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科学院委员会(IAC)《未来之路:向可持续能源迈进》研究报告、中国科学院(CAS)《应对挑战——构建可持续能源体系》研究报告同时发布。10月22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在京举行“国际科学院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可持续能源论坛——IAC、CAS能源研究报告座谈会”。国家相关部委领导、国内能源领域专家、国内外著名能源企业代表50余人出席了座谈会。
本文摘录部分代表在座谈会上的发言,以飨读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严陆光:
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成立于2000年5月,总部设立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现任主席由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和美国科学院前院长布鲁斯·艾伯茨共同担任。国际科学院委员会的宗旨是动员和组织全世界优秀的科学团体,就全球和区域最关心的经济全球化、减少贫困、战胜饥饿和疾病以及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向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及有关国家政府提供科学咨询建议。2001年,在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建议下,国际科学院委员会做了第一部战略报告——《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于2004年1月发布。后来又相继完成了两个报告。《未来之路:向可持续能源迈进》是国际科学院委员会的第四个战略研究报告,由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花了两年半的时间完成。
第一,为完成该报告,组织了一个15人的专家委员会,有两位组长,一位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另外一位是巴西前科技部长哥登伯格。另外13位委员来自12个不同的国家,中国、美国、肯尼亚、巴西、埃及、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伊朗、俄罗斯、日本。中国有两个人参加,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和我。
第二,介绍一下报告的形成过程。报告在2005年4月份正式启动,当时在阿姆斯特丹召开了预备会,确定了报告的主题和提纲,并且确定了19份分报告。工作开展以来,组织了两次专家组会议,进行任务分解和分配以及讨论报告的初稿。形成初稿以前,我们分别在南非、北京、美国、法国、巴西、印度和日本召开过7次专题研讨会。初稿经过仔细修改,并争取了专家组组长和全体成员意见以后,在今年4月份形成终稿,又送给外国专家评审,根据他们的意见进一步进行修改,9月份进行定稿。
第三,简单介绍一下报告的结构。报告序言是由国际科学院委员会两位主席共同撰写的,前言由专家委员会的两位组长撰写。
内容部分包括五章:第一章讲述了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挑战,第二章概述了能源的需求和能源效率,第三章讲述了能源的供应问题,第四章讲述了政府的作用和科技的贡献,第五章讲述了必须立即采取行动。
根据报告总结出来的关键点,专家组提出了九条结论:第一,满足地球上最贫困人口的基本能源需求是一项道义责任和社会责任,这个责任的履行能够、而且必须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第二,必须做出协同努力,来提高能源效率,降低世界经济的碳强度;第三,从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炭中捕获并封存碳的技术,可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低成本、高效益管理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第四,对石油和天然气供应的竞争在今后几十年里有可能成为很多国家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及经济脆弱性增加的一个原因;第五,作为一种低碳资源,核能可继续为世界未来能源供应做出重要贡献,但前提是人们在资本成本、安全性和核武器扩散等方面所担心的主要问题能够得到解决;第六,很多不同形式的可再生能源,可以为技术进步和创新提供巨大的机会;第七,生物燃料对于同时解决气候变化及能源安全问题来说非常有希望;第八,低成本、高效益的能量存储技术、新能量载体和改进的输送基础设施的发展,可能会大大降低成本,扩大各种不同的能源供应方案所做的贡献;第九,科技界与广大公众一起,在推进可持续性能源方案方面能扮演关键角色。
鉴于气候变化问题的紧迫性,能源专家组认为应该毫不迟疑地从三方面同时采取行动:第一,共同努力提高能源效率,降低世界经济的碳程度,包括在全世界发出某些关于碳排放的价格信号,其中要考虑各个国家在经济方面和在能源系统方面的不同情况;第二,要发展和应用从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炭中捕捉和封存碳的技术;第三,应当以一种对环境负责的方式,加快发展和应用可再生能源技术。此外,出于道义责任和社会责任,应该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手段,为这个星球上最贫困的人们提供基本的现代能源服务。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前所长
周大地:
国际科学院委员会的报告,从全球面临的能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出发,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现在中国能源战略也正集中进行回顾、研究和重新修订。国家能源办组织了几百个专家,已经开展了将近一年的研究。从中国实际情况来看,中国能源战略的基本要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长期实行节约优先,控制合理的需求总量。总的来讲,中国的目标是建设一个高效清洁的能源系统;具体看,节约优先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在节约优先这个问题上,不但要强调技术方面的进步,而且一定要强调提倡节约型消费模式,因为中国现在要搞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建设全面小康,面对的是13亿人口的需求,而不是少数富裕人的需求。在此前提下,合理的需求模式、节约型的消费模式对中国来讲是十分关键的。
