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办,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儿童医院承办的2015年医学前沿论坛暨第五届小儿肿瘤研究高峰论坛于2015年10月10-11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大陆、香港、台湾地区和美国的儿童肿瘤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各省市儿童医院的代表等70多位业内人士参加了会议。
10月10日上午,论坛举行了简短而隆重的开幕式,张金哲院士、程书钧院士和北京儿童医院倪鑫院长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随后是大会报告。本次会议共邀请了15名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大会报告,内容涉及儿童肿瘤的战略防控、区域合作、基础研究、临床治疗、预后生存等诸多方面。学术报告的内容丰富全面、宏观综合、突出前沿,上至儿童肿瘤的防控战略和防控目标,下至儿童肿瘤的临床治疗、基础研究、区域合作等多个领域。
张金哲院士做了题为“中国儿童恶性肿瘤防控四级战略”的学术报告。他指出,儿童肿瘤的防控要紧紧围绕肿瘤进展的四个阶段(未病、已病、病深和终末)展开,每个阶段采取最适宜的处理方式,最终实现四方满意:医生满意-优质达标、患儿满意-身心安适、社会满意-不受歧视、经济满意-负担轻松。张院士详细阐述了每个阶段的定义、特征、应该采取的防控和治疗手段,以及要实现的目标。其中未病阶段的预防尤为重要,是解决我国儿童肿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关键。程书钧院士作了题为“肿瘤防治的新视角:宿主因素”的报告。他从基础医学的角度系统回顾了肿瘤病因研究的历史,详细阐述了当前学术界相对权威的“基因突变学说”,据此提出控制癌前病变和早诊早治对肿瘤防控的重要性,并提出应该加强儿童肿瘤的流行病学分析、建立符合标准的儿童肿瘤资源库、构建先进的儿童肿瘤生物信息分析系统、开展早诊早治与个体化治疗并加强儿童肿瘤的妊娠组学研究等儿童肿瘤防控建议。程院士同时提出“宿主因素”对肿瘤进展的重要性,为未来肿瘤发病机制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宿主因素,程院士强调“人”自身在肿瘤发生过程中的重要性,人的精神状态、情绪波动和生理条件等,都可能参与肿瘤的发生,未来肿瘤的诊疗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人的因素,加强对病人精神层面的治疗。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吕有勇教授作了“基因组技术与肿瘤分子分型和临床意义价值”的报告,倪鑫院长作了“儿童头颈肿瘤治疗新进展”的报告,北京儿童医院王焕民教授向参会代表汇报了工程院2014年立项的重点咨询研究项目“我国儿童恶性肿瘤防控战略”阶段性研究成果。来自美国洛杉矶儿童医院的James E Stein医生、Leo Mascarenhas医生和Stuart E. Siegel医生则分别从儿童实体瘤外科治疗方面的争议、儿童肿瘤临床试验的成果及展望(以横纹肌肉瘤为例)、儿童肿瘤患者的得与失等方面进行汇报交流。来自香港大学的谭广亨教授和黄格元教授、台湾高雄长庚纪念医院的庄锦豪教授、以及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赵强院长,汇报的主题都是有关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治疗和学术研究方面的进展。神经母细胞瘤因其高度恶性,在临床诊疗中是外科医生的棘手难题,是儿童肿瘤中致死率较高的一类,因此成为本届论坛的讨论焦点。
会议最后由各地区代表汇报本地区儿童肿瘤防控工作进展。北京儿童医院的祝秀丹教授、浙江省儿童医院的王金湖主任、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的武玉睿主任、武汉儿童医院的卞红强主任和吉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常健主任等代表各自汇报了当地的儿童肿瘤防控情况,包括肿瘤的发病情况、治疗和预后效果、病例收集与统计情况、生物样本库的建立情况、进一步的研究规划、肿瘤协作组建立情况等。
本次论坛提供了国内外儿童肿瘤防治的重要信息,并为专家同道提供了充分交流与讨论的平台,会议提出了许多目前儿童肿瘤诊疗和研究领域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主张,并就相关争议性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提高了大家对相关问题的认识,这将为我国儿童肿瘤医教研防控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北京儿童医院贾美萍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