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6日,在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论坛上,杜祥琬副院长作了题为“以创新支撑中原崛起”的主旨学术报告,引起与会者的共鸣。
杜副院长的报告共分四个部分,第一是创新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第二是推动企业创新,建立学、研、产、官结合的创新体系;第三是把节能减排提到战略高度,建设“两型”中原;第四是结论。
杜副院长说: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成就举世瞩目。这个阶段的经济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靠人为的投资拉动;靠大量引进国外的技术;靠国内廉价劳动力等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取得的。需要我们冷静地分析,它的本质特征注定是不可持续的,一旦要素(如资源、环境、能源)出现制约,经济将遭遇重创。目前存在的基本问题是:规模大、水平低;发展模式不良,核心竞争力不强。中国既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一个人均资源的小国、穷国。仅人均能耗一项就注定了中国不能照搬超级大国的发展道路,中国必须创新自己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转变到创新驱动发展的模式。要居安思危,下大功夫,完成这个转变,掌握历史主动。
在谈到建立创新体系时,杜副院长提出:要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构成产业技术创新链。杜副院长分析了各国的创新体系各有特色,其共同的特点是产、学、研结合。如:近60年来美国经济增长50%得益于科技创新。美企业已经成为研究开发投资的主体。2006年美企业研发投入总量为1944亿美元,同期联邦政府研发投入总量为644亿美元。还有日本的“产业群”形态创新体系;瑞典的“能力中心”形态创新体系;芬兰的创建国家卓越研究中心;韩国在引进技术的过程中培育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司等。我国一些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也有类似不少成功的案例。因此,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如财税、投资、金融、消费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应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必须培育企业的创新环境,倡导创新文化。同时要特别重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在谈到节能减排战略时,杜副院长指出:中国的特点是人口众多。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总需求大、增长快。目前的压缩型工业化进程带来了复合型环境问题,快速扩张的经济带来巨大的排放总量,不良的增长方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增长有极限,环境有容量。节能减排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战略问题;既是当前的紧迫需求,又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节能减排既要考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又要考虑产能端和用能端节能,如:工业、建筑、交通、照明等节能减排潜力很大。同时,在社会节能方面,政府机构带头节能,具有重要的示范、表率作用。要突出抓好节电、节油、节水,抓好能源计量,强化目标责任,接受社会监督。要提倡和确立“三种绿色能源”的概念,大力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控制需求总量;多元发展,加快可再生能源与核能发展,改善能源结构;大力推进煤的洁净化技术,减少污染。这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这是科学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内涵。
中原崛起要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坚持“农业先进、工业发达”的目标,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战略。把环境建设作为基本的民生问题和长远发展大计。
最后,杜副院长强调: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前无古人、外无来者的伟大事业。中国人只有用自己的腿,走自己的路,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康壮大道!中原崛起是中华崛起的标志,河南振兴是民族振兴的象征。中州曾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也将担当起创造中华当代文明和未来文明的重任,这是中州人民的胸怀,中州人民的思想境界,中州人民的心愿,也是我们努力工作的不竭动力!
杜副院长还参观了河南大学环境研究院等有关实验室。此次论坛是由中国民主建国会河南省委员会、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河南大学主办的,河南省张大卫副省长等有关领导出席了论坛。(易建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