2、加快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学和科研院所是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进行基础性的工程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开发,为企业开展工程技术创新提供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同时它们还开展战略高技术研究,在原始性重大技术创新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国前国防部长温伯格在谈到美国对日本的巨大创新优势时,把美国的名牌技术大学与创业精神、创新风险投资市场一起作为三个决定性因素。我国目前尚未根本解决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相脱离的问题,企业长期以来满足于以市场换技术,追求眼前效益和快速回报而与外资企业合作、合资,高校和科研院所则偏重于研究的学术价值,缺乏面向社会经济主战场的能力。因此应当大力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针对目前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能力不够的现状,应由政府推动,建立产学研自主创新战略联盟,选择关系产业竞争力的重大关键技术开展竞争前的联合研究开发。大学和研究机构要转变思路,将研究成果能否成功转化为生产力作为衡量研发人员绩效的重要因素,并且从技术研发方向上加以引导;要改变管理机制,将成果转化与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挂起钩来。支持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共同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工程技术中心,支持条件具备的科研院所并入产业龙头的大企业;在重大建设项目中,由国家投入前期预研费引导产业发展,同时要求使用了预研成果的相关企业在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继续研究开发。
3、加强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推动和组织协调作用。技术创新体系是一个涉及面广,包含各种利益主体的系统,政府应不断完善宏观调控机制,明确组织创新活动和配置创新资源方面的目标,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进行推动和协调。通过公共财政投入的方式,组织实施重大关键产业技术的竞争前研究开发,提高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企业与大学和研究院所加强合作,发展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技术转移和创新合作,促进建立军民共用技术基础,推动军民创新体系的融合,提高创新体系的运行效率。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推动科技中介机构发展。
4、加强国家工程中心建设。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起,我国由公共财政支持,建设了一批国家工程中心,开展竞争前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成为技术创新链条中的重要中间环节,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对产业技术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国家工程中心建设,按照规定的工程中心运行机制加强管理,转变目前国家支持的科研成果大部分为研究单位独占的局面, 健全由国家支持形成的工程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公共科技成果向全社会开放的共享制度,吸引行业内需要该技术的企业投资参与研究开发,推动研究成果的应用,确保国家工程中心发挥应有的效益。
5、发挥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目前我国已经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创新活力和良好成长潜力的高技术小企业。发达国家高技术发展的实践显示,这些企业通常由技术精英带着创新技术的种子发起,他们的财富是创新精神和具有市场潜力的创新技术,缺的是资金和管理经验。因此国家应完善和加强对中小型高技术企业的政策支持,通过创新基金、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他们创业和开展创新活动,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另一方面要建立并完善二板市场,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办好工程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等各类企业孵化器,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小型高技术企业特点的知识产权信用担保制度,为高技术中小企业创造企业孵化的良好环境。
(四)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今天,我国产业发展面临优胜劣汰的严峻国际竞争环境。为了加快我国产业技术自主创新的步伐,高效率利用宝贵的科技创新资源,在确定自主创新方向时,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基础,选准方向,集中力量,大力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支持开发重大产业技术,制定重要技术标准,构建我国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
1、大力开发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代表着当代技术发展的前沿水平,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的关键。邓小平同志早在八十年代末就指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并提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要求。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从1995年到2003年,在GDP中的比重已从7.0%上升至17.6%,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是从整体上看,关键核心技术还是主要依赖引进,处于产业链的下游。为了迅速摆脱这种被动局面,实现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方向转变,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在“十一五”期间选择一批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技术,开展自主创新,力争实现突破,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大幅度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一是信息技术。必须重点突破一批软件、集成电路、下一代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无线移动通信、数字电视等重大关键技术,带动核心产业加快发展,力争用不长的时间将我国建设成为全球信息产品的生产、研发和销售中心之一,支撑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方针的实现。二是生物与医药技术。 “十一五”期间,我国生物与医药产业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应重点研究开发新型疫苗、生物制药与生物检测、中医药、生物育种等重大关键技术,使我国生物与医药技术水平得到较大的提升。三是航空航天产业。主要是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涡扇支线飞机、民用直升飞机、各种应用卫星,发展卫星应用产业,以及民用国家安全监测预报体系等产品和服务。四是新材料。重点开发的重大关键材料包括电子和光电子产业用材料、先进陶瓷材料、固态激光材料、核能材料和生物医用材料。纳米材料可能成为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应跟踪国外的进展,深入开展多方面的研究,为未来发展打好基础。五是先进能源。高技术中的先进能源是指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氢能、先进核能等能源。我国必须大力开发经济可行、环境友好的先进能源,实现能源的永续发展。应重点开发大型风力发电机、生物质液体车用燃料、先进压水堆核电机组、核燃料后处理、先进燃料电池等重大关键技术。从更长远看,人类永续利用能源的根本出路在于开发利用受控热核聚变能,我们应长期跟踪研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开发。六是先进制造技术。继续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提升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十一五”期间重点开发各种先进数控机床和制造加工统。
2、支持开发重大产业技术。产业技术是支撑产业发展、决定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我国产业技术已经具备了一定水平,最大的薄弱环节是技术难度高、研发投入大的重大成套装备的制造和系统集成技术。我们要以重大工程为依托,瞄准产业发展的重大装备需求,通过原始性创新或在引进国外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使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重大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得到飞跃性的提升。“十一五”期间应重点开发的重大关键装备包括:轿车生产设备、大型乙烯设备、大型冶金设备、集成电路生产设备、大型数字化医疗设备、清洁高效发电设备、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大型隧道掘进施工设备、高速轨道交通设备、大型石油天然气集输设备、大型船舶和海洋工程设备、先进控制系统和智能仪表以及大型科学仪器。
3、制定重要技术标准。技术标准是对重复性的技术事项在一定范围内的统一规定。在传统产业里,技术更迭缓慢,技术标准主要是为了保证产品的互换性和通用性,而在高技术及其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技术标准的作用和地位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标准的制定者能够通过技术标准中技术要素和技术指标的确立,建立起市场准入和技术壁垒体系,从而获得最大的利益。谁掌握了技术标准的制定权,谁就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在一定意义上讲,标准比专利更为重要,专利只影响一个或几个企业,而标准却影响一个产业、甚至国家的竞争力。我国目前已经建立起国家技术标准体系,通过近年来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水平有显著提高。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为了提高我国产业技术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技术标准工作,争取有篮球比分的中国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保障我国产业、乃至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胡锦涛总书记最近指出,“要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把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在实践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这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任重而道远。“十一五”期间,中国科技界、产业界和全体中国人民,一定会凝聚在自主创新的旗帜下,创造新的奇迹,大幅度地提升中国产业的技术水平,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