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由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承办的2013医学前沿论坛——造血器官的基础和临床整合前沿技术研究在上海举行。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程书钧、王振义院士,中国科学院吴祖泽院士出席论坛,来自相关领域的十余位知名专家参会并做报告。
造血系统是机体内制造血液的整个系统,由造血器官和造血细胞组成,该系统的异常常造成各种血液疾病如白血病等。在论坛主题报告环节,来自基础和临床的七位专家分别根据自己的工作进展提出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韩忠朝教授详尽阐述了用胎盘作为造血器官之一的重要性,并提出胎盘中各种各样的干细胞将来有可能用于3D打印技术,为再生医学可能提供新的希望。程涛教授总结了造血干细胞的表型、调控机制方面的研究工作,认为今后肿瘤干细胞的挑战还是很大的,倡议今后应加强我国造血干细胞基础和应用基础的研究。任瑞宝教授分享了血液肿瘤的发生发展,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陈国强教授回顾了血液恶性肿瘤药物靶标和细胞诱导分化机制研究的心路历程,以及在科研上取得的丰硕成果。最后,邱录贵、石远凯以及黄河教授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分别介绍了在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治疗以及干细胞移植等方面的进展。
在论坛交流报告环节,来自基础和临床的九位中青年专家交流了自己的工作进展,并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互动。徐湘民教授介绍了地中海贫血修饰基因的研究进展,金洁教授回顾了三尖杉联合用药用于治疗白血病有效性从临床到基础的研究,引发了与会专家对多中心研究目前面临的机制体制问题的热烈讨论。王椿教授结合自身临床工作介绍了生物标志物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风险分层和治疗中的进展。李扬秋教授介绍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T细胞免疫特点及其治疗研究进展,赵维莅教授就急性白血病的靶向治疗,特别是细胞性和通路的治疗,如何把通常意义上预后的标志物来转化为真正靶向治疗的理念上介绍了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刘俊岭和吴英理教授分别探讨功能血小板生成的关键调控通路、小分子化合物降解诱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死亡的分子机制,洪登礼和曾辉研究员分别介绍了iPS时代下肿瘤及血液系统疾病治疗的新策略、白血病干细胞的起源和在niche中的克隆性演化。
为了提高会议效率,加强讨论、互动和交流,与会专家们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就血液器官基础和临床整合研究的关键问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主要包括:(1)如果有充分的试验数据证明胎盘组织造血干细胞的性能,未来的趋势是造血干细胞有可能取代脐带血干细胞;(2)循环血液当中的残留肿瘤细胞的检测技术。资源要进行整合,要加快发展临床上的研究,还要加强安全性;(3)建议新药研发相关政策法规的改革,尽快与国际接轨,改变目前多头监管、政策法规不一的滞后局面,对一些非常有前景的产品开发设置政策特区,加快推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4)血液肿瘤可能是人类攻克肿瘤的一个突破口,目前我们在该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建议进一步推动科研院所和临床医院、临床医院之间的合作,早出成果、快出成果,为人类健康进步贡献中国人的智慧。
本次论坛由程书钧院士提议,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在造血器官领域的研究。近年来,程院士针对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生命医学前沿问题开展系列学术研讨,为相关领域的专家提供交流平台,通过总结宝贵经验,推广先进技术,极大促进了我国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整合研究。
(供稿、照片 张燕、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