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锋 金昭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7-30 22:13:31
近10年来,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是贫困农村地区的营养缺乏状况依然存在,中国居民营养目前同时面临着营养缺乏与营养结构失衡的双重挑战。
在日前举行的以“营养科学发展与国民健康”为主题的第352次香山科学会议上,与会专家呼吁:只有整合我国优势科研力量,加强营养科学研究,通过提供符合中国人遗传和生活方式特点的营养需求指导,才有可能预防和控制营养相关疾病,提高全体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
营养科学的主要领域
目前,我国与营养相关的慢性疾病,如肥胖、癌症、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病等的患病率的增长速度呈明显上升趋势,有的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1992~2002年的10年间,我国中青年(18~44岁)男女性肥胖的患病率分别增加了3倍和2倍;糖尿病患病率在1993~2003年间增加了3倍。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营养不良在我国的一些穷困和边远地区仍然是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
面对诸多营养健康问题,会议执行主席、篮球比分:、中国疾病预防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研究员陈君石在题为《营养科学发展与国民健康》的主题评述报告中,将当前营养科学工作锁定在以下4个主要领域。
一是营养不足:目前全球有1900万5岁以下儿童严重营养不良,2002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和低体重率,分别为17.3%和9.3%,农村婴幼儿辅食添加不合理,问题突出;全国城乡钙摄入量仅为391毫克,相当于推荐摄入量的41%,因此应加强营养不良、微量营养素缺乏、儿童早期营养与后期健康与疾病的关系研究;二是开展膳食营养与肥胖、癌症、心血管病、代谢综合征等慢性疾病的关系研究;三是加强对病人营养支持的临床营养学研究;四是营养基因组学研究。
陈君石建议在以下方面优先开展研究:中国人营养素需要量和推荐供给量,如钙、维生素D、能量、脂肪等;早期儿童营养,特别是农村和贫困地区0~2岁婴幼儿的辅食添加;营养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关系研究,如肥胖、代谢性疾病、癌症等;临床营养,以病人的营养支持作为辅助治疗的手段,防止营养不良。
早期营养干预至关重要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雁指出,生命早期的事件,尤其是胚胎期和婴儿期的营养状态,与成年后多种疾病相关。国际生命科学学会研究员陈春明说,在人类的全生命过程中,自胚胎期到24月龄的婴幼儿,由于正处于形成身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发生发育的关键时期,其发展速度是最快的。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此时期的营养保障,会对其终生的素质包括健康素质和能力产生长远的影响。如人的脑发育和精神发育始于生命的初始,而脑发育需要营养保证;人的体能发育与身高有关,如营养不足将会带来身高缺损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马冠生分析认为,受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我国中小学生的营养与健康正面临着营养不足和营养失衡两个方面的问题。对此,马冠生建议,把营养健康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营养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中,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营养与健康知识和技能,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其一生的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合理饮食有助减少疾病发生
营养与各种慢性病、特别是癌症的关系,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证实。
有研究显示,总脂肪摄入量与乳腺癌、肠癌、前列腺癌、卵巢癌等的发病率正相关,肥胖会增加多种肿瘤风险。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谢东认为,营养或许是与肿瘤最为密切的因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高脂饮食和低膳食纤维饮食等,可能与食管癌、胃癌、肝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肿瘤的高发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陈君石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癌症的患病率与当地居民的膳食、营养有密切关系。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癌症患病率和癌症谱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杨晓光介绍,随着食物结构由“温饱型”向“富裕型”过渡,人们对高热量、高脂肪膳食的摄入增加以及体力活动的减少,由此导致了肥胖问题在中国的逐年增加,与之相关的一些慢性疾病,如肥胖、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患病率也迅速上升。
改变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预防和控制与营养相关疾病的最有效的方法,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发展的重要目标。会议执行主席、上海中医药大学陈凯先院士强调,重视发挥中药在预防和干预慢性疾病中的作用,弘扬中医营养学思想及养生观点,提倡、发掘、推广日常生活中简便可行的药食两用的中药及食疗方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陈君石说,在国际癌症基金会(WCRF)出版的第二份题为《食物、营养、身体活动和癌症预防》报告中提出的癌症预防10条建议中,多数与营养有关,如在正常体重范围内尽可能地瘦;避免含糖饮料;限制摄入高能量密度的实物;多吃各种蔬菜、水果、全麦食物和豆类;限制盐腌食品或用盐加工的食品等。这些建议同样很适合我国当前的情况,对于我国癌症的预防和控制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与会专家建议,应建立全国性的营养检测体系;将基础研究、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干预研究相结合,开展营养与慢性疾病的大型前瞻性研究;进行营养在儿童早期生长和发育中的作用研究;从药食同源、有效成分、作用机理,功能评价等角度,进行植物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重视我国营养科学事业相关的政策与法规建设等问题。
《科学时报》 (2009-7-31 A2 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