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所 |
6月10日至1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宜瑜、篮球比分:刘鸿亮和夏德全等19位专家在昆明市对国家重点科技专项“滇池蓝藻水华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课题进行了验收。专家组认为,该课题紧紧围绕蓝藻水华污染控制和受损湖泊生态系统修复的总体目标进行研究,使试验区的生态系统结构发生了良性变化。滤食性生物控藻及水生生态系统的重建、沿岸带生态修复、机械除藻及其藻类资源化利用等工作,取得了创新性进展。 滇池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高原湖泊。近几十年来,随着流域区特别是昆明市和周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加剧,入湖污染物不断增加,特别是氮、磷元素的大量入湖,最终导致了滇池全湖严重富营养化,加之滇池属于低纬高原湖泊,为滇池蓝藻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在夏季,随气温的升高,全湖蓝藻大量生长。滇池地区常年以西南风为主,导致了每年5月—11月大量的蓝藻在滇池东北岸形成堆积,在近岸区,水华堆积甚至可达到10多公分厚。 为研究控制滇池蓝藻水华污染的技术和治理途径,国家科技部与云南省政府经国内外公开招投标确定由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牵头,中科院南京湖泊与地理研究所、云南大学、昆明市环境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共同承担“滇池蓝藻水华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课题,总经费2370万元,由藻类学家刘永定研究员出任首席科学家。科研人员在蓝藻水华污染最严重的滇池东北部划定了6.01平方公里(约1万亩)的试验区,在滇池边的昆明市官渡区六甲乡小河嘴村建立了国家滇池蓝藻水华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课题试验基地和中科院水生所滇池工作站。 据刘永定研究员介绍,课题从2000年4月启动以来, 历时4年2个月,完成了18个子专题24项研究任务,在6.01平方公里水面范围内进行的蓝藻水华污染控制研究,是迄今规模最大的以湖泊污染治理为目标的实验湖沼学试验研究工作。课题组完成了控藻型水产养殖技术、湖岸带生态修复技术和蓝藻水华生物质的机械清除技术等3项研究任务,并建立了8项示范工程。 专家认为,该项研究的创新点表现在:提出蓝藻水华生产力控制设想,证明了其有效性,发展了使之可实施操作的成套技术;发展了从根本上调控水华蓝藻生产力,恢复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综合采用物理、生物和安全的化学手段,关联河口、岸带和湖湾的系列受损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发展了成套保障环境安全的产毒蓝藻监测、处置和脱毒技术;发展了结合水生生物和水化学、水文学、遥感方法的水华预警技术。 课题研究获得专利技术39项,发表论文106篇,课题组先后与10个国家的科学家或企业技术人员开展了特定的局部试验研究,与国内高校、研究所和企业进行了常年合作。 课题组还对滇池蓝藻水华污染控制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第一,在控藻方针上,要切实实行截污和生态修复并重,要从初级生产力入手实行湖泊生态系统管理,多层面加强水生植被恢复。第二,在控藻措施上,建议实施全湖控藻方案、建立和维护除藻站、建立控藻型水产养殖系统:恢复湖周湿地和湖湾沉水植被等。第三,在控藻管理上,建议河道整治与纳污控制结合、加强公众环保教育和执法教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