要努力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新增的能源部分,要尽量减少煤炭比例。现在中国还谈不上把现有的能源用其他能源替代的问题,但要解决增量的问题。煤炭要实现安全环保生产,逐渐减少对煤炭的依赖程度,同时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加大国内天然气开发力度可能在今后到2020年或2030年这个阶段有巨大的潜力。目前国内天然气资源年均发现量为5000亿方左右,可采储量每年多增3500亿方,估计2020-2030年中国天然气国产产量达到2500亿方,以后达到3500亿方,中国就可以进入世界天然气消费大国的行列,能源结构优化就有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核电是中国重要的一次能源,现在需要体制方面的推动。我们认为:目前核电发展的关键还不是现有技术不能用的问题,而是规模化的问题;应该规模性地利用成熟先进核电技术,通过批量采购,推动核电国产化,尽快形成国内核电设备的供应能力;4000万千瓦的核电中长期规划(2020年)目标不但可以实现,而且应该扩大。作为长期战略选择,中国的核电可能不是搞几千万千瓦的问题,而是要搞几亿千瓦的问题,部分地区可以以核电为主来发展电力。
中国的水电目前存在很多争议,特别是在移民和水电生态保护问题上。如果单从水电本身来看,开发水电对水资源地区生态会产生一点影响。但是不搞水电就必须要多消耗煤,以中国的实际情况,在煤炭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破坏远远高于水电。两者相比择其优,开发水电从战略上是清洁的、环保的。当然我们也要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尽量减少负面影响,同时妥善解决安全问题。在中国的社会条件下,只要水电的价格趋于合理,就可以从经济上解决问题,所以水电要抓住机遇,加快开发。
可再生能源是长期战略性替代能源,当前要优先发展可以市场化的可再生能源。考虑到我国土地和水资源特点,要因地制宜地利用好生物质能,而不宜大规模搞能源种植业。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乃彦:
核电发展要满足国家的需求,还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我国应注意发展快中子增殖堆,它跟热中子反应堆不一样,热中子反应堆所用的核燃料是铀235,铀235只占天然铀的7‰左右,如果只发展热中子反应堆,必然受到燃料铀的限制。归根到底要大量地应用快中子增殖堆,才能充分利用占天然铀含量90%多的铀238。如果只用铀235为燃料的话,大概全世界铀235只能用五六十年,保守的估计,快中子增值堆可以将铀燃料的使用期限提高60倍,大概就是3000年。
高温气冷堆也是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大项目之一,清华大学10兆瓦高温气冷堆项目进行得很好。还要注意开展加速器驱动次临界洁净核能系统(ADS)和聚变堆的研究。
中国的核能发展有非常好的机遇,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核聚变领域的科学家赶上了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的好时候。
清华大学教授、篮球比分:
倪维斗:
能源危机会导致巨大的灾难,比恐怖主义的危害更为严重。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气候变化,将抵消人类在防治疾病、减少贫困、防止战争和保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所做的一切努力。
如何把煤炭资源用好,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替代液体燃料很紧张,生物质能无法满足大规模使用,往往还是从煤基的替代燃料做,这又引起大量煤的消耗。从电厂尾气中捕捉二氧化碳也是现有技术难以解决的问题,大概要降低电厂效率的11-12个百分点。需要研究高效地从烟气当中把二氧化碳捕捉起来的技术。
中国能源的出路除了理性地加快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目前最迫切的是改变先进煤技术,从直接燃烧逐步过渡到间接细化一步的烧,和其他工业部门结合起来。所谓的多联产,即通过煤气化和化工结合在一起,生产电力、液体燃料、化工产品供热等等,把煤化工和发电整合起来。经过我们的分析,多联产与煤的气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上有很好的继承性和可行性,尤其重要的是多联产气化以后,为二氧化碳捕捉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如果只考虑到尾气中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的脱除,现在直接燃烧的办法是比较合算的;煤气化需要很多投资,但是随着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要考虑到汞和二氧化碳的脱除,以气化为龙头的多联产就具有非常大的优越性。
煤气化的现代化利用,可以提供相对廉价的减排二氧化碳的机会。煤化工在中国是必然要发展的,在煤化工过程中捕捉二氧化碳对我国减排温室气体会比较方便。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篮球比分:
杜祥琬:
IAC和CAS的报告给我的印象,概括起来是16个字:较多共识,较少差异,问题尚多,需要深化。需要深化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对一些新能源的具体发展重点、贡献和发展速度估计上,还有一些不太确定的因素。
第一,应该把节能当作能源来看待。举一个我国照明节能的数据,照明用电在电力中占的比例很大,全国每年大约要消耗3000亿度电,如果把现有照明装置都换成节能的照明装置,节能潜力大约有1000亿度电,这些电量本身就是能源,只不过我们把它浪费掉了。把浪费的、不该消耗掉的能源找回来,这就是节能,而且节能能源是一种绿色的能源。
第二,实现煤的洁净化应该作为中国可持续能源的关键措施。中国的能源结构是“煤老大”,“煤老大”的地位在几十年之内都改变不了,即便到2050年,煤的贡献从现在的70%能降到55%或50%,但是它的绝对量还是要增加。因此,不管采取什么措施,一定要把煤炭这一黑色能源绿色化,也就是发展煤的洁净化技术。这是中国实现能源、环境双赢的最为关键的措施。
在燃煤方面,现有的减排技术、脱硫脱氮技术是比较现实的,比较好推广的;再有把火电厂改造升级,抛弃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发展超出临界的火电站,发展循环床技术,也可以实现比较好的高效率和比较低的排放;另外,把碳的捕捉和排放与多联产技术结合起来,将来会做出比较大的贡献,中国应该花大力气做研究。
第三,积极发展通常所说的绿色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核能。
篮球比分:
曹湘洪:
现在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应该特别重视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这两个报告对于我们今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节能是我国能源政策领域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现在大家都关心二氧化碳减排的问题,实际上最根本的措施之一,就是把加工原油和开采原油、天然气的能耗降下来。
第二,研究能源战略应该特别重视各种能源资源的优化利用,要认真分析未来市场对各种能源产品的需求趋势。综合分析来看,车用燃料和化工产品原料可能是作为一次能源的产品当中最不好解决的问题。液体能源主要通过石油获得,石油资源会越来越紧张,现在国际原油价格都超过90美元一桶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特别重视各种能源的优化利用问题。比如说生物质能,它是再生能源里唯一的含有碳和氢的能源,是替代石油资源最好的一个原料,它的主要用途应该是转化成运输燃料等。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各种能源类产品的市场趋势,来实现各种资源最优化的配置和利用。
第三,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能源资源配置的导向性作用。比如,这两年我国推行小排量汽车,但是其增长幅度非常小,好卖的都是大排量的豪华车,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能源价格政策的扭曲,没有把能源紧缺的真实信号传递给消费者。我觉得要充分利用能源价格体系,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导向性作用。
美国能源基金会副主席
杨富强:
《应对挑战———构建可持续能源体系》研究报告指出,2050年中国化石能源消耗总量与2005年相比增加不超过50%。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
如果化石能源消耗总量增加不超过50%的话,那么二氧化碳的排放增量就应该少于40%。这在2005年的基础上来讲,对中国的能源会是一个挑战。因为我们认为中国2020年化石能源消耗总量最起码要增加50%,2030年恐怕继续往上升,以后会往下降。我个人意见是用二氧化碳来表述更直接了当,就是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2005年相比增加不超过50%,这样的话,化石能源消耗总量与2005年相比,可以增加60%-70%,具有一定的余地。
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政策组司长
方君实:
总的来说,这两个报告符合当前世界能源发展的趋势和国际共识,但有些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比如说对于中国这样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减少化石能源消耗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再比如地缘政治方面的关系问题,石油天然气能源涉及到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宗教等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来看,作为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要加强几个方面的认识:
第一,要更加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能源的需求。从我掌握的一些数据来看,2005年,美国、日本、德国这三个发达国家的人均能源消费量分别是7.88、4.1和7.01吨标准煤,是世界平均水平1.64吨标准煤的4.8、2.5、4.3倍。
第二,应该更加关注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对能源供应发展的支撑作用。
第三,应该更加关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
第四,更加关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煤炭、石油、天然气这些传统的化石能源,市场配置的作用是相当强的;电力也在加强国际间的市场配置。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政府设计一些合理的交易方式,来提高投资者参与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性,扩大可再生能源在市场中的比重。
第五,更加关注和平利用能源。
第六,更加关注对气候变化规律的认识。气候变化是很复杂的变化过程,近百年来很多观测资料表明,地球正在经历一个显著的变化。气候模式的研究应该允许不同的观点看法和意见,让国际社会共同完成对气候变化规律性的认识,为人类生态环境改善和建设发挥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崇银:
第一,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是硬道理,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都得要能源。中国要理直气壮地强调发展的重要性。
第二、构建可持续能源体系一定要依靠科学技术。我认为报告里可以强调一点,加强国家对能源科学研究的投入。
第三,树立节能的观念很重要,从中央政府到老百姓都要树立这个观念,否则再多的能源都会浪费掉。
中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北京煤化工研究分院院长
杜铭华:
构建可持续能源体系,不但要发展中长期先进技术,更应该注意已有技术的应用。我国每年大概有7亿吨煤被锅炉和窑炉消耗,如果采用实用的节约技术、并不是最先进的技术,一年大概节煤1.5至2亿吨。希望不仅关注未来的中长期的先进技术,也关注现有石油技术的开发推广和使用。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
赵文智:
我国可持续能源首先应该考虑能源供求总量的平衡问题。在此前提下,再考虑如何与环境和谐发展。节能、清洁煤、二氧化碳等一系列的问题,都要靠政策的驱动和引导。
第二、高耗能产品不一定要在国内生产。比如我国的钢铁产量很高,需要到国外去采购矿石,在国内生产大量消耗能源。再比如化工产品,我国的三大合成纤维材料是不是一定都要在国内生产。这需要有政策的引导,而且要提高执行力。
(本文根据会议录音整理,未经发言者本人审阅